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極致的蒙芯雕刻藝人

2021-03-04 天下葫蘆

中國傳統民間畜養鳴蟲的風氣,以清末民初時期最為興盛,尤其是京津地區,不但玩家眾多,品位也比較高,這一點從傳世的眾多典雅別致的蟈蟈葫蘆便可見一斑。

清代的蟈蟈葫蘆不僅用料講究,其精美之處還在於葫蘆的「蒙芯」。

蒙芯,是葫蘆蟲具最上端的一個組成部分,黏在蓋的頂部作為裝飾。蒙芯的用料一般為竹木、椰子殼等,在過去,高級材料有牛角、紅木、瑪瑙、玉質、螺鈿等。

今年60歲的吳榮順是蒙芯雕刻技藝的傳人,其作品精雕細琢,具有極高的觀賞性。

在方寸蒙芯中,雕刻有人物、動物、花草以及各種吉祥圖案,精細繁複而不失美感,展現出高超的手藝。

據文獻記載,中國人早在唐宋時期就已經開始用葫蘆及其他材料雕刻蒙芯了,此後這門手藝逐漸興盛,至清康熙時,這門技藝進入宮廷,成為皇家御用。宮廷流傳下來的蒙芯作品極為精巧,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風尚和審美風格。

清代相傳北京有一位叫「白二」的蒙芯製作匠人,此人擅長製作「檳榔瓢」蒙芯,其雕刻的作品多為動物題材,生動傳神。此人技藝之絕,在於能鏤空雕刻出可以微微活動的「檳榔瓢」蒙芯,可謂這門技藝的經典之作。

「由於蒙芯技藝愈發精湛,原先葫蘆的價格和蒙芯相近,到後來一件蒙芯的價格往往遠高於葫蘆的價格。」吳榮順說。由於天津距北京較近,深受皇家文化影響,又因為清末民國時期下野朝臣等為躲避動蕩時局紛紛來到天津,同時也帶來了葫蘆文化和蒙芯文化。

隨著玩家群體的擴大,對葫蘆和蒙芯的需求逐漸增加,於是,在天津出現了專門從事蒙芯雕刻的藝人,同時也讓此地成為全國蒙芯的集散地。就這樣,那一時期在收藏家心中,一件檔次高、質量精的作品便是炙手可熱的寶貝。

吳榮順的蒙芯雕刻技藝從其祖父那一輩便開始了。在他的印象中,家中曾有不少祖父雕刻的作品,「那時祖父和父親都做木工,業餘時間做這個,他們做的比較簡單,以平雕為主。」吳榮順早年學習繪畫,後又學泥塑,上世紀80年代,想到家中的蒙芯作品大多已不存,憑著對這門技藝的興趣和年少時的記憶,他開始著手鑽研並恢復家族的這門技藝。

在技藝上,吳榮順繼承了蒙芯「多處動雕」「高樁鏟刻」「不破面」等立體雕刻技法,在薄料上開創了「立體藤蔓雕」「立體草蟲雕」等創意技法。這些立體雕刻的蒙芯作品,仿佛一個個微型雕塑,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吳榮順的作品在雕刻技法中主要採用了「鎪花」工藝。據介紹,鎪花是一種鏤空雕刻形式,在後期處理上採用手工修光,無論平面還是立面都有處理,使得所雕刻的蒙芯在上手把玩的時候感覺溫潤,毫無刺手感。

蒙芯的造型、圖案和花樣極多,難以盡述,但就其基本外形來說,可分為平雕和立體雕兩種形式。平雕蒙芯最常見,為一稍向上凸起的圓形薄片,多用椰子殼、玉片等為材料製作。

之所以用椰子殼做蒙芯,是由於其質地堅硬且取材方便,而且椰子殼本身很結實,不怕磕碰,同時,椰子殼呈弧形,取一片做蒙芯,它便自然呈上凸狀,曲線優美自然。吳榮順說,蒙芯雕刻對於材質本身的要求較高,除了椰子殼之外,如果是木料,則以老料為佳。因為相比新料,老料不愛變形、開裂,備受手藝人垂青。

