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他,一個平平無奇的紐約之王而已

2021-02-26 陀螺電影

十年前,馬丁·斯科塞斯和弗蘭·勒博維茨合作了一部紀錄片《公眾演講》。

馬丁非常喜歡製作《公眾演講》的過程,曾想立即開拍第二部,但勒博維茨拒絕了邀請,那時她調侃若要為同一人接連拍兩部紀錄片,大概得是喬治·華盛頓這樣的人物。

不過10年前還沒有Netflix,但如今迷你劇形式已經變得普遍又舒適,新合作的開展便也順理成章。

這次,兩位紐約老炮兒相聚於《假裝我們在城市》,用七集篇幅談論了五花八門的話題,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她談不到。

這些話題首先基于勒博維茨在紐約生活幾十年的所見所聞,有些事激怒了她,同時也帶來靈感。

而《假裝我們在城市》就像是三個老朋友的圓桌派,前兩位是話匣子勒博維茨和捧哏老馬,第三位則是緘默又倔強的「紐約城」。

在馬丁·斯科塞斯的作品序列中,這部其實並不突兀,它是更類似於《滾雷巡演:鮑勃·迪倫傳奇》和《愛爾蘭人》的懷舊之作,

因為它仍在嘗試用那一年代的故事和記憶來感知變化中的美國,哪怕只是「局部」的美國。

為了更加直觀地回顧那些塑造其紐約初印象的標誌性人物建築,馬丁把勒博維茨拽到皇后區藝術博物館,讓她在紐約市全景模型裡漫步。

她跺著腳,被調侃像穿著藍色靴子的哥斯拉,隨即他們又把話題引向冷戰、旅行、紐約市政府或者圖書館……以及一些老生常談的話,比如紐約正變得更喧囂、更快捷、也更昂貴。

不過勒博維茨始終抱有一個堅定的觀點,縱使技術和科學的「進步」需要被肯定,但「進步」絕非人文藝術的首要關注點。

勒博維茨生於莫裡斯敦,高中輟學,18歲來到紐約,掉進了70年代激動人心的大都市氛圍,因為那時正值越戰、民權運動和第二波女權運動的高潮,不過勒博維茨更樂於對此吐槽,如果你覺得現在的紐約爛,她會說70年代的紐約更爛。

 

她剛到紐約時的確沒有什麼美好體驗,正如在一個個危險骯髒的住處之間流竄,那時的年輕女性唯一能得到的體面工作就是打字員,但她根本不會使用打字機,儘管她會用筆寫作。

沒錢、沒技能、沒高中文憑的三無人員還是要吃飯的,勒博維茨開始在紐約街頭開計程車,為了生計還賣過腰帶、擺過地攤、做清潔工……

 

中途她也自費上過兩門課,後來開始為安迪·沃霍爾創辦的《Interview》雜誌寫專欄,並將其編成了前兩本書《都市生活》和《社會研究》(片中也提及了她和安迪·沃霍爾的交惡)。

自此之後勒博維茨逐漸成為紐約最具特色的人物之一,不過相較於作家,她可能是個更好的演說家,畢竟人們都喜歡她永動機式的幽默感以及猝不及防的真誠。

 

勒博維茨的幽默也很難說是「天生的」,這更多是一種選擇,她不滿足於冰冷的「判斷」,但幽默感不僅有溫度還能激起聽眾的反應。

這種鮮明的特徵還體現在裝扮上,從《公眾演講》再到這部,她的著衣風格非常統一,比如標誌性的牛仔褲、牛仔靴和安德森與謝潑德 (Anderson&Sheppard) 的定製款西裝,考爾德手工製作的袖扣,大中分的黑色頭髮,和奧斯卡·王爾德如出一轍。

 

她十幾歲時第一次讀王爾德的時候,就覺得自己也能寫出類似的機敏警句,而且她和王爾德還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愛參與別人的事。

除此之外,她還經常被拿來與才思敏捷的多蘿茜·帕克相提並論,勒博維茨本身也是多蘿茜·帕克的超級粉絲,但勒博維茨滴酒不沾,除了抽菸無度,其他方面相對自律,所以她沒有複製多蘿茜·帕克的悲劇人生。

