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未必有好報,付出也未必有收穫,養育孩子也未必能養育出一個知恩圖報、心懷感激、才華橫溢的娃。最近就有媽媽反映,自己成天出去上班,回家幹活,還抽空輔導孩子功課,怎麼孩子就是不領情,就像父母活該欠他一樣。
俗話說得好,養育一個孩子就像養育一個前世債主,這輩子都會欠債。但這個債主也總有被感動的一天,關鍵在於媽媽是否用對了方法。小秋姐就是親戚家的小秋,自己這當親媽的就為孩子做這做那,差的就是沒替他上學,孩子也沒看出來。果不其然,來了個親戚,人家帶著他玩了兩盤遊戲,就給他一口一個哥,還主動削果子。
網友們和小秋姐的例子還真不少,這樣的母親最辛苦,卻得不到回報,養出了一個「白眼狼」孩子,希望你不在。
人生最難,但媽媽永遠不會「邀請」。
其中一期的網絡節目《奇葩說》,主題就是身處職場要不要「請」領導,有人說一定要請,有人說不一定要請,做了自己就能看得見。雙方講的都有道理,這個也沒有一定的結論,職場也不知道,但我很肯定,在家裡一定會「請客吃飯」。
特別是媽媽,到今天仍然是媽媽在家庭中付出更多,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基於多了,卻不代表家人可以給予同樣的理解。由於在家庭中,親密關係反而容易讓人忽視身邊人的付出。
因此,母親勞累歸勞累,一定要學會「請賞」,無名英雄在家庭勞累清單上是沒有位置的。要孩子體貼媽媽,就得主動訴說自己的辛苦,不能是道德綁架,要感謝課堂上的需要。
人生最艱難,但母親從不主動「示弱」。
在霍思燕的親子節目中,可謂是一波三折,不僅夫妻恩愛,還養育出一個非常貼心的兒子。而在節目採訪中,霍思燕也透露了自己的教育秘訣,那就是學會「示弱」孩子,同時也要主動「示弱」。
不要一開始就給孩子設定一個母親無所不能的人設,而是主動告訴孩子,媽媽也有做不好的地方,也有遇到困難的時候。因此,母親也需要與孩子一起成長,互相幫助。兒童能夠理解家庭的真正意義是給予彼此,而非享受和索取。
小孩可以學會感激,只是看著媽媽是否在乎。
別總想羊有跪乳之恩,連動物都生而知感恩,何況孩子,孩子生下來就知道生養之恩,但在母親的寵愛下,孩子卻忘了這一點。這個純粹是習以為常,享受習以為常,就沒有了事事感恩的意識,與其一直苦惱抱怨自己的母親不知道為什麼要體諒自己,反省自己是否顯得漠不關心,誤導了孩子。
良好的孩子是教出來的,希望各位母親的苦心不會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