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VS人工智障,機器人迷思中,戰勝人類的其實是自己的想像

2021-02-13 全媒派

「女性」機器人Sophia被沙特賦予公民身份、烏鎮網際網路大會上機器人各顯神通,就連微博最近也被美圖應用的AI繪畫機器人刷屏,又是一陣機器人熱潮襲來。

「機器人有自我意識嗎,它們知道自己是機器人麼?」

「那我問你,你們人怎麼知道自己不是機器人呢?」

如上,CNBC主播提問時,機器人Sophia耿直地懟了回去。「好的,我會毀滅人類」、「想要孩子,家庭非常重要」等等接連出現的言論,搭配她與真人極其相似、卻又迷之僵硬的面部表情,多多少少讓人有些細思恐極。

# 沙特女機器人Sophia在發布會上與主持人的對話

以Sophia為觸發點,將目光投至整個「機器人」群體在媒體與公眾解讀中呈現的形象,不難發現有兩個極端存在:機器人終有一日會代替人類的恐慌,和對於「人工智障」的戲謔與調侃。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就來和大家聊聊,人工智慧或是人工智障,哪一個才是機器人該有的媒介形象?

機器人媒介形象一覽

擺上神壇的未來公民

近期,德勤發布的調研報告《與機器人老闆共舞,你準備好了嗎?》中說到,人工智慧對企業管理的衝擊比預期更迅猛。這次調研有近500名管理人員參加,近40%的受訪者認為自己超過三分之一的管理工作,可能被人工智慧替代。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發布的研究報告也認為,到2030年現在的工作崗位會有4-8億個被自動化機器人取代。

德勤報告節選

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職業分工變化,成為各大機構預測與探討的熱門話題,媒體方自然也不會放過對這一話題的持續跟進。報導中既有如上的數據呈現,也不乏幾分對未來帶著科幻風格的推測與演繹。

下半年,國內同樣有「BBC分析了365個職業,最有可能被機器人淘汰的竟然是!」類型標題的新聞推送引起一波熱度。其實BBC原始新聞在2015年就已發布,原網頁由一幅扁平插畫風的動圖和輸入欄構成,輸入你的職業名稱,點擊按鈕,就可以看到對應職業被取代的風險。

放一則大家關心的,當時預測記者/編輯被取代的概率約為8%,暫且放心。

上文提到的BBC相關的推送裡,不少文章配發了《紐約客》雜誌在10月下旬的一期封面,這幅插畫就描繪了機器人作為主導生物忙碌奔走,而已經被淘汰的人類坐在路邊行乞的暗黑向未來場景。

《紐約客》當期封面

數據事實與預測趨勢的相關報導、雜誌科幻式的演繹等等,諸多媒體中的呈現,建立起機器人「搶你飯碗、斷你財路」的形象,並在人們頭頂如達摩克利斯之劍般高懸,時刻準備在人類耳邊鳴起「恭喜你,你被解僱了」的喪鐘,自動解碼、循環播放。

工具性的職業替代還不算完,機器人能夠形成獨立自我意識,甚至能夠超出人類現有認知水平,這種可能使得「未來公民」的形象越發高深莫測。

之前,Facebook開發的兩個對話機器人開始「不說人話」,在機器人的對話記錄中,出現了人類無法理解的重複性語言。雖然事後被闢謠為技術bug,但各類報導中還是實實在在地恐慌了一把。

兩個機器人Bob和Alice的對話

「發展出人類無法理解的語言」、「AI失控」、「Facebook研究員惶恐不安地、被迫殺死了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機器人」……看熱鬧不嫌事大,比如英國《太陽報》就在報導中提到,「這次事件神似電影《終結者》中的情節,機器人自我覺醒之後,開始對人類發動戰爭。」

《終結者》三部曲海報,劇情圍繞人類與覺醒後的機器人的戰爭。

此前,新版阿爾法元(AlphaGo Zero)自行學習3天,不依賴任何人類經驗作為基礎,之後就能以100比0的戰績打敗AlphaGo的新聞出現後,媒體與自媒體的報導中也湧現了一波「顫抖吧人類」的切入角度。

一些推送標題,畫風令人瑟瑟發抖:

阿爾法元輕鬆擊敗阿爾法狗,柯潔悲嘆人類多餘,你怎麼看?