但勒博維茨不能忍受的人和事還是太多了。

她討厭時代廣場,討厭人行道上行走緩慢的人,討厭在電影院說話吃零食打電話的人,討厭任何與「運動」有關的事項(同時包括競技類比賽項目和各種社會運動)。

勒博維茨菸癮很大卻討厭讓人遲鈍的大麻,她不愛做飯(哪怕只是削一根黃瓜),拒絕加入千禧年以後的賽博世界,更不願意容忍愚蠢的人(主要是我們這些喜歡誇誇其談的年輕人)……

而在近年來新興的潮流選項中,她還討厭養生和健身……對她來說,這些都是被創造出來的「額外健康」,是用錢就能買到的騙局。

勒博維茨本身可能是queer,但哪怕是Metoo運動和LGBTQ+等話題也沒能逃過她的鐵齒銅牙。

比如對某些「女明星」的遭遇,勒博維茨並沒有展現太多同情,但她更傾向於關注底層女性的困境,當一位聽眾問她是否會因為「政治正確」的社會氛圍而感到窒息時,她聳了聳肩說「我呼吸正常」。

另一個例子則是2018年因涉嫌性侵被大都會歌劇院解僱的指揮家詹姆斯·萊文,勒博維茨認為藝術家應該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但此前其創作的偉大的藝術作品不該被雪藏,因為這毫無意義。

 

雖然這次從紀錄片變成了迷你劇,但《假裝我們在城市》在展現形式上並沒有過大的改動,甚至頻繁引用了《公眾演講》的片段。

除了偶爾在勒博維茨的奇聞軼事和電影片段(也會是老廣告/動畫片/音樂會現場)之間來回切換,還會插入一些街頭漫步的鏡頭,以及勒博維茨和馬丁正式錄製之外的對話節選。

比如倫納德·伯恩斯坦的《青少年音樂會》,電影《豹》,此前《公眾演講》裡曾出現過賽日·甘斯布的鏡頭,這次又很巧合地插入了其女兒夏洛特·甘斯布在《金色大門》中的一個場景。

而其中比較明顯一個的變化是談話的地點,《公眾演講》主要是在威弗利酒店拍攝,這部紀錄片卻選在了玩家俱樂部(The Players』Club)。

 

這次的主持人也不止有馬丁,亞歷克·鮑德溫、斯派克·李和奧利維亞·王爾德均有出鏡。

片中還再次出現勒博維茨已故的好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託妮·莫裡森,她們在相識的四十年裡無話不談。

 

片中議論最激烈的一個話題是關於「偉大的運動員&偉大的藝術家」,她和斯派克·李針鋒相對。

馬丁則悄悄在片中剪了段老錄像帶調侃斯派克·李對運動的過度熱情。

斯派克·李認為非裔美國人在美國取得的許多突破都是從運動開始,但勒博維茨在理解的同時,仍認為運動賽事是一項即時的存在,它不具備藝術的永恆性,而且這些賽事更多與男性的宣洩有關,而非女性。

 

勒博維茨也談到了她和爵士大師查爾斯·明格斯的荒唐往事,查爾斯·明格斯曾被勒博維茨激怒,在中途跳下演出臺並沿著第七大道上一路狂追。

其中查爾斯·明格斯對艾靈頓公爵的敬畏讓人印象深刻,雖然只短短幾句,卻揭開了爵士樂大師譜系的一個橫截面。

此外,有些段落則是談話之外的幽默伴奏,當勒博維茨講起她在紐約當計程車司機的狂野經歷時,鏡頭突然切到了《下班後》裡瘋狂行駛的計程車。

當她講到極其厭惡永遠無法識別操作的顯示屏時,馬丁把顯示屏裡的視頻換成給演員導戲時喋喋不休的自己。

更搞笑的還有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在《華爾街之狼》拍攝現場送她電子菸的往事。

對電子菸持輕蔑態度的勒博維茨在坐飛機時犯了菸癮,在飛機上偷偷抽電子菸然後「真香」打臉,嚇得馬丁在片中貼了免責聲明。

 

每一集結束後的對話節選也有驚喜,比如她對萊妮·裡芬施塔爾的態度非常之決絕。

在她眼中萊妮·裡芬施塔爾縱使有才華,但其作品《意志的勝利》和《奧林匹亞》卻是用才華服務政治,勒博維茨對此嗤之以鼻。

其實在內容之外,影片的最大看點還有勒博維茨和馬丁的友情。

他們在約翰·沃特斯50歲的生日聚會上熟識起來,那時剛好是《賭城風雲》上映後不久。

 