吳榮順家中的每一個小小的蒙芯,題材都各有不同,其內容源於世俗生活、吉祥圖案、歷史故事等,其圖案之繁複精美令人眼花繚亂。

在技藝上,吳榮順繼承了蒙芯「多處動雕」「高樁鏟刻」「不破面」等立體雕刻技法,在薄料上開創了「立體藤蔓雕」「立體草蟲雕」等創意技法。這些立體雕刻的蒙芯作品,仿佛一個個微型雕塑,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若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需使用長柄刀具,一點點地將蒙芯深處掏空。」吳榮順說,由於技藝難度很大,因此一件作品需要至少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記者看到,使用這種技藝雕琢的紋飾,其連接處極細卻不會斷裂,可見工藝相當精湛。吳榮順告訴記者,在蒙芯雕刻中,一旦斷裂是無法補救的,因此每下一刀的力度和深淺完全憑藉經驗來判斷。

在他看來,難度最大的是立體雕中的浮雕風格作品。浮雕不僅要表現出立體感,而且每一面中各個層次的高矮必須一致,而下刀的深度不可能用尺子去衡量,因此浮雕作品非常顯露製作者的功底。

多年精雕細刻使吳榮順的雙眼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他的一隻眼睛幾乎已經沒有了視力,如今的他每日製作的時間已經越來越少了。吳榮順說,蒙芯絕技是匠人智慧和經驗的結晶,由於難度極大,必須依靠教學來傳承,如今他開始努力培養學生,力求使這門技藝不會失傳。

吳榮順的蒙芯雕刻作品秉承傳統風格,無論是花鳥魚蟲還是人物形象,反映的都是中國的傳統審美趣味,而蒙芯技藝之精,在於選料之巧雕、料之薄厚、穿枝過梗之精細以及打磨之細膩。

在記者看來,吳榮順最絕的是一件雙層雕蒙芯作品,作品分為深色材料和淺色材料兩層,彼此互相嵌套,深色材料雕刻的是藤蔓與昆蟲,昆蟲不僅形神兼備,而且每一條腿都細緻逼真,藤蔓之細仿佛用手一碰就會碎裂。

在雕琢時,要使整個蒙芯上的每一個網眼均勻,每一條藤蔓粗細一致、經緯排列有序且圓潤無毛刺,非能工巧匠不能為之。

據吳榮順介紹,製作這件作品時,最難的是如何將兩種材料互相嵌套,做到嚴絲合縫,「稍微有一點嵌套不合適,做出來的效果也不會好,因此,如果出現嵌套不妥的問題,只能廢掉上面的深色材料,再重新做一件才行。」

多年精雕細刻使吳榮順的雙眼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他的一隻眼睛幾乎沒有了視力,如今的他每日製作的時間已經越來越少了。吳榮順說,蒙芯絕技是匠人智慧和經驗的結晶,由於難度極大,必須依靠教學來傳承,如今他開始努力培養學生,力求使這門技藝不會失傳。

此外,吳榮順掌握的傳統技藝不僅包括蒙芯雕刻,還有蒙芯茜色技藝,即對用骨等材料製作的蒙芯作品浸染色彩。

「茜色用的是傳統中藥材製作的染料,再用筆在材質上描色而成」,他指著一件茜色為綠色的半成品對記者說。雖然作品看似很綠,但是只要用手一抹,顏色便會脫落。

這門技藝的難度在於上色時間長、難度大,必須用傳統方式反覆操作,茜色的過程長達數月之久,很多時候必須經歷一個伏天才能令蒙芯呈現出鮮豔的色彩。這門技藝如今已至瀕臨消失的境地,吳榮順將其搶救性挖掘出來,就是希望向世人展現蒙芯技藝之精華。(原標題:《他為了這種雕刻一隻眼已幾無視力》)

文章來源:城市快報。圖片來源:今晚海外網。

往期精彩回顧:

範制葫蘆的「編年體」發展史

怎樣才能種出漂亮的小葫蘆

木模、瓦模、紙模與石膏模

手捻盤玩究竟需不需要上油
令人叫絕的創意押花葫蘆賞
如何成為合格的葫蘆鑑賞者

聲明:本公眾號內文章(含圖片、視頻等)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發布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相關焦點

