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文物覽】唐帝陵——獻陵

2020-11-18 西部網

獻陵

獻陵,唐代開國皇帝高祖李淵陵墓。位於鹹陽市三原縣徐木鄉永和村及渭南市富平縣呂村鄉新莊村。《舊唐書• 太宗本紀》載:「貞觀九年(635)冬十月庚寅葬高祖太武皇帝於獻陵。」

獻陵主要由陵墓、神道、下宮及陪葬墓區組成。現除存有封土、陪葬墓及部分石刻外,陵園地面建築無存。陵冢為覆鬥形,位於陵園中部偏東,底部東西長139米,南北長110米,頂部東西長30米、南北長10米,高19米。陵冢夯土構築,層厚15釐米左右。陵冢四周牆垣略呈方形,東西寬448米,南北長451米;牆垣底寬約2 ~ 2.5米,夯層厚12 ~ 20釐米。四面牆垣各闢有一門,南門、北門均距陵臺180米,東門距陵臺130米,西門距陵臺198米。西門南北長19米,東西長14米,門外南側有磚鋪砌的散水,向南延伸10多米。陵園四隅有角闕,西南角闕和東北角闕尚存有殘跡。東北角闕殘存部分高出地面80釐米,有磚砌牆面5層,磚面以內為夯土層。南門外神道,長575米,寬39.5米,神道東西兩側有大型石刻。

陵園西南有下宮遺址,其位於陵園西南2.5公裡的唐村北100米處塬下,現存面積南北長100米,東西長120米。

2010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獻陵進行了考古勘探,封土南側有兩條墓道,確證獻陵為同塋異穴。2011年又在獻陵封土以北約400米處發現一處建築遺址,遺址牆垣南北長223米,東西寬221米,中間有一座大型建築基址,東西面闊37米,南北進深23米,其南部又有3對小型建築基址。推測此為陵園初建時的寢宮遺址。

獻陵石虎

獻陵封土前立有一通清康熙二十年(1681)所立石碑,高2.36米,寬0.85米,碑陽題「唐高祖獻陵」5字,保存完好。四神門外各有石虎1對,大小、形制略同。南神門外石虎,位於門址南165米處,東西列置,東側石虎身長2.75米,高1.80米,頸下刻有銘文:「武德拾年九月十一日石匠小湯二記」。西側石虎身長2.48米,高1.70米,於1959年遷至西安碑林博物館石刻室。東神門外石虎,位於門址東140米處,二虎南北列置,間距37.50米。南側石虎僅石座暴露地表,北側石虎僅殘留石塊。北神門外石虎,位於門址北150米處、南莊村西北隅,二虎東西列置,間距37.50米。東側石虎僅留石座於地表;西側石虎、石座分離,身長2.50米。西神門外石虎,位於門址西150米處的代莊村內,二虎南北列置,間距37.50米。南側石虎、石座分離,石虎腿和嘴部殘,虎身完好,身長2.70米;北側石虎,頭、身、尾均完好,身長2.68米。

神道東西兩側石刻從南向北計有石柱一對、犀牛一對,間距39.50米。東側石柱,通高7.40米,自下至上由礎石、石座、柱身、柱頂組成,礎石長2.02米,寬1.9米;西側石柱僅存礎石一方,長2.08米,寬2米。石犀位於石柱之北70米處,東側石犀於1960年搬至西安碑林博物館石刻室,西側石犀掩埋地下。

獻陵陪葬墓集中分布在陵冢之北和東北的富平縣呂村鄉(舊稱荊山塬)一帶。據《唐會要》卷二十一記載,原有陪葬墓25座,即楚國太妃萬氏、館陶公主、河間王孝恭、襄邑王神符、清河王誕、韓王元嘉、彭王元則、道王元慶、鄭王元蛇、鏡王元風、酆王元亨、徐王元禮、滕王元嬰、鄧王元裕、替王元夔、霍王元軌、江王元祥、密王元曉、并州總管張綸、榮國公樊興、平原郡公王長楷、譚國公邱和、巢國公錢九隴、刑部尚書劉德茂、沈叔安的墓葬。1949年以後,陝西省富平縣文物工作者調查,發現尚存封土者26座,已夷為平地、封土不存者20 座,已遭破壞及發掘清理者6座,合計52座。2011年,陝西考古研究院對獻陵陪葬區進行勘探,可以明確獻陵陪葬墓共93座,其中28座地表有封土。陪葬墓墓園外圍基本都以圍溝為界,圍溝平面分為長方形、正方形和倒「凸」字形,長方形的42座,正方形的2座,倒「凸」字形的40座,圍溝未發現以及被破壞的9座。多數墓園圍溝內只有一座墓葬,也有兩座或三座墓葬的情況。圍溝內有一座墓葬者78處,有兩座墓葬者3處,有三座墓葬者2處。

