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晨陽:做自己喜歡的事是天才的最佳打開方式 | 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專題

2021-02-25 未來論壇

什麼是代數幾何?


要解釋許晨陽的工作——雙有理幾何學,不是一件易事。他說,受過大學基礎教育的人聽上一小時講解才能有個大概了解,而從研究的角度,能在技術層面上交流的,全球大概只有二三十人。

 

什麼是代數幾何?許晨陽引用了一個表述來形容代數和幾何的關係:魔鬼給了數學家代數,說,這個工具可以解答你的任何問題,但作為交換,需要把你的靈魂給我。靈魂即幾何。代數幾何是我們想用代數的方法來看幾何,拿這個工具來交換幾何的靈魂。而他所研究的雙有理幾何,則是代數幾何中頗為重要的部分。

作為一個在中國還比較年輕的數學領域,代數幾何把方程組的解抽象成為一個幾何結構,從而研究一些用傳統代數方法很難解決的多項式方程。它的好處是看問題更整體,能夠連接很多不同領域。一般而言,數學適用的範圍都是有限制的,只能在一定的「域」內,變換「域」就會是一個新的數學分支。比如複數裡解方程,是復幾何;整數裡解則是數論。域不同,所使用的方法也不同,但代數幾何是從中找到相通之處。正是這種需要幾何研究又講究代數方法的數學領域,深深吸引著許晨陽。

許晨陽的求學路

 

數學家多是天賦異稟而且少年成名,這兩個特點許晨陽都具備。生於重慶的許晨陽小時候覺得自己對數字的感覺也就是「還可以」,儘管三、四歲時數數比同齡人多一些,但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霸,不會「通吃」所有學科,也不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很多。

上中學時,許晨陽參加了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冬令營。但在那裡只是讓他們不停地做題,而且每隔兩、三天就要考試。老師只給他們講解題技巧,很少提及數學思想。過於技巧性的訓練讓他在集訓後期覺得無聊,對數學競賽失去興趣。後來,他乾脆把時間花在學習英語上,也會自己看高等數學。

1998年,許晨陽獲得冬令營金牌,併入選1999年國家數學集訓隊。這讓他可以自由地選擇保送大學的專業。許晨陽覺得自己還是最喜歡數學,沒有任何猶豫就選擇了數學系。到了大學才真正幫許晨陽打開數學世界的大門。「大學課程的技巧要求不見得比中學課程高,但它的思維層次和抽象程度要高很多,你會感覺發現了新的天空。」

 

當時,許晨陽還不知道選擇數學作為專業將是一段與數學競賽完全不同的冒險之旅。儘管出色數學家大多少年成名,但青少年數學競賽的獲獎者並不一定能成為優秀的數學家。這一點在北大數學系得到了證實——每年,這裡招收的160名學生中只有大約五分之一會選擇基礎數學,其中又只有五分之一會以研究基礎數學作為職業,「每年也就五六個的樣子」。

 

但許晨陽很快展露出自己的天賦,數學系中的很多老師都開始知道他。北大有天賦的學生很多,但人們很容易就能看到他的不同。許晨陽喜歡獨處,他並不內向,甚至在朋友中還是一個不錯的交流對象,但對於純粹的社交,他有著天然的排斥,這剛好適合數學。

 

數學和哲學不同,哲學總在討論終極問題,而數學根本就沒有終極問題,數學家只是不斷回答猜想、不斷理解猜想、不斷提出猜想。著名的費馬猜想耗費了數學家三個世紀的時間才被證明,更為中國人熟知的哥德巴赫猜想出現至今已經兩個半世紀,但仍然未得到回答。

 

數學和物理也不同,物理學家在前行的路上可以得到先進設備和龐大團隊的支持,這在最近這些年變得更加明顯。數學家則通常需要孤身前往未知世界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偶爾的放空和隨機的交流完全是為了平衡研究的枯燥,這種平衡有時可以讓他們收穫更多靈感。

