首先,李小龍先生的確是美國人,我有收藏李小龍的出生證明。按照美國法律,李小龍出生在美國,為合法美國公民。【1】
李小龍出生證明
那麼,李小龍先生是不是中國人呢?這點存疑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於1980年9月10日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根據第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中國公民具有雙重國籍。【2】但李小龍出生於1940年11月27日,此時新中國還未成立;去世於1973年7月20日,此時國籍法還未頒布。
李小龍究竟有沒有中國籍?
有
不過我手上收集的證據也不充分,這篇文章就不談這個了。
很多人對《精武門》中「你們給我記住了,中國人不是病夫」以及《李小龍傳奇》中「我是中國人」這兩句臺詞印象很深,但是電影始終是電影,電視劇始終是電視劇,藝術創作和藝術人物沒有絕對關係。李小龍本人的話才有說服力。
1966年街頭採訪(英文,訪談)
你來自舊金山嗎?
不,我來自香港
1966年之後(英文,劇組採訪)
「和空手道不同的是,功夫是一種使用雙拳與雙腳的東方攻擊體系。穿上鞋,在劇集裡,我就是『青蜂俠』的武器,」李小龍說。
他很快強調,「加藤」在劇集裡將會有一個較高的地位,「『青蜂俠』和『加藤』是搭檔關係。而不是說著『是的,布立普先生』的奴僕。我是中國人,但『加藤』是個日本名字。而西方人並不明白其中有什麼區別,」,李小龍說,「製片人很幸運地找到了一個能說出布萊特•瑞德(這是「青蜂俠」公開使用的名字)名字的中國人,」李小龍大笑起來。
「他們非常慶幸得到了我,」李小龍說。「再怎麼說,有多少中國人能說出布萊特•瑞德這個名字的?」香港長大的李小龍,在ABC電視臺的第一季,也是最後一季的周播冒險類劇集《青蜂俠》中扮演「加藤」。
1967年—1970年(英文,空手道大賽發言)
雖然我已經在新的領域(表演領域)發展,但在過去十年裡,中國武術基本上還是我的主要活動。我在武術方面的成就是最令人滿意的,美國三個空手道冠軍都師從於我,這使得「中國人」這個詞成了武術圈裡的代名詞。
1970年,背傷康復之後(英文,與朋友所寫的書信)
總之,我可以提醒你的是,消極情緒經常會悄無聲息的出現在我們身上。但它偶爾有助於阻止所有的想法(那些出現在你腦海中沒完沒了的擔憂,期盼等),並再次精神振作地勇往直前。就好像為了保持身體健康,也許要硬著頭皮吃點苦藥,所以我們經常需要做一些我們不想做的事。記住,我的朋友,發生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去面對。你已經有了這些條件,我知道你一定會以這種或另一種方式勝出的。像水雷一樣,全速前進!記住這個中國人說的:「時勢?讓它見鬼去吧!時勢由我來創造!」
1970年《唐山大兄》採訪(中文,發言)
或許大家認為,國片依然還處於艱難的發展之中,回來拍國片,簡直就是受苦。對這問題,可不容易回答,我只能說:「我是中國人,當然要盡我的一份責任!」
(時間不能確定,與下文均收錄於《我與截拳道》)
1970年—1972年(中文,採訪)
我不敢說我有多大的成就,但是這是我電影生涯的開始。在《唐山大兄》與《精武門》的帶動下,我決定將我的一切全部奉獻給中國電影。我尋找到了一條真理:中國人將永遠是中國人;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就應該拍攝中國電影
1972年李小龍電話採訪(英文,電話採訪)
布洛克:你多大的時候開始練習武術的?
李小龍:13歲。
布洛克:你的師父很有名嗎?
李小龍:我的師父是葉問,他是我的中國武術老師。
布洛克:你學的是哪種武術?
李小龍:詠春。
布洛克:那是「中國式空手道」嗎?
李小龍:不能這麼稱呼它,因為空手道是在中國功夫之後出現的,我練的是中國功夫。
布洛克:那詠春屬於功夫嗎?
李小龍:是的。所有的武術,都是在中國功夫之後出現的。
布洛克:你在西雅圖上學,你後來是怎麼成為一名職業演員的?
