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民間畜養鳴蟲的風氣,以清末民初時期最為興盛,尤其是京津地區,不但玩家眾多,品位也比較高,這一點從傳世的眾多典雅別致的蟈蟈葫蘆便可見一斑。
清代的蟈蟈葫蘆不僅用料講究,其精美之處還在於葫蘆的「蒙芯」。
蒙芯,是葫蘆蟲具最上端的一個組成部分,黏在蓋的頂部作為裝飾。蒙芯的用料一般為竹木、椰子殼等,在過去,高級材料有牛角、紅木、瑪瑙、玉質、螺鈿等。
今年60歲的吳榮順是蒙芯雕刻技藝的傳人,其作品精雕細琢,具有極高的觀賞性。
在方寸蒙芯中,雕刻有人物、動物、花草以及各種吉祥圖案,精細繁複而不失美感,展現出高超的手藝。
據文獻記載,中國人早在唐宋時期就已經開始用葫蘆及其他材料雕刻蒙芯了,此後這門手藝逐漸興盛,至清康熙時,這門技藝進入宮廷,成為皇家御用。宮廷流傳下來的蒙芯作品極為精巧,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風尚和審美風格。
清代相傳北京有一位叫「白二」的蒙芯製作匠人,此人擅長製作「檳榔瓢」蒙芯,其雕刻的作品多為動物題材,生動傳神。此人技藝之絕,在於能鏤空雕刻出可以微微活動的「檳榔瓢」蒙芯,可謂這門技藝的經典之作。
「由於蒙芯技藝愈發精湛,原先葫蘆的價格和蒙芯相近,到後來一件蒙芯的價格往往遠高於葫蘆的價格。」吳榮順說。由於天津距北京較近,深受皇家文化影響,又因為清末民國時期下野朝臣等為躲避動蕩時局紛紛來到天津,同時也帶來了葫蘆文化和蒙芯文化。
隨著玩家群體的擴大,對葫蘆和蒙芯的需求逐漸增加,於是,在天津出現了專門從事蒙芯雕刻的藝人,同時也讓此地成為全國蒙芯的集散地。就這樣,那一時期在收藏家心中,一件檔次高、質量精的作品便是炙手可熱的寶貝。
吳榮順的蒙芯雕刻技藝從其祖父那一輩便開始了。在他的印象中,家中曾有不少祖父雕刻的作品,「那時祖父和父親都做木工,業餘時間做這個,他們做的比較簡單,以平雕為主。」吳榮順早年學習繪畫,後又學泥塑,上世紀80年代,想到家中的蒙芯作品大多已不存,憑著對這門技藝的興趣和年少時的記憶,他開始著手鑽研並恢復家族的這門技藝。
在技藝上,吳榮順繼承了蒙芯「多處動雕」「高樁鏟刻」「不破面」等立體雕刻技法,在薄料上開創了「立體藤蔓雕」「立體草蟲雕」等創意技法。這些立體雕刻的蒙芯作品,仿佛一個個微型雕塑,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吳榮順的作品在雕刻技法中主要採用了「鎪花」工藝。據介紹,鎪花是一種鏤空雕刻形式,在後期處理上採用手工修光,無論平面還是立面都有處理,使得所雕刻的蒙芯在上手把玩的時候感覺溫潤,毫無刺手感。
蒙芯的造型、圖案和花樣極多,難以盡述,但就其基本外形來說,可分為平雕和立體雕兩種形式。平雕蒙芯最常見,為一稍向上凸起的圓形薄片,多用椰子殼、玉片等為材料製作。
之所以用椰子殼做蒙芯,是由於其質地堅硬且取材方便,而且椰子殼本身很結實,不怕磕碰,同時,椰子殼呈弧形,取一片做蒙芯,它便自然呈上凸狀,曲線優美自然。吳榮順說,蒙芯雕刻對於材質本身的要求較高,除了椰子殼之外,如果是木料,則以老料為佳。因為相比新料,老料不愛變形、開裂,備受手藝人垂青。
吳榮順家中的每一個小小的蒙芯,題材都各有不同,其內容源於世俗生活、吉祥圖案、歷史故事等,其圖案之繁複精美令人眼花繚亂。
