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是推動時代發展的原動力。——江坪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就不斷在探索適合發展的衛星導航系統道路,並非常重視建設優秀的北鬥系統。想要滿足我國社會發展的需求,必須要建設出一流的衛星導航系統。而要實現這樣的想法,需要無數的科研人員在背後潛心研究。時代發展到今天,青年一代是推動新時代的主力軍,青年科研人員更是不可或缺的主心骨。中科院最年輕的博導徐穎就是主力軍的一員。
1983年出生在四川眉山的徐穎四歲開始讀書,16歲就考上了北京信息工程學院的通信工程專業,這個年紀上大學似乎已經明示了徐穎註定不平凡的人生。2003年,在結束本科學習後,徐穎也準備繼續向更深的研究前進,於是她考取了北京理工大學的碩博連讀。這次的研究生學習算得上是一次奇妙的緣分,讓徐穎與北鬥科研從此聯繫在了一起。
在讀研究生的過程中,徐穎受到其導師的影響,開始了解北鬥系統,並對北鬥系統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畢業之後徐穎選擇進入中國科學院,從事對北鬥的研究工作。因為研究生的這段經歷,徐穎打下了不錯的基礎,2015年,徐穎任職中科院的博士導師,成為了中科院最年輕的博導。
32歲、博導、中科院,這麼多的標籤匯聚在徐穎身上卻並不顯得突兀。年少有為是多少青年朋友們的夢想,大多時候,人們覺得只有天才才能實現這個夢想,但是徐穎付出的努力是不可置否的,她所走的道路亦不是一帆風順的。
曾經在找工作時,徐穎還遭受過性別歧視,而如今的徐穎用實力證明了自己,根據資料顯示,徐穎發表了二十幾篇SCI論文,承擔了十幾項國家課題,還申請發明了不少專利。這些成就是徐穎多年來腳踏實地做出的成績。她表示「沒有不適合做科研的性別,只有不適合做科研的人。」
科研不是一件有趣的工作,甚至在徐穎看來是無聊枯燥的,它需要不斷發現問題、找出問題、推翻問題,不斷進入一個循環,最終達到一個階段後馬上又要進入下一個階段。科研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用行動去實施,去試錯,不斷探索,不斷驗證。不能怕失敗,在千萬次的實驗中收穫結果。「在從事科研之前,一定要思考清楚。」這是徐穎在母校演講時給同學們的勸告。
在勸同學們思考清楚的同時,徐穎也在不斷挖掘、吸引更多年輕朋友愛上科研,加入科研。之前在中科院的一個講壇中,徐穎的一個科普講座在網上走紅,大家被她的美貌和智慧吸引,將她稱作「北鬥女神」,然而這樣的熱度在明星屆卻還是不值一提的。
「我擔心孩子們長大後都去當明星當偶像,而不是科學家」,徐穎一直想要展現一個不同於刻板印象中科研人員的印象,所以她的演講通俗易懂,幽默風趣,能吸引更多年輕朋友們的關注。她認為,科普講座應該要用更有趣的演講模式和知識來吸引大眾,並培養大眾的好奇心,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傳播出嚴謹務實、創新探索的科研精神和科研內容。
徐穎用最簡單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給學弟學妹送去寄語,她始終堅持讀書是做好科研的基礎,只有讀透大量的文獻資料,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尋找創新點,才有可能取得一些成功。徐穎指導過的研究生有的只與她相差幾歲,如今徐穎帶過的博士生也不少,她也還將繼續指導更多的青年進行科研教學。
結語
「北鬥女神」的出現給科學家們帶來了一種新的形象,這種形象代表的是全科研領域的科普人員們,他們是科學知識的推動者和傳播者。現在北鬥和徐穎密切聯繫在了一起,人們一想到徐穎就能想到北鬥,但徐穎表示,她代表不了北鬥系統,因為這是無數科研人員無數個日夜所創造出的成果。
誠然,徐穎只是北鬥的一個代言人,是無數科研人員中單獨存在的一個個體。她將科研知識宣傳給大眾,也讓大眾更有興趣去了解科學家這個職位。我們期待著有更多「徐穎」的出現,改變目前科研人員的刻板印象,也讓更多孩子喜歡上科研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