馬丁永遠想知道勒博維茨「正在生成」的想法,也不擔心榨乾她的才華,他們往往從某話題出發再即興發散到其它地方,而這恰好是馬丁希望在拍電影時想要獲得的自由,因為他總是不自覺被情節敘事所束縛。

當然,勒博維茨對馬丁的評價也很高,她認為老馬的智力和能力遠超其導演本職。

而巧合的是,勒博維茨早年在《Interview》寫過影評專欄,其中就包括了馬丁的一部古早冷門片《冷血霹靂火》。

後來在得知勒博維茨不再喜歡去影院之後,馬丁送了她一臺DVD機,因為他無法接受勒博維茨不看電影,但是連打字機都不會用的勒博維茨一直都沒搞定這臺能放電影的機器。

馬丁和勒博維茨都是博學的,但他們唯一的區別是,馬丁上了大學,她卻沒有。

那麼勒博維茨的智慧從何而來?

在最後一集,勒博維茨直言,大部分時間她都在看書,其智慧正出於自我教育以及無窮無盡的好奇心,所以她語言思維上的靈活性成了絕對優勢。

她的房子裡有一萬本書,這是搬家時最頭疼的部分,因為存放這些書籍所需的空間實在過於昂貴。

不過勒博維茨不會扔掉任何一本書,哪怕是爛書,當她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會親吻掉在地上的書,相較於把書當成玩具或物件,她把書當成活生生的人。

此外她非常肯定童書的重要性,並認為兒童讀物應該帶來一種情感聯結,而非智力聯結,如果與「書」的情感聯結能持續到成年,那將是無比幸福的事。

作為敏銳的城市觀察者和社會評論家,勒博維茨總能精準把握城市居民不自覺的行為習慣。

而她終歸是迷戀紐約的,且對這座城市有著極高的期許,但其中區別在於,她對紐約的要求總是非常具體,而非年輕人那種對都市生活的幻想。

 

勒博維茨的談吐始終點綴著俏皮話和諷刺性的總結,她隨口說出的內容流暢又構思完美,以至於聽她說話就像在讀一篇文章。

但無法否認的是,勒博維茨的輸出仍是基於自我感知的產物,她談論的一切都與自己相關,且給出的答案並不會永遠正確,但她在「自圓其說」這一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卻讓這種獨立思考顯得極具魅力。