 

從未名湖向北走不遠,有一處紅窗灰瓦的小四合院。院門上方掛著一塊藍底金字的匾額,上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那裡典雅、安靜,是做研究的好去處,北大的師生都很眼紅這套院子。

 

那裡的數學學術氛圍很吸引許晨陽,自由的氛圍對於數學家的成長非常重要,他們的成果來自靈感也需要時間,很多績效標準都完全不適合這些人。在他的北大同學中,很多人也像他那樣第一次接觸現代數學,興奮地自發研究,正是這種同學之間在好的學習環境中形成良性的競爭關係,對許晨陽後來的發展作用很大。

「當時感覺像是一個從小沒有見過大海的孩子,突然有一天看到大海的感覺一樣,真的特別興奮、特別激動。」在北大完成三年本科學習和兩年碩士學習後,他選擇奔赴大洋彼岸,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繼續他的學習和研究。

 

對數學也猶豫過

 

即使如此喜愛數學,但是否要把它當做一生的事業?這個問題在許晨陽讀普林斯頓大學博士時曾困擾了他很久。博士最後兩年,他在數學上突破減少,博士論文也是三篇論文拼成的,他擔心自己對數學的靈感正消失殆盡,這會影響到他在科研上的前途——科學就是這樣,沒有新穎傑出的工作就意味著一事無成的落寞。

 

許晨陽不能接受這樣的人生走勢,「數學研究不容易,經常會有付出了很多但研究毫無進展的情況。遇到這種情況,我難免有些失望。我常想,自己能不能在數學圈生存下來?要不要轉行做點別的?我當時的理解是,如果真的做不好,在某一個階段總要放棄。再加上當時學數學的很受金融業青睞,我確實考慮過換行業」。

 

最終,許晨陽還是憑藉自己對數學的興趣選擇了堅持——即使他對自己的博士論文並不滿意——「覺得繼續做數學還是最有意思的」。事實證明,這段讓他時常迷茫、掙扎的博士訓練經歷,讓許晨陽迅速地成長起來。在與問題鬥爭的過程中,他一次又一次地似乎看到了希望,又反覆走進死胡同,反而培養了他尋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是獨特的數學審美。

 

博士畢業後,他在麻省理工學院謀得了進站做博士後的機會。博士後幾年裡,他解決了不少數學難題,出站時收到了許多美國大學的正式教職邀請。不過,許晨陽選擇回國。2012年,作為「青年千人計劃」的一員,他回到北大全職工作。說到其中原因,他淡淡地說:「我更習慣北大,也更喜歡北大。」

 

那一年,他受邀回到母校,加入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成為該中心的第一位副教授。回到北大的許晨陽平日活動範圍就是在教學樓、辦公室和宿舍之間,僅有的社交活動也就是和系裡的同事一起打籃球。

他每天在辦公室工作到深夜十一二點,然後回宿舍睡覺。對於這種簡單的生活,許晨陽已經習以為常。就像宇宙中千萬顆行星中的一顆,按照自己既定的軌道,日復一日地運行著。

在北大期間,許晨陽創造力進入全盛期,學術長進非常大,成果全面爆發,迅速成為代數幾何領域全球領軍的青年數學家,為北大數學研究中心的建設和提升做出不少貢獻。2016年度拉馬努金獎、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當得知自己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的時候,他最多的感受是感激,不是感激大獎是感激數學。「能夠成為一個數學家總是令我心存感激,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投身於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業,並最後還能以此作為謀生手段。」

 

「天才之為責任」


大學畢業十周年的同學會上,許晨陽發現,很多同窗從事了金融業,「起碼有三分之一」。他曾經做過一個統計,同屆的北大數學系畢業生,有二十分之一從事了基礎數學研究,如果把應用數學也算上,比例可以上升到二十分之三。