1956年8月,獻陵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4月公布保護範圍。其重點保護區為陵冢及周邊外延5米;一般保護區及建設控制地帶為陵園宮城四門內。經2011年1月陝西省人民政府重新調整後,其保護範圍包括陵園封土、城垣、四門及南門神道等部分;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範圍四邊外延200米。

2001年6月,獻陵作為「唐代帝陵」組成部分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7月成立獻陵文管所,專司保護職責。

(原載於《陝西省志·文物志(上)》陝西新華出版傳媒集團 陝西人民出版社)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陝西文物覽】唐帝陵——昭陵
    在遺址的北端矗立有清代陝西巡撫畢沅所書「唐太宗昭陵」碑。山陵四周計有陵園建築群3處,即北司馬門、南司馬門、寢宮遺址。北司馬遺址。昭陵的地上、地下遺存有大量的碑石等文物。昭陵六駿原列置於北司馬門內的廊房中,並列有少數民族蕃君圓雕像14座,據新、舊《唐書》記載,分別為突厥頡利可汗、突厥答布可汗、突厥突利可汗、突厥乙彌泥孰侯利可汗、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吐蕃贊普、吐谷渾河源郡王、于闐王、焉耆王、高昌王、龜茲王、新羅樂浪郡王、林邑王、婆羅門帝那伏帝國王,這組雕像屢遭毀損。
  • 【陝西文物覽】唐帝陵——橋陵
    唐橋陵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關中唐十八陵中氣勢最恢宏的陵墓,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鼎盛時期的遺存代表,被譽為「露天博物館」,被評為「中國最恢宏的十大帝王陵墓」之一,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通過文物標本展示這個時代的窗口,文物就像一本無言的教科書,只有唐橋陵,也唯獨唐橋陵的文物才能展現大唐盛世的風採。唐橋陵不僅有凝聚民族智慧的精美石刻,還有自強、開放、包容、創新的大唐氣象,更有許多未解之謎期待著我們共同來探秘!
  • 「大唐的背影——尋訪唐帝陵」之一 大唐開國皇帝高祖李淵獻陵
    公元635年10月,李淵「崩於大安宮之垂拱前殿」,葬獻陵。 那麼,獻陵的陵墓規制是怎樣決定的?「貞觀九年,70歲的李淵走完了他的一生。臨終前,李淵遺詔要求喪葬儉約,然而,唐太宗李世民為了行孝,決定按照漢高祖劉邦的長陵規劃給父親修建陵墓。」西北大學教授徐衛民在其主編的《陝西帝王陵墓誌》中稱,後來秘書監虞世南兩次上奏,請求按照高祖遺詔「務從節儉」。
  • 【陝西文物覽】唐帝陵——泰陵
  • 【陝西文物覽】北周帝陵——成陵
    陵冢前立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陝西巡撫畢沅題書「北周文帝成陵」石碑一通。1992年4月,成陵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公布保護範圍。其重點保護區為墓冢;一般保護區及建設控制地帶為東至學校教室,西至糧站邊牆,南至學校會議室牆下,北至學校北牆。2013年3月,成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陝西文物覽】古建築——安康市熨鬥古鎮
    2008年9月,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熨鬥古鎮」為第五批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以熨鬥古戲樓為中心,西至熨鬥鎮古街西口處,東至熨鬥鎮古街東口處,南至沿河公路,北至熨鬥鎮側崖坎。(原載於《陝西省志·文物志(上)》陝西新華出版傳媒集團 陝西人民出版社) 編輯:融媒體
  • 【陝西文物覽】西漢帝陵——陽陵
    陵冢南側立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陝西巡撫畢沅所書「漢景帝陽陵」碑石一通及其他明清碑刻。帝陵遺址鳥瞰。或因王皇后陵冢與帝陵相仿,致使清人誤斷其為漢惠帝安陵,故陵南至今尚立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陝西巡撫畢沅所書「漢惠帝安陵」碑石一通。帝陵陵園外藏坑標識。
  • 【陝西文物覽】西漢帝陵——安陵