不過勒博維茨也表達了她的謙虛,正如她所說「你只能理解你同時代的人。」

這句話其實同樣適用於年輕人,但通過這部紀錄片,相信觀眾也可以通過勒博維茨的敘述去了解那個時代的紐約,哪怕只因此了解了弗蘭·勒博維茨本人,也是足夠值得的事。

/THE END

相關焦點

  • 到底誰才是「紐約之王」?
    紐約之王「」這個頭銜應該是一個在各方面有著巨大影響力的藝人(包括最新發行的專輯、商業上成功的作品以及對音樂和文化有著獨到的理解)    他發行的音樂作品橫跨幾十年;他的唱片作品不斷登上公告牌;他對無數說唱歌手們的影響,無論是新人還是老將,都是無可爭辯的。有些人可能會說Jay-Z好像有點過分低調。但是我想說的是Jay-z的影響力從來就不是在網上實現病毒式傳播的。
  • 【伍迪·艾倫】聽老爺子講故事之《紐約的一個雨天》
    當你打開老爺子的這部電影,在接下來的一個半小時裡,喋喋不休地在你耳邊發牢騷的人叫蓋茨比,這次,他是一名大學生。這是一個在紐約長起來的男孩子,現在被對高雅品位有著過分追求的母親送到景色優美的鄉村大學雅德利來,母親堅定地認為自己的孩子在這裡能夠受到合適的教育。蓋茨比對這個決定倒不是完全厭惡,畢竟他在這裡遇到了僅僅交往了幾個月就想和她結婚的女孩子阿什莉。
  • 南懷瑾老師講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
    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 有放心, 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一般人對於「仁」的解釋為「博愛之謂仁」,這是韓愈的話,他的這一觀念,是來自墨子的「兼愛」思想。孟子這種話,是在那裡痛哭流涕而說的,如果金聖歎批註《孟子》這本書,相信他一定在這裡大批:「此之為孟子之痛哭流涕者也!」孟子這一段的結論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什麼叫做學問?我在《論語別裁》中首先提出來,大家不要搞錯了,以為知識就是學問,事實上學問並不是知識,知識最多只能算是學問中的一部分。
  • 《紐約的一個雨天》老爺子又向紐約告白啦
    當你打開老爺子的這部電影,在接下來的一個半小時裡,喋喋不休地在你耳邊發牢騷的人叫蓋茨比,這次,他是一名大學生。,當他意識到有人竟然在用自己不能忍受的視角來解讀這座城市時,就會急著為紐約「正名」,這份焦急中有被誤解的委屈,也有文人身上那種叫人又氣又愛的執拗。
  • 功夫之王霸屏紐約!《英魂之刃》攜李小龍亮相時代廣場
    10月18日,美國紐約時代廣場標誌性的巨幅屏幕中出現了一個久違的身影——功夫之王李小龍。
  • 任嘉倫一眨眼,被他迷得不行,不愧是個平平無奇小可愛
    任嘉倫是很多人眼中的男神,剛一開始大家就被他迷得不行。有人覺得他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小可愛,沒想到會有這麼大的力量。他帶給大家的正能量不是一點點,而是很大一部分。很多人喜歡他,肯定是看他的顏值的,任嘉倫是屬於那種很耐看的類型。他整個公司有很多美男子,比如說鄧倫、成毅等等,這些男嘉賓現在已成為當紅明星,並且熱度跟他不分上下。可是他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秀之處,也不會去去跟別人爭寵。
  • 從波蘭到紐約:一個麵包的身份變遷
    這位有著「波蘭之獅」美稱的國王給歐洲歷史創造了一個轉折點:維也納戰役的勝利終止了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擴張,也阻止了當時穆斯林對基督教世界的威脅。這場戰役也成了日後史書中必然濃墨重筆的一章。然而,在城區另一角落的小麵包作坊裡,一位維也納的本地烘培師卻想不了這麼宏大久遠。兩個多月來在生死線上的惶恐與掙扎,在波蘭王進城的那一刻都煙消雲散了。
  • 《紐約的一個雨天》無
    一對情侶趁周末來到紐約約會,但是由於女方的採訪任務,兩人早早就分開了……影片加入了男主角的獨白,讓人不自覺帶入男主角——他是個賭博天才,但並沒有表現出他女友說的天才病,沒有心猿意馬,反而看出他對女朋友很專情。他焦急的等待女友,女友卻遲遲不回來,也一直因為忙搪塞他。然後可以看出他有點神經質的敏感,他開始著急,想像糟糕的事態,但是也知道自己可能擔心過度,所以並沒有採取過多行動。
  • 紐約一個雨天的「鬧劇」
    《紐約的一個雨天》2017年底就已經完成拍攝,不巧的是正趕上轟轟烈烈的metoo運動,伍迪·艾倫早年性侵養女的事再次被翻出來,儘管老爺子站出來表示指控不實,他是清白無辜的,真假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有定論,但還是受到了metoo運動的嚴重影響。