但他並不擔心做基礎研究的人是不是太少了。至少在北京大學,選擇基礎數學作為職業的人數歷年來沒有太大變化。「讀大學那會我們就經常說,如果我們這代人沒有更多的人從事代數幾何的話,是件挺好的事。」


令他真正介意的,或許是對數學有著天賦或異於常人的好感之人不嘗試走這條路。確有一類人,似乎屬於數學,能領略到數學內在的結構之美。許晨陽鼓勵這樣的同類人以基礎數學作為起點。經驗和身邊的例子告訴他,從基礎數學跳至應用數學隨時可以選擇時間點,但這是一條無法逆行、調頭的單行道。


一直在基礎數學的道路上堅持,並樂而為之的許晨陽時常會感覺到一種責任感。獲了獎項,他聽從組織方的安排,做科普,接受媒體採訪,因為他覺得自己佔用了社會資源。而佔用的最大資源可能是一顆聰明的大腦,需要負責的對象是數學本身。


許晨陽看過英國哲學家維根斯坦的傳記,書的副標題是「天才之為責任」,令他感觸很深。「不是每個人都有數學天賦,如果數學天賦降臨到某些人身上,他就有責任去推動這個事業的發展。」正因為此,數學家往往有天賦又很用功,會要求自己更加努力,才對得起上天賜予的天賦。

《維根斯坦傳》


部分內容來源:

1.中工網,原標題《數學家許晨陽的境界:享受世界為我歌唱》。

2.中訪網,原標題《採訪許晨陽:中國社會需要給數學家更大的自由》

3.知識分子,原標題《專訪未來科學大獎得主許晨陽:「數學並不僅僅是智商的問題」》

4.第一財經,原標題《頂級數學家許晨陽:科學人才流動無問西東| 人物》

5.搜狐網,原標題《未來科學大獎許晨陽:數學令我心存感激 》

 

