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炒米古法蒸青斑
西冷扒叉雞飯
齋啡檸水鮮奶滾水蛋
款式相當廣泛
——謝安琪,《我愛茶餐廳》
茶餐廳是很香港的存在:介乎於「西餐」和「中餐」之間,提供半中不西的食物,餵飽三教九流,地踎文青。
嫌棄茶餐廳粗俗的,一定不曾看過《花樣年華》。
茶餐廳文化,和香港氣質也是一脈相承。
就拿特有的「黑話」來說,效率至上之中,不乏嬉笑怒罵的快意與鮮活人生。比如菜單上出現「汪阿姐」,即代表有顧客點了熱咖啡。香港人和嶺南一帶的粵語人士大概都不會忘記,汪明荃在舞臺中央巨大咖啡杯中唱這首飲歌的模樣。
使用「黑話」的並非只有在茶餐廳內跑堂的夥計——這套「黑話」由他們發明而來,但這套來自底層勞動人民的話語,已經成為茶餐廳內的通用語言,老街坊、熟客都不陌生。
某種程度上,你也可以說「黑話」是一種隱蔽的社群連接和文化符號。
比如點一份鹹牛肉三文治,店家或夥計會問「是否需要飛邊、烘底」。不熟悉「黑話」的人肯定會一臉懵,什麼鬼?!
因此,茶餐廳「黑話」不僅是茶餐廳愛好者的功課,也是每位吃貨都應該做的功課。
夥計寫菜,猶如天書
茶餐廳「黑話」中,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部分莫過於夥計下單時寫的「天書」。一位夥計要同時服侍幾張桌子的客人(還總是搭臺狀),下單寫菜時效率至上,基本要做到顧客點完時夥計也寫完了菜單。
在使用繁體字的香港,為了節省時間,夥計和後廚們發明了這套下單時的「黑話」,用諧音、簡寫、數字甚至形狀來代表原本的繁體字,頗為有趣。
▼ 凍檸茶,細蓉(小碗雲吞麵)
29 = 熱鮮奶(2同「熱」,9同「奶」)
206 = 熱檸樂(2同上,0同「檸」,6同「可樂」)
0T = 熱檸檬茶(0同上,T同「Tea」即茶)
C0T = 凍檸檬茶(C同「cold」即凍)
C07 = 凍檸檬七喜(7同「七喜」)
306 = 檸檬可樂加姜
冬T = 凍奶茶
奶T = 奶茶
非/冬非 = 熱咖啡/凍咖啡
央/冬央 = 熱鴛鴦/凍鴛鴦
田/冬田 = 熱阿華田/凍阿華田
力/冬力 = 熱好立克/凍好立克
啡/茶走 = 不加糖奶轉煉奶
走糖/田 = 不要加糖
走冰/雪 = 凍飲不加冰
少甜/田 = 不要太多糖
爆雪/冰 = 加冰
(冰由夥計在後廚鑿出,「爆」一字可形象反映夥計挫冰時的快和狠)
飛沙走奶 = 不要糖不要奶
這些「黑話」,熟客都懂
如前文所說,有些「黑話」的使用並不限於茶餐廳的員工之間,街坊熟客也會使用。它們多少算普通市民和茶餐廳夥計之間的「暗語」。下單時隨便拋出幾個,夥計會心一笑之餘,也知道對方不是隨便就能打發的顧客。
汪阿姐 = 熱咖啡
肥妹 = 熱朱古力
敗家仔 = 熱阿華田
雪櫃 = 可樂
甩色 = 檸檬水
爆糖 = 凍檸檬水
爆檸 = 凍檸檬茶
例水 = 例湯
淨水 = 不要湯料
炒底 = 白飯轉炒飯
飛邊 = 去掉吐司邊
烘底 = 烤過的吐司
加碼 = 飯加份量
加底 = 雙倍飯或面
扣底 = 飯減份量
雙扣 = 飯和料都減少
走色 = 不要醬油或肉汁
多色 = 加肉汁或醬油
走青 = 不要蔥和香菜
靚仔/靚女 = 白飯/白粥
下火 = 皮蛋瘦肉粥
細用 = 細蓉,小碗雲吞麵
蛋河 = 魚蛋河粉
南面 = 牛腩面
炸面 = 油炸鬼
腿通 = 火腿湯通粉
牛意 = 牛肉湯意粉
生春 = 太陽蛋
孖春 = 雙蛋
熟春 = 熟蛋
反春 = 三文治蛋
食丁 = 出前一丁
攬住 = 雞蛋三文治
隊Q住 = 火腿雞蛋三文治
未嘔住 = 鹹牛肉三文治
夏蕙姨 = 西多士
茶餐廳的「黑話」也好,「術語」也罷,還有許多許多。以上,只列舉出了一小部分。
在越來越多餐廳改用平板電腦或手機下單的時候,茶餐廳「黑話」也正在式微。它們從不是潮語,也不是網絡用語,不為大眾所熟知。但是,保留了舊時代粵語印記和民間智慧的它們,仍值得我們關注,不是嗎?
文:doufu | 編輯:一隻兔
圖片by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新食範兒出品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