  • 古天樂:平平無奇的「爛片之王」,是真慈善還是另類炒作?
    生於70年代,走紅在90年代,追捧與罵名留在10年代,有人說他是「爛片之王」,有人說他是「慈善之星」,他就是TVB史上最年輕視帝——古天樂。後來經朋友介紹,他得以進入一家很小的模特公司擔任經理人。說是經理人,其實也就只是個常年在街頭風吹雨打的打雜而已。工作期間如果沒找到合適的廣告男主角,古天樂就會頂上,畢竟白古的神顏可是相當能打的。
  • 紐約旅遊之「紐約中央車站」——電影裡的亮麗風景
    紐約旅遊之「紐約中央車站」——電影裡的亮麗風景紐約中央車站位於美國的曼哈頓中心,這是美國鐵路之王範德比爾特家族建造的地標性建築,是一座公共藝術館。它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是世界上最大,最繁忙的火車站,也是紐約鐵路與地鐵的交通換乘中樞。來到紐約,迎接你的就是紐約中央車站。
  • 恭喜,「平平無奇」古天樂
    ——難不成作為明星,他真的中了那句臺詞梗,「平平無奇」?Sir一個個答。酷,是一種距離感,是小眾、是例外,是「哇塞,他跟別人好不一樣。」這是他的外型, 也是個性。外界還在對他的盛世美顏讚嘆不已時,他一聲不吭,逕自把自己作「殘」。個性使然。對媒體,古天樂也出名冷酷。凡是感情問題,奈你如何旁敲側擊,一律不回應。他是著名的「三無藝人」:無緋聞、無花邊、無女伴。
  • 張耀揚 | 無冕之王
    沒過多久,新藝城開拍《龍虎風雲》。但他卻只能本分做好張耀揚。作為一個演員,可以選擇的東西實在是太少了。所幸出道以來,雖然耀揚很少演正派主角,但卻可以稱得上是反派奸角的最當紅人物。該片也開啟了他和劉偉強導演,長達十幾年的無縫合作。1994年,劉偉強執導《新邊緣人》,張學友、梁家輝、張耀揚主演。這部冷門佳作不僅是學友的演技高光時,也被視為無間道雛形。
  • 王霏霏:一個平平無奇的種草小能手
    這就是今年火爆全網的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30位30+的女藝人,通過3個月的培訓和比賽,將最終成團出道,相信在製作之初誰也想不到它會火成這樣當然隨著節目的大火,其中的姐姐們又成功收穫了一大批粉絲,並開始在各大平臺拍vlog或者分享愛用品,其中最為耀眼的莫過於王霏霏。
  • 【焦點影人】「紐約之王」阿貝爾·費拉拉:浪子回頭
    在這部濃墨重彩的末世電影中,由威廉·達福飾演的男主角與佛教徒女友在紐約度過了人類歷史上的最後幾小時。除達福之外,演員陣容並不算強大,從頭到尾都是導演的胡謅神侃,詼諧笑鬧間亦不乏哲思,中間還穿插著若干達達主義的黑色喜劇,最後一幕中,吞噬一切的末世之光其實是一段來自YouTube網站的北極光視頻剪輯。這是一部應當被供奉到精品藝術影院的誠意之作。
  • 《中國好聲音》單依純奪冠,而他才是無冕之王,未來星途可期
    這個排名雖在情理之中,但也多少出乎觀眾的意外,主要原因是第二到第五的排名順序,各位觀眾在為潘虹意難平之時,睿和君最為關注的當屬李健戰隊的另一位學員宋宇寧,縱觀整個賽季,他才是本季的無冕之王。
  • 王俊凱遇飛機故障返航最新消息 一覺睡醒的王小迷糊又飛回起點紐約
    王俊凱遇飛機故障返航最新消息 一覺睡醒的王小迷糊又飛回起點紐約時間:2019-12-05 19:24   來源:燒荒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王俊凱遇飛機故障返航最新消息 一覺睡醒的王小迷糊又飛回起點紐約 12月5日,王俊凱在微博曬出一張飛機故障返航的路線圖,這是什麼情況?王俊凱現在安全落地了嗎?
  • 平平無奇—明日花綺羅
    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四個字是『平平無奇』!。感覺老師一直是順風順水,從出道到離開業界一直沒有遇到大的波瀾,其關於明星的緋聞也沒有必要大談特談,真是平平無奇地沒有什麼好寫的。
  • 「無冕之王」秦昊:42歲的「頂流」養成記
    1994年,電視上播著姜文演的《北京人在紐約》,一個16歲的少年端著飯看得入神,以至於下午的課都遲到了。電視上那個角色似笑非笑的臉,深深地刻進他的腦海,演電影真有意思,他這樣想。但是他當時一定不會知道,多年以後會成為2020年夏天最恐怖的男人。
  • 美國往事:做人無他,求其安心而已。
    這是賽爾喬.萊翁內導演最後一部電影,既是導演的失意之作,也是導演的得意之作。失意是在製片方強制下剪輯的139分鐘公映版以4000萬美元的投資,只換回500萬美元的票房。得意是導演剪輯的255分鐘版本放出後,人們驚嘆這是唯一一部能和教父三部曲媲美的黑幫文藝電影,所以這叫偉大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