在技藝上,吳榮順繼承了蒙芯「多處動雕」「高樁鏟刻」「不破面」等立體雕刻技法,在薄料上開創了「立體藤蔓雕」「立體草蟲雕」等創意技法。這些立體雕刻的蒙芯作品,仿佛一個個微型雕塑,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若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需使用長柄刀具,一點點地將蒙芯深處掏空。」吳榮順說,由於技藝難度很大,因此一件作品需要至少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記者看到,使用這種技藝雕琢的紋飾,其連接處極細卻不會斷裂,可見工藝相當精湛。吳榮順告訴記者,在蒙芯雕刻中,一旦斷裂是無法補救的,因此每下一刀的力度和深淺完全憑藉經驗來判斷。
在他看來,難度最大的是立體雕中的浮雕風格作品。浮雕不僅要表現出立體感,而且每一面中各個層次的高矮必須一致,而下刀的深度不可能用尺子去衡量,因此浮雕作品非常顯露製作者的功底。
多年精雕細刻使吳榮順的雙眼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他的一隻眼睛幾乎已經沒有了視力,如今的他每日製作的時間已經越來越少了。吳榮順說,蒙芯絕技是匠人智慧和經驗的結晶,由於難度極大,必須依靠教學來傳承,如今他開始努力培養學生,力求使這門技藝不會失傳。
吳榮順的蒙芯雕刻作品秉承傳統風格,無論是花鳥魚蟲還是人物形象,反映的都是中國的傳統審美趣味,而蒙芯技藝之精,在於選料之巧雕、料之薄厚、穿枝過梗之精細以及打磨之細膩。
在記者看來,吳榮順最絕的是一件雙層雕蒙芯作品,作品分為深色材料和淺色材料兩層,彼此互相嵌套,深色材料雕刻的是藤蔓與昆蟲,昆蟲不僅形神兼備,而且每一條腿都細緻逼真,藤蔓之細仿佛用手一碰就會碎裂。
在雕琢時,要使整個蒙芯上的每一個網眼均勻,每一條藤蔓粗細一致、經緯排列有序且圓潤無毛刺,非能工巧匠不能為之。
據吳榮順介紹,製作這件作品時,最難的是如何將兩種材料互相嵌套,做到嚴絲合縫,「稍微有一點嵌套不合適,做出來的效果也不會好,因此,如果出現嵌套不妥的問題,只能廢掉上面的深色材料,再重新做一件才行。」
多年精雕細刻使吳榮順的雙眼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他的一隻眼睛幾乎沒有了視力,如今的他每日製作的時間已經越來越少了。吳榮順說,蒙芯絕技是匠人智慧和經驗的結晶,由於難度極大,必須依靠教學來傳承,如今他開始努力培養學生,力求使這門技藝不會失傳。
此外,吳榮順掌握的傳統技藝不僅包括蒙芯雕刻,還有蒙芯茜色技藝,即對用骨等材料製作的蒙芯作品浸染色彩。
「茜色用的是傳統中藥材製作的染料,再用筆在材質上描色而成」,他指著一件茜色為綠色的半成品對記者說。雖然作品看似很綠,但是只要用手一抹,顏色便會脫落。
這門技藝的難度在於上色時間長、難度大,必須用傳統方式反覆操作,茜色的過程長達數月之久,很多時候必須經歷一個伏天才能令蒙芯呈現出鮮豔的色彩。這門技藝如今已至瀕臨消失的境地,吳榮順將其搶救性挖掘出來,就是希望向世人展現蒙芯技藝之精華。(原標題:《他為了這種雕刻一隻眼已幾無視力》)
文章來源:城市快報。圖片來源:今晚海外網。
往期精彩回顧:
範制葫蘆的「編年體」發展史
怎樣才能種出漂亮的小葫蘆
木模、瓦模、紙模與石膏模
手捻盤玩究竟需不需要上油
令人叫絕的創意押花葫蘆賞
如何成為合格的葫蘆鑑賞者
聲明:本公眾號內文章(含圖片、視頻等)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發布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