阿爾法進化到「零」,自學三天勝人千年

阿爾法元100:0戰勝哥哥阿爾法狗,背後卻是讓全人類惶恐的故事

機器人新進展就在那裡,不來不去,等來的是相關報導文章在事實的基礎之上,為它增添可讀性的解釋、想像與「腦補」,隨即,一個未來公民形象被擺上了神壇。

雞肋功能與「人工智障」

不過,恕我直言,在座神一般的各位當中,好像混進了什麼奇怪的東西。

在社交平臺中,機器人則呈現出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形象——「人工智障」。有關機器人的段子中體現的創造力,比起開發機器人有過之而無不及。被調侃吐槽的機器人們,也的確是在實力演繹什麼叫做「科技讓生活更絕望」。 

機器早期應用失敗的經典案例,經常會被翻出來再次成為流行段子。

掃地機器人的「戲精」盛名由來已久。疾馳到沙發一角然後把自己卡住,堂吉訶德牌產品總是不要命地衝向家裡的電風扇,或者是均勻地把貓主子的排洩物塗滿地板,等到人打開門的一瞬間,空氣突然安靜。這些都是社交平臺中的用戶們津津樂道的段子。

掃地機器人與貓:旋轉、跳躍我閉著眼。

近期隨著智能音箱的流行,AI語音助手也奠定了其呆萌易調戲的地位。只是,根據大家的描述,不管是和之前的siri,還是和現在總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智能音箱尬聊,彼此之間的對話似乎沒有想像中的「智能」。比如問,「誰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得到回答,「反正你不是」。

# 有調發布的智能音箱評測視頻(名為測評,實為調戲)

全媒派也有位編輯去測試了家裡的智能音箱:「你是人工智障嗎?」

得到的回答是「你在說你自己嗎?為什麼要對自己這麼兇狠」。

或者說「來放首歌」,回答:「懶得去放。」

……???好像有哪裡不對?

虎嗅的一篇文章中吐槽過,「迄今為止我們見過的機器人,好像都只能在Youtube上大顯身手」。比起遙遠的強人工智慧統治人類的傳說,離人更近的還是與家用機器人之間已經發生的互動。在分享至社交平臺的言論中,一個尚有很大成長空間的蠢萌形象,被附著在了未來公民神像的背面。

既不全能,也並非智障

回到開頭的問題,從對於機器人的媒介呈現中選取出的兩種典型,到底哪一種離真實的機器人發展更近?在做出選擇之前,可以先看看產生這兩種典型形象如何形成。

「人造」機器人

正如討論中往往忽略的一點,機器人背後的開發者還是人類,傳播中機器人形象的形成,同樣離不開人基於現實的創造與想像。

科幻系列的文學與電影作品首先提供了理解機器人發展的一層認知底色,當遇到相似的信號時,對應的印象基礎就會被觸發。比如,Google AI團隊早些時候公布了AutoML,是一個能自己「孕育」AI的人工智慧系統。近期報導中,AutoML創造出的子Al網絡NASNet,完勝其他人造AI。在這條新聞下方評論中,有讀者就表示「天網來了」、「天網即將統治世界,我要去拔電源」。(「天網」是上文提到的電影《終結者》中覺醒後對抗人類的人工智慧系統。)

而被「神化」的人工智慧所關聯的自我意識覺醒的話題,其中不乏創作者與觀眾藉機器人酒杯澆心中塊壘的設置。比如,去年大火的美劇《西部世界》,就是科幻模擬出的環境裡,一場圍繞情感、記憶、自我、壓迫與反抗等等因素的人性實驗。 

外界遊客小男孩兒說「你不是真的」,機器人Dolores一臉疑惑。

遠一點的作品,史匹柏導演的電影經典《人工智慧》,也是披著AI的外衣,來探討與人性相關的親情與自我認同。今年上映的《銀翼殺手》系列,則是通過身份追尋反思著人的存在。缸中之腦的種種懷疑悖論已不新奇,而機器人激起的議題一如既往:人之為人的特殊性是什麼?