相關焦點

  • 北京大學數學天才留美不歸,為何?許晨陽坦言:年輕人沒錢沒機會
    但是,在這些眾多的天才之中,卻有3位的選擇頗有代表性,他們都選擇留在了美國。這又是為何呢?  這3位便是聲名赫赫的惲之瑋、張偉、許晨陽。  作為一個以基礎數學為核心、理論與應用並舉的數學研究院,北京大學數院有著令人豔羨的招生條件,其學員更是多以全國各地參加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獲得金牌的選手為主。  而在北大數院的黃金一代中,惲之瑋、張偉、許晨陽堪稱強中手。
  • 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成功舉辦
    這些新的承諾不只是影響今天,更影響未來百年!」楊振寧先生作為四年前共同啟動未來科學大獎的參與者,也在現場分享了他的觀點。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和中國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在頒獎典禮上做了精妙絕倫的表演。在頒獎典禮的最後,未來論壇的發起人兼秘書長武紅在閉幕致辭中對21位科學家委員會老師和大獎監督委員會、12位大獎捐贈人、未來論壇33位個人理事及8位機構理事、到場的嘉賓及各界朋友表示了感謝。並在現場分享了她創辦未來論壇的緣由和初心,她表示,我知道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我們會繼續努力讓科學的火種一直傳承下去。 當天上午,2019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者報告會成功舉辦。
  • 科學之光溫暖世界 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線上開幕
    12月27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舉辦線上開幕儀式。由此,這一為期4天的全球性科學盛會正式拉開帷幕。未來科學大獎周聯席主席與未來科學大獎歷屆獲獎人、捐贈人、科學委員會委員、監督委員會主席齊聚雲端,共同啟動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
  • 未來科學大獎揭曉,施一公、潘建偉、許晨陽各獲百萬美元
    許晨陽:表彰他在雙有理代數幾何學上作出的極其深刻的貢獻。 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大中華區取得傑出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獎項以定向邀約方式提名,並由優秀科學家組成科學家委員會專業評審,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則,保持評獎的獨立性。在今年9月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中,施一公、潘建偉、許晨陽分別獲得了「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 許晨陽為什麼出走,還有兩個原因他沒說出來
    其中最可惜的是許晨陽,這位天才在美國學成後回歸北大,但在6年後再次離開,並留下了3句話,句句發人深省。1. 學術造假嚴重,造假成本太低。2. 學風浮躁,做學問是為了發財,為了出名,甚至為了升官。3.許晨陽教授對這些現象深惡痛絕也完全可以理解。但僅因為這些問題,他就離開也確實有點牽強。學術造假,許教授顯然不屑為之,雖然別人造假,以許教授的資歷聲望,在數學界,即使有人造假也撼動不了他的地位。學風浮躁也是事實,但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見面打聲招呼,不深交,老死不相往來就好了。以許教授的情商,不至於連這都做不到吧?
  • 未來科學大獎周 明日開幕
    【深圳商報訊】(記者 袁斯茹)作為全球最負盛名的科學類獎項活動之一,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將於12月27日至30日舉行。大獎周將舉行12場專題對話研討和23場主題演講,全球近百位具有卓越影響力的頂尖科學家、商界領袖、行業大咖將參與其中。 與往年不同,今年將採用雲端形式舉行。
  • 2019 科學突破巨獎揭曉:莊小威陳志堅許晨陽榜上有名
    北京時間10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10月17日晚,備受矚目的2019年「科學突破獎」揭曉,9位科學家獲獎,這一獎項是由矽谷出資300萬美元設立的,旨在對基礎科學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讓他們享有奧斯卡風格的授獎殊榮和聲望。「科學突破獎」物理學、生命科學和數學獎項由6名男性和3名女性科學家獲得。
  • 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正式拉開帷幕
    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正式拉開帷幕 >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 2020.12.27-12.30 12場專題對話研討+23場主題演講 百位頂尖科學家、商界領袖、行業大咖精彩分享 開幕儀式+獲獎者學術報告會+女性科學家論壇+
  • 2019年「科學突破獎」揭曉 兩位華人科學家獲獎-中新網
    」揭曉  新華社舊金山10月17日電(記者吳曉凌)2019年「科學突破獎」獲獎名單17日在舊金山揭曉,共有9名科學家上榜,其中華人科學家莊小威和陳志堅摘得生命科學領域的兩個獎項。此外,中國「80後」數學家許晨陽獲得專門面向年輕學者的「新視野數學獎」。  本屆「科學突破獎」下設4個生命科學獎、2個基礎物理獎和1個數學獎共七個單項獎,每個單項獎金額為300萬美元。哈佛大學的莊小威和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陳志堅分獲兩個生命科學獎,另兩個生命科學獎分別頒給Ionis製藥公司的弗蘭克·貝內特和科爾德斯普林實驗室的阿德裡安·克賴納、麻省理工學院的安格莉卡·阿蒙。
