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只要是哺乳動物,都是由上一代雌性和雄性共同繁育而成。並不可能出現單體繁殖的情況,但是某些特殊的動物卻能單性繁殖,比如有永生能力的燈塔水母,亞馬遜雨林中特殊的雌性螞蟻群體,這兩者都是通過單性繁殖。就僅僅人類而言,所有的人類都必須有雌性與雄性共同參與才能夠繁衍後代。
最開始達爾文為了解釋世界上各物種產生的原因與繁殖方式,在世界各地觀測和探索後,提出了「用進廢退」的物種進化論。比如食蟻獸生活的區域有著大量的螞蟻,在食物嚴重缺乏的時期,只有舌頭夠長且喜歡吃螞蟻的部分基因突變體才能生存下來,其後代都繼承了其長舌頭的遺傳基因。但是隨著現代人們對遠古時期化石的大量考證後,發現在地球生態環境形成之初寒武紀時期海洋裡突然出現了一個物種大爆發,這個時期地球海洋裡突然憑空出現了種類繁多的獨特物種,它們之間幾乎沒有聯繫,而且生活所需條件也各不相同。這讓達爾文環境篩選物種的說法受到了質疑。
考古學家發現,獨立的物種很大可能是在某個特殊時期就突然集體出現了,這種突然出現的某個集體同時其基因裡還具備了努力繁殖後代的本能,這種本能是物種得以擴散的基礎。可是,地球明明最初是由單獨元素組成的無生命星體,第一個人類是如何出現的呢?第一個人是男還是女?
在沒有確切的化石和科學定理作為依據之前,只能依靠現有學說進行推理,當然就算是現有公認的學說也有概率是錯的。按照大爆炸宇宙論,我們的宇宙以及所有的星球都是誕生在一次奇點爆炸上,由於這次爆炸重新洗牌了整個宇宙,所以討論大爆炸之前宇宙的狀態是沒有意義的。這次爆炸的10^-35秒時,宇宙從量子漲落背景出現,在10^-12秒後質子、中子及其反粒子形成,這是構成原子的基礎。10秒後膨脹體溫度約30億℃,氫、氦類穩定原子核形成,這兩個元素被稱為元素之母,形成了後期我們知道的的所有元素。
在之後的長達數億年時間裡,各元素大體積氣體雲由於自身引力的原因,開始出現塌縮逐漸形成了穩定的各個星體。地球的位置十分特殊,在與其他星球的位置之爭中得以獨立存在,這個位置溫度適宜特別適合產生各種反應,形成了地球有氣體、有海洋、有植被的獨特氣候。
在寒武紀時期海洋裡發生了一次物種大爆發,這次大爆發直接讓地球上的物種豐富多彩起來,部分物種進化出了呼吸系統,可以在地面上行走與生存。其中必須兩性配合繁衍的群體,由於力量加大生存概率也就增加了,這可能就是現在絕大部分哺乳動物需要兩性繁殖的原因。人類很可能最開始就是他們的一員,或者說這個時期還不能成為人類,在大陸板塊的運動中,不具備遠洋能力的人類祖先四處分散,其中一部分由於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食物得以慢慢進化,具備了人類的思考能力。
所以單獨討論世界上是先有男人還是先有女人是不嚴謹的,最開始的祖先很可能是無性繁殖的,中途出現的兩性繁殖增加了集體存活的概率,也就延續至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