科幻作品鋪墊認知基礎,新聞資訊提供事實素材,社交平臺內容又腦補和強化了機器人的特定形象。

補充一點,被冠以人工「智障」稱號的機器人們,仿佛被人格化了,像是尚未社會化、不分場合童言無忌的孩子,或是家裡調皮的寵物。對著機器人問「誰是世界上最美的人」此類問題、把掃地機器人改裝成貓的坐騎的主人,和機器人比,是誰比較「戲精」呢?

掃地機器人:我承擔著這個年紀不該承擔的重量。

最熟悉的陌生人

換個角度,無論是神化還是祛魅,同為降低接受門檻的一場變相科普。科學原理太遙遠,奪飯碗的驚悚、亂說話的蠢萌,這種訴諸情緒與段子的敘事化演繹,反倒能拉近人看待機器人的心理距離。

機器人學家森政弘的假設提到,在最初,機器人與人的相似程度越高,人對他們的好感度越高。而當機器人與人的相似程度超過一定程度,人們對他們就會極其反感,直至谷底。而相似度繼續上升,情感反應會再次回到正面,貼近人與人之間的移情。這一假設也被稱為「恐怖谷效應」。

恐怖谷效應曲線

看待沙特女機器人就是這樣,她與人已經非常相似,但半透明頭部和略帶僵硬的面部表情等與人的不同在反差中被放大,引起些微不適與反感。包括機器人所引起的對未來缺乏掌控感的恐懼等,情緒成為它傳播動因的一部分。

不只是未知的恐懼,機器人自帶的蠢萌屬性,切中了淺顯有趣的內容更適合碎片化傳播這一偏向。對本來遙遠的科學原理的娛樂向解構,使得一貫走高冷路線的機器人展現了幾分反差萌。比如會後空翻的機器人Atlas,在它這麼厲害之前,「金雞獨立挨球撞」、「好好站著被背後偷襲」,沒掌握好平衡乾脆撲街之類的測試環節,做成視頻或是動圖表情,也是非常輕鬆加愉快的。

# 果然知道視頻:機器人學會後空翻需要幾步?

未來公民或是人工智障,都是現在機器人媒介形象的一部分,但都不是全部。技術發展的事實性報導之外,人們對機器人的認知同樣有趣。

今天我們不談論機器人的進展如何此類專業話題,而是關心媒體與讀者共同構建的認知。人造出了機器人,並以此為話題資源,製造出了關於機器人的多重想像。也許多年之後,僅存的人類翻出記載昔日微信推送的歷史,默默感慨,大敵當前,當初怎麼就光顧著寫段子了呢。