  • 許晨陽教授的兩篇論文被Annals of Mathematics接受
    近日,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許晨陽教授與人合作的兩篇論文被世界頂級數學期刊Annals of Mathematics接受。回到北大工作後,許晨陽在代數幾何的不同方向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其首個研究成果是解決了田剛關於K-穩定性兩個定義的等價性猜想。K-穩定性的概念是田剛在1996年引進的,用來刻畫Fano流形上Kahler-Einstein度量的存在性。
  • 真實故事:晨陽之死
    晨陽的父母雖然愛晨陽如掌上明珠,可美中不足的是總覺得晨陽缺少了點男子氣,倒更像個女孩子,平時也刻意地培養他的男子氣概,讓他稍微野一點。晨陽雖然知道自己作為一個男孩子這樣靦腆不好,他也想讓自己變得勇敢、陽光,可始終無法改變,這對他來說是道無法跨越的鴻溝,就只能接受了,他就這樣一頭扎進自己的世界。
  • 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開幕 打造世界級科學盛會
    作為全球最負盛名的科學類獎項活動之一,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於北京時間12月27日正式開幕,將持續到30日。全球近百位具有卓越影響力的頂尖科學家、商界領袖、行業大咖將在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期間,分享前沿學術成果,探討學科交叉創新,推進科學產業應用,共同開啟科學的想像和未來。
  • 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開幕儀式
    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開幕儀式 澎湃新聞 2020-12-27 09:24 來源:澎湃新聞
  • 盧煜明和薛其坤獲得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
    >2016未來科學大獎Future Science Prize生命科學獎 | 盧煜明物質科學獎 | 薛其坤成立於2016年年初的未來科學大獎,今天首次揭曉兩位獲獎者我也很幸運,亞洲對科學的興趣也在增長,希望更多的人會做科學,希望大家認為科學的未來在中國,更多的天才青年會站在這裡,對世界產生影響。謝謝!「
  • 晨陽董事長投案自首 晨陽集團已進入司法重整程序
    文|中國房地產報 12月26日,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人民法院發布了(2020)冀0609破1號公告,稱法院於12月25日裁定受理河北晨陽工貿集團有限公司重整一案。通告稱,12月25日,河北卓融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或稱「卓融公司」)實際控制人劉善江向公安機關主動投案。其中,卓融公司實際控制人劉善江,也是晨陽集團董事長。
  • 晨陽集團:中國水漆領域的領跑者—新聞—科學網
    「要想把企業做大做強,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就要處理好發展速度與環境、能源資源的關係,就要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晨陽集團董事長劉善江對記者說。 正是帶著這樣的科學理念和社會責任感,劉善江推動企業向綠色轉型。 與很多新行業領跑者一樣,轉型突圍必須依靠強大的技術支撐。劉善江深知,科技是晨陽水漆振翅高飛的助力。因此,晨陽集團投入大筆資金和力量,開展技術攻堅。
  • 【她力量】2020年國際女性葡萄酒及烈酒業界大獎獲獎人名單公布
    自2020年9月正式接受提名以來,有來自20個國家與地區、超過110位的候選人提名;其中經過評委打分評審,50位出色的業界女性以綜合最高分入圍,再經評委團投票以票數排名最高者為獲獎人。她的兩間義大利餐廳都將酒單的重點放在鮮為人知的義大利葡萄酒,並與食物做完美搭配。她還是美國烹飪協會的大使。Shelley被《葡萄酒與烈酒》雜誌評為「最佳新晉侍酒師」;被《舊金山》雜誌評為「最佳酒水顧問」;並榮獲《美食》雜誌的葡萄酒教育獎及女性廚師和餐飲從業者的金爵獎。2020年度渠道獎葡萄酒及烈酒渠道類王 勝 寒醉鵝娘創始人 / 中國
  • 20-06-10【新聞】3臺ALEXA Mini LF交付北京中視晨陽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進入六月,中視晨陽一些影視項目已開始復工,現在能見到鄒總很難得,有的老闆不喜歡具體事務,鄒總卻喜歡進組抓具體工作,會非常忙碌。 ARRI: 能否聊聊公司目前的情況? 鄒:目前公司早已復工,我們下半年項目比較多,會有大量採購需求。其實作為文化傳媒公司,採購設備這一塊我們不會給自己設定限制,只要客戶有需求我們都會滿足。
  • 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科學伉儷講述學霸人生的美麗與憂愁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27日消息,12月27日,未來論壇聯合女科學家論壇,在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期間舉辦《女科學家去哪兒了-科學伉儷專場》活動。在談到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話題時,王小凡表示,作為男性科學家,一直認為欣年的事業與自己的事業是一樣重要的,在生活上要互相幫助。他談到,「在家務上我們互相分擔,欣年很會做飯,而我偏偏喜歡做打掃,所以我們配合的特別好。欣年車開的不是很好,所以我們都是一起出門,反倒有很多時間讓我們一起討論家裡的事,或者共同感興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