    安陵1956年8月,安陵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作為「西漢帝陵」組成部分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陝西文物覽】青銅器——大克鼎: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當時陝西巡撫就派人前往旅店探查。當來人看到堆放於店的青銅器其製作之精、器形之大時,非常驚訝,就趕緊回去報告這些東西非常珍貴。巡撫聽後便起了獨吞之心,就派說客和打手前往旅店進行勸導和恫嚇,說這些銅器是皇家墓葬的隨葬品,私掘皇家墓葬罪名不輕,按照皇清的律法是要砍頭的,並勸其趕快逃命,否則性命難保。任致遠聽後就被嚇壞了,趕快帶上家人逃命,器物和車馬全部扔在了旅店。
  • 2020陝西文物創意煥彩季在西安開幕
    2020陝西文物創意煥彩季在西安開幕。西部網訊 10月23日,由陝西省委宣傳部指導,陝西省文物局聯合中國工商銀行陝西省分行等單位聯合舉辦的主題為「文物萬花筒·時尚長安城」的博物館+商業+金融—2020陝西文物創意煥彩季系列活動開幕式暨首站西安SKP活動在西安開幕。
  • 【陝西文物探探探】陝西出土樂舞文物有多豐富?古代人如何記錄音樂...
    中國被稱為「禮樂之邦」,陝西是樂舞文化的主要發源地。那麼古代中國有哪些樂器?在陝西這片區域出土的音樂文物都有哪些?它們的聲音還能否穿越時空觸動現代人的心靈?1月6日,「陝西文物探探探」來到西安音樂學院藝術博物館,聚焦這裡的「唯寄歌舞寓長安——陝西古代音樂文物展」。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6期:陝西出土樂舞文物有多豐富?古代人如何...
    中國被稱為「禮樂之邦」,陝西是樂舞文化的主要發源地。那麼古代中國有哪些樂器?在陝西這片區域出土的音樂文物都有哪些?它們的聲音還能否穿越時空觸動現代人的心靈?  1月6日,「陝西文物探探探」來到西安音樂學院藝術博物館,聚焦這裡的「唯寄歌舞寓長安——陝西古代音樂文物展」。
  • 【陝西文物覽】西安碑林——關中八景圖
    「關中八景」,即位於陝西關中腹地的八處風景名勝。在這方碑石中,朱集義以長安為中心,將「八景」按照自東向西的地理方位順序排開。關於「八景」的說法,在關中地區自清代以來就已約定俗成,只是順序略有不同。有詩云:「華嶽仙掌望崤函,雁塔晨鐘響城南。驪山晚照披秦地,曲江流飲繞長安。灞柳風雪三春暖,太白積雪六月寒。草堂煙霧緊相連,鹹陽古渡幾千年。」
  • 【陝西文物覽】西安碑林——大觀聖作碑
    原藏於陝西乾縣,1962 年入藏西安碑林。碑文內容為大觀元年(1107年)所頒布的詔書,記載當時設立八行取士科及三舍之制的重德行、輕辭藝的科舉新法,極具文獻史料價值。所謂八行,即孝、悌、睦、姻、任、恤、忠、和。此八行又按照上、中、下分為三舍,作為升降和授官的依據。八行皆備,即可入太學學習。同時又規定「八刑」,對太學生的行為進行約束,不遵守者則要被懲處,從暫停入學到取消資格不等。
  • 雲遊西安|文化講堂:盤點陝西的文物家底(三)
    周人正是從陝西崛起,並一路向東,從而問鼎中原。它是第一個建都在陝西的朝代,不僅開啟了三秦大地厚重歷史的篇章,也奠定了中國歷史的走向,所謂「周禮」,一直影響中國至今。這一講,我們將探訪西周的遺珍,講述一件件珍貴文物背後的故事。
  • 【陝西文物覽】古建築——西安市長安區香積寺善導塔
    1956年8月,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香積寺塔」為第一批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4月,陝西省人民政府以「香積寺」名謂公布保護範圍。重點保護區為善導、淨業師靈塔;一般保護區為寺院牆內;建設控制地帶為一般保護區外延5米內。2001年6月,國務院公布「香積寺善導塔」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古人就用「洗臉機」 那些陝西出土的「逆天「文物|史話
    最近網絡上一組「中國有哪些逆天的文物」非常火爆,西安作為13朝古都,鹹陽又是秦朝都城,陝西也出土過很多牛逼閃閃的文物。
  • 追跡攻略|陝西漢中2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張騫病卒後,歸葬於故裡陝西城固博望鎮。張騫墓坐北朝南,南北長35.6米,東西寬20米,高5米,成覆鬥形。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歷史系對張騫墓進行了初步發掘,出土「博望□造銘」封泥一枚,加之墓前碑石、漢代石雕等文物,確認為漢博望侯張騫之墓。2006年5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