  • 亞振「追求極致,永無止境」
    亞振,A-Zenith的音譯,中文意譯為"極致"。「追求極致,永無止境」,是亞振企業推崇的經營哲學。在"追求極致,永無止境"的精神指引下,亞振斬獲了國內外不少榮譽,在國內海派家具行業佔據了一席之地。而「追求極致,永無止境」究竟傳達了些什麼?是亞振對於藝術和完美的不懈追求。
  • 賈伯斯:你追求極致的人生,人生才會給你極致的體驗
    但無論他以什麼樣的形象面對世人,或者你從書中看到哪一種的賈伯斯,你應該都會看到他對於藝術的執著追求,他那種絕對的完美心態,他從不放棄、努力追求的極致人生,也因此讓他獲得了極致的體驗,擁有了極致的成就。從這點來看,賈伯斯的成功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他做到了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的一點:即使你看不到,我也要追求極致的完美。二、追求極致的結果在《史蒂夫·賈伯斯傳》中,無論是合作夥伴還是昔日仇敵,都對他褒貶不一。
  • 陳世英 珠寶雕刻大師的「禪」
    在這14個參展的珠寶品牌之中,有一個來自中國的珠寶雕刻大師——陳世英(Wallace Chan)。   繼2012年9月應邀前往法國巴黎大皇宮參加第26屆巴黎古董雙年展,成為首位及唯一獲邀參展的華人珠寶藝術家,陳世英於今年9月再次回到巴黎,參加第27屆巴黎古董雙年展。   作為歐洲最知名的藝術展之一,巴黎古董雙年展以其對展品的嚴格篩選從而保證其真實性而聞名於世。
  • 紀錄片配音極致追求一個真字
    紀錄片配音極致追求一個真字 製片商在尋找配音員的時候應該經過嚴格的聲音條件測試和選擇。 給紀錄片配音當然是一個考驗配音員能力的時候了,紀錄片配音關鍵在於發音,吐詞、情感和音質的問題,大部分的紀錄片極致的追求一個「真」字。 紀錄片配音和普通的課件配音,廣告片配音有所不同,它需要足夠的情緒與畫面融合到一體,當然紀錄片配音要求符合客戶的需要來配音,客戶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所以配音員要善於採用不同方式進行配音。
  • 【耳邊評測】DX220體驗分享:追求極致
    極致是人們的嚮往,而追求就是到達的手段。
  • 張國榮生前追求極致:不能超前一步,我就不是明星
    張國榮生前追求極致:不能超前一步,我就不是明星   A  [形象的成長]  「不能極致表達, 那就沒有意義」  剛剛出道的張國榮,走的是公子哥路線。這跟他的出身是相符的:父親在中環開的「張活海」洋服鋪很出名,而張國榮算得上現在人們說的「富二代」。
  • 茶藝、廚藝、食品雕刻、民宿管家和山超店長「大比武」 蓮都「鄉村...
    「搭建能施展才華的大平臺,讓鄉村技能人才來展示蓮都歷史悠久的生產技藝,讓更多優秀的能工巧匠脫穎而出,讓能人們始終堅守的傳統技藝得到傳承,也讓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得到弘揚。」昨日一早,蓮都區第三屆「鄉村能人」系列技能技藝競賽在老竹畲族鎮東西巖景區拉開帷幕。
  • 壽山石雕刻東西兩派,為何同時發跡於清代同、光年間?
    清中早期的壽山石雕名家藝人被典籍所記載的實在太少——那時候出自名家的、好的壽山石雕作品往往被閩地官員購買後進貢宮廷之中,有些壽山石雕高手直接進入宮廷造辦處雕刻,為封建統治者雕刻御印,自然不容許這些雕刻藝人在印章上留下自己的姓名,許多壽山石雕藝人便因此「默默無聞」。
  • 燕京八絕|「手中無刀,心中有刀」,雕刻行業出神入化的追求
    在北京,不僅京劇有「四大名旦」,工藝品也有「四大名旦」,那就是——玉雕、雕漆、牙雕與景泰藍(琺瑯),其中玉雕、雕漆、牙雕都屬雕刻藝術。「手中無刀,心中有刀」不僅是武林中的至高境界,也是雕刻行業裡出神入化的追求。
  • 《刺青》:對美的極致追求,隱含著對受壓迫女性的悲憫
    在對美的追求這一點上,谷崎潤一郎可以說是做到了極致。他的短篇小說《刺青》簡直就是為美而生的,在這部作品中,谷崎潤一郎將自己的美學思想統統提煉了出來,所以通過這篇小說分析谷崎潤一郎的美學理念是十分有必要的。與此同時,谷崎潤一郎不只是在單純地寫美,他對美的極致追求中,隱含著他本人對於受壓迫女性的悲憫。
  • ...GG vs CPG 第三局 皮皮蝦雕刻家極致追擊和守椅拿下4抓
    第五人格IVL職業聯賽秋季賽常規賽 GG vs CPG 第三局 皮皮蝦雕刻家極致追擊和守椅拿下4抓本場將進行的是第五人格IVL職業聯賽秋季常規賽的第7周第5天第3場中的第3局比賽,對陣雙方是GG戰隊和CPG戰隊。在前兩局的比賽中,CPG戰隊以11:9的比分暫時領先。
  • 我是雕刻師沈春華
