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1日,時值天運戊戌歲春分佳節,在粵東大地紛紛開始祭祖的大好日子裡,位於南陽山區大坪鎮新墟村的鄉民們也正忙著舉行一年一度盛大的「福德公春分祭典」。(20日夜晚至22日夜晚,在新墟戲臺連兩日三夜安徽小百花黃梅戲)
「福德公」,俗稱為百姓公媽、緣遇福德先人,是流行於閩粵臺地區的一種民間傳統文化,是三地民間百姓對此類「慈善」事業一脈相承的信仰,淵源久遠、意義深長。百姓公墓是收埋一眾無主無祀骷骸,是和諧處理「死人不與活人爭地方」最好的辦法,這些無祀骷骸主要來自村集體開發時挖掘的、人家動土建設時挖掘到的骷骸,而在本地區,大多數人家建設時挖掘到的骷骸都會自己尋找地方寄金安葬,作為福德先人來崇祀。本地區較大型且有開放收納公、私性質無主骷骸的有高埔下營村百姓公墓,傳為靈驗無比,往往報應如神。
新墟福德公墓始建於中華民國十九年庚午歲(1930),至今八十九年忌辰大慶,是由當時在此卜地建墟的商戶聯合建設的。清末民初,是時局大動蕩時期,上至國家政治,下到百姓民情都在經歷著一次大變革,大考驗。房氏一族也是傾情投入時代命運變革的參與者之一,清末時先聯合埔嶺王氏在埔嶺至橫嶺一帶開墟,名為「同安墟」,即今之「上墟仔」;後又聯合埔下(厚坑甲)溫氏、埔嶺王氏等在新竹卜地建墟,名為「太平墟」,即今之「新墟」。
中華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房氏長房一派在新墟(當時還不叫墟)建立長房祠堂-房氏義公祠德仁堂,並整合全族之力以上墟仔「同安墟」商業集體為基礎,聯合桂坑、深渡、龍潭坑、大坪尾、塘唇、上樓、埔嶺、麻大尾、剪塘、楓樹排等地方組成新的聯盟,稱為:【振興約】。並決定了在今新墟的位置遷址新建開墟,定名為「太平墟」,主要原因是,此地是各姓各地往來較便利的地方,且緊靠「石碑河」(原新墟洋舊河道),貨運方便。此後房、溫、王等姓五甲(青山、粘田、青坑、石坑、後坑)之地進一步組成了新的半行政單位-「太平鄉」。當時振興約名盛一時,凡是聯盟內的地方百姓上墟趕集都前往「新墟」,從而導致大坪「老墟」門庭冷落、商業凋零。
太平墟建設工程於中華民國十七年戊辰歲(1928)八月廿四日辰時動土興工,在整地建設的時候,施工人員陸續挖掘出許許多多骷骸,也不知是哪朝哪代、何方何姓人士,經過理事會決議,在墟市旁另外開闢一片地方,收埋這些無主骷骸,並定於每年春分日組織墟內所有商戶進行祭拜。 新墟福德公,非神非祖,卻又兼而有之。因它們是此處場所的先居主人,而後來人要在此處安居樂業,則必希望它們能安鎮墟場,福蔭眾人,所以稱呼為「福德先公媽」,也稱之為「地基主」。
在這近百年的歲月裡,太平墟經歷「開墟」、「散墟」,最後成為一個自然村「新墟」。住在這裡的居民也換了一撥又一撥,除了改革開放前離開此處的居民之外,三十多年來,從此處居住後外遷到附近村落的「原戶民」,和搬遷進來新墟居住的「新居民」都會按俗例,在每年春分這天到福德公墓前進行參拜。這一份情義也是九十年前太平墟眾一致的信仰,而「春分」這天也為新墟鄉眾增添了有異於外村人的節日內涵。
撰文/清河子
圖片/房少雲
來源/普寧房氏網
贊助商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