李小龍:這可真是太戲劇性了。我回到美國的時候,真的沒想過繼續我的演藝生涯。我的意思是,我,一個中國人,呃——我並不是有什麼偏見,但是——想想吧,很殘酷的一點,有多少西方電影中需要中國人呢?當中國人出現的時候,總是那種千篇一律的出場音。真見鬼!1964年,我在長堤舉辦的國際空手道錦標賽中示範了我的功夫,威廉杜西亞看到了這次表演的錄像,他那時正在製作《蝙蝠俠》系列電視劇。他和我籤了約,我拍攝了《青蜂俠》,後來又拍攝了《盲人追兇》。
1972年6月李小龍親筆文章《我與截拳道》(日記文章)
事實上,我是一個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我是中國人,這是毫無疑問的。至少,我留在美國那麼多年,我是這樣看自己。而在西方人眼中,我當然是中國人。
作為一個中國人,少不了我必須具備有有中國人的基本條件。所謂的條件,我指的是關羽文化的、感情的,以及在具體行動的表現上。
我作為一個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是一個意外,或許是先父有意的安排。那時,美國的華僑社會裡,來自廣東省的人最多,他們非常懷念家鄉,想念家鄉的一切。在這種環境下,那有著濃鬱家鄉特色的粵劇便順理成章的大獲成功。先父是著名的粵劇演員,很受群眾歡迎。於是,他有許多時間留在美國登臺表演。我出生的時候,也正好是先父帶著母親留在美國演出的時候。
但是,先父並不讓我在美國接受美式教育,在我三個月大的時候,他送我回到了他的第二個故鄉——香港,和他的親屬生活在一起。
這在我一生中,可以說是很重要的,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觸到中國文化,我非常喜歡,我強烈地意識到我是其中一份子。在那是我當然不了解,也不知道環境對於一個人人格和個性的完成,會有那麼巨大的影響。然而,「我是中國人」的這一概念正是那時候萌芽的。
1973年《龍爭虎鬥》導演採訪(英文,導演詢問回憶)
看我的手,這是一雙瘦小的中國人的手,(拳王阿里)會殺了我的
1973年(英文,與朋友書信)
親愛的泰德,
寫這封信只是要提醒你,「18歲的我」已然安全抵港。
請仔細考慮一下ENTER THE DRAGON這個片名。
1.這條「獨特」的龍(龍代表了中國人,神明等)可不是那些香港那些流於表面的垃圾功夫電影。
2.只要宣傳得當,我們可以說,這條龍能不斷地在銀幕內外打破紀錄——就像你所說的「極具說服力」。
我說了,我完全認為這是個極好的片名,請認真考慮一下,因為「ENTER THE DRAGON」意味著一個極具才能的人出現了。
時間很緊迫,泰德。
請給我寄2份劇本來,這樣我可以研究起來了。【3】
所以,泰德,如何從一個人變成另一個人,簡單回答就是:「我真的覺得勤奮訓練,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有踏實的信念」,就最終一定能實現目標。你們眼中的這個中國人一定能得到大家公正的認可。
未知
哲學固然把我的「截拳道」帶進一個武術的新境界,而我的「截拳道」也帶我走進電影界新的領域。童年時代,我對拍電影純屬消遣,後來,好萊塢的製片人,認為我的武術很有吸引力,希望我在他們的影片中扮演角色。電視片集《青蜂俠》就是一個例子。這時,我意識到這樣拍片是毫無意義的,因為這些角色不適合我,這並不是說我自己不能勝任片中的角色,事實是:因為我是黃皮膚的中國人,我不可能成為白種人的偶像,更不能振奮起同胞們的情緒。因此,我決心回來為中國電影的發展盡一份責任。
但是,儘管他隨時準備讚揚他的妻子,李小龍堅持把他的家庭生活和他的事業分開。一旦他完成了他的工作,他更喜歡和琳達以及他們兩個活潑的孩子,7歲的國豪和3歲的香凝一起度過他的閒暇時光。他自豪地說:「琳達第一次懷孕的時候,我很有信心是個男孩。 我們只給未出生的孩子取了一個男孩的名字。我們甚至連想一個女孩的名字都懶得想。」果然,琳達有一個男孩,81磅11盎司的國豪。「第二次我決定是女孩,所以我們只選了一個女孩的名字。我們有了香凝。「他對自己得到的兩束快樂感到非常高興,而且不打算再得到更多。和世界上所有的父母一樣,李小龍也為他的兩個孩子感到無比驕傲,尤其是國豪,他被描述為「金髮灰眼的中國人」。
在華盛頓大學主修心理學的李小龍覺得自己是一個美國化了的中國人。5英尺7英寸高(約1米7),140磅,李小龍對於英語以及功夫技巧都很精通。
「他們給了我一個名字,」活潑的李小龍幽默地說,「叫我溫斯洛•黃,好吧,我是一個在香港長大的中國人。但是7億中國人不是都姓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