    明人魏學洢作《核舟記》,描述明代天啟年間虞山(今蘇州常熟)核雕藝人王毅(字叔遠)所作橄欖核舟「東坡赤壁遊」,人物栩栩,舟棹如畫,《核舟記》也被選入初中語文課本。明代王叔遠精雕之桃核,邢獻之精雕之核桃,夏白眼精雕之橄欖核被稱作核雕三絕。
  • 茜琳薇爾- 對技術創新的極致追求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吃飽穿暖對人們來說不再是難題,生活的富裕使得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層面的生活。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永遠年輕、漂亮,很多人都將目光轉向了各種能提升自己的外表形象的方法。
  • 菏澤市巨野縣:雕刻藝人田川 賦予玉石新「生命」
    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24日訊菏澤市巨野縣鳳凰辦居民田川十年如一日專注於玉石雕刻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作品形象逼真,造型生動,用與時俱進的審美觀和精湛的雕刻技藝賦予了玉石新的「生命」。從少年時期,田川就對繪畫、泥塑和木雕這些美術作品饒有興趣,2008年大學畢業後,田川前往新疆打工,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了玉石雕刻,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 極致少年王一博:不做藝人,我會成為舞者
    因為小時候我是有想要站上舞臺的夢想,如果我沒有做藝人,我其實真的是會想往一個舞者一直走下去的,然後作為一個舞蹈老師啊參參賽啊就是這樣子」。王一博說:「我不是想拿第一,我只是不想輸」,但他也直言:「一件事情如果不做到最好,做到極致,那為什麼還要去做呢?」然而在眾多的標籤中舞蹈的分量極其重要,王一博的藝人之路可以說是從舞蹈開始的。
  • 「雕刻耳朵」的妙手仁醫蘇法仁
    蘇法仁處理好手頭工作後,準備繼續去查房從上個世紀90年代至今,在武警山東省總隊醫院,有一位擅長「雕刻」的醫生,把軟骨雕刻成栩栩如生的耳朵。他就是武警部隊山東省總隊醫院副院長、特色專業二科主任、國內外知名耳再造專家——蘇法仁。
  • 藝丨雕刻的寶庫:婺源 「 三雕 」
    走進婺源的古宅,常常被躍入眼帘的精美雕刻所震撼。出神入化的雕刻精品,雕刻內容之豐富,雕刻手法之精湛,風華絕代,令人嘆為觀止。婺源「三雕」藝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起源於唐代,明清時期達於鼎盛。其中磚雕廣泛用於徽派建築中的門楣、屋頂、屋瓴等處,石雕用於牌坊、勾欄、柱磉等處,木雕飾於堂內屏風、梁柱、窗欞、門楣等處。
  • 《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人生而孤獨,那就在活著中追求人生極致
    嚴謹、自律、追求極致並且專注於做壽司五十多年,壽司在日本是家常標配,估計說哪個家庭主婦不會做壽司,估計會被人笑掉大牙,但是別人做只是為了吃飯,而他做是要追求極致,達到完美的狀態。你無法擁有一切,但是可以擁有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勇氣,所以小野二郎做到了,他成為了日本的國寶級人物,在壽司界,若是他認第二,估計沒人敢認第一,因為很少有人能夠真正用心把這一件看上去很平常的事做到極致。
  • 吳謝宇案給我們的啟示:完美主義不該追求極致,物極必反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從小生活在一種對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的環境下,只有把事情做到極致的完美才會得到表揚,比如說,只有考試得第一名才會被表揚,必須和所有的人成為朋友,不會吵架,任何事情都必須要做到讓所有人滿意……
  • 辛麗麗:Royal Dutch與芭蕾舞的結合,追求藝術的極致
    這也是我們為什麼選擇與皇家荷蘭跨界合作的原因之一」,辛麗麗女士在接受Royal Dutch皇家荷蘭產品推薦官Lenka採訪時透露,「我們上海芭蕾舞團的藝術風格和皇家荷蘭的瓷器結合在一起將更加精緻典雅,也是藝術表達的極致化。我作為芭蕾舞團的團長,很自豪也有這樣的一個合作夥伴。我們會緊緊的連在一起互相互補,把我們的瓷器和藝術更加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