相關焦點

  • 怎麼擺脫人工智慧下的人工智障
    這就說明在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發及應用方面遇到了一些技術挑戰,很多專家都在自己深耕的領域對人工智慧技術進行著自己的探索,很多探索是很超前的,那麼,我們怎樣才能跨越這樣的艱難險阻,達到人工智慧的一種新境界呢?人工智慧這麼火,一切的根源在於數據,龐大的數據洪流。我們身處在智能萬物互聯的時代,一切東西都連在網上,而且越來越智能,都在收集數據、分析數據。
  • 圓桌|人工智慧與人工智障的前世今生
    以下為圓桌實錄:人工智慧與人工智障的前世今生潘海祥:為什麼想到這個名字?因為前幾天我有一個經歷,我家有一個掃地機器人,至於什麼品牌我就不說了。有一天,在掃地的時候,它自己跑到我家廁所,然後把門推開又把門關上,自己鎖在裡面出不來了。我管這個就叫做「人工智障」。據我所知,速感科技的陳總,這款機器人背後的技術好像是你家提供的,你對這個行為是怎麼看待的?
  • 「人工智障」,你神經病啊!
    孤獨的人類找不到外星人,只能創造出「機器人」這個概念來陪伴左右,並且這些在文藝作品裡亦敵亦友的機器人也正在被當代人所接納,如今我們更習慣稱他們為「人工智慧(AI)」。 有的是人工智慧,而有些是人工智障。
  • 圖靈機器人:飛越人工智慧的想像屏障
    另一種形態,是在學術和科研等專業埠,從業者們的困惑是奇點的閃爍使其隱瞞了真實的距離感,計算機的解題能力及其效率——比如微積分、海量計算甚至西洋棋——遠超人類極限,但是迄今為止沒有任何智能機器能夠精確辨認「貓」這種動物,這可是三歲的人類小孩就能輕易做到的事情。
  • 人工智慧真可怕,掃地機器人自殺,死前還燒毀了主人房屋
    筆者-小文 在很多科幻電影中,我們都能感受到人工智慧的可怕,比如系列電影《終結者》就講述了,人工智慧機器人就派遣了生化人回到過去或者未來和人類鬥智鬥勇,人類許多次都差點被滅絕的故事。
  • 從人工智障到人工智慧,它還差一個「聽得懂人話」的距離
    作為人類,可以輕而易舉識別出機器發出的聲音,並且理解他們所說的內容,難的是,如何讓機器人聽懂、理解人類說話?前文中所提到的一個個語音包,無論如何變換音色、口音都只是小學生階段,語音交互這門學問才是大學生研究的內容。
  • 網友:都是「人工智障」
    在企鵝號的最新問答「未來人類的工作真的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嗎?」中,大家腦洞大開各抒己見,爭論可謂相當激烈。@極果:這麼說吧,在人類沒辦法完美複製出DNA前,所有的人工智慧都是「人工智障」。一個時代的變更,必定會導致崗位變化,但不會消失,舉例來說比如郵遞員變成快遞員、做馬車的變成做汽車的等等。畢竟,人類怎麼會自掘墳墓。非常樂觀的回答,也具有一些代表性,其實仔細想想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都讓很多人擔心自己的飯碗丟了,但人類畢竟是一種不斷自我提升的高智能動物不是。
  • 深度恐懼:人工智慧已發出自己的聲音 人類無法理解
    近日,據外媒《大西洋月刊》報導,Facebook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讓兩個AI聊天機器人互相對話,竟逐漸發出人類無法理解的獨特語言。研究人員不得不對其強行幹預,這也刷新了人們對人工智慧的認知。在Facebook的這次實驗中,AI自行升級的速度及機器人的學習能力,早已超出大家的預期。
  • 人工智慧機器人手撕人類?看完電影《機械姬》我傻眼了!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搜尋引擎的富翁內森造了一個叫「艾娃」的人工智慧機器人,然後邀請他公司一名程式設計師加勒到自己的別墅共度一周,這棟別墅其實是一座高科技的研究所,加勒被邀請的目的是為了艾娃給進行「圖靈測試」。艾娃以柔弱、愛情(等等?機器人真的懂愛情?)
  • 她自稱人工智慧虛擬偶像 可大家都叫她人工智障
    「人工智慧」從科幻作品出發,於計算機上實現。幾十年來,人工智慧為我們創造了更加廣袤的視野空間,更是把「人類和AI的關係」這一現實問題擺到了每個人的面前:人類究竟會不會像「阿法狗」一樣,被AI超越和取代?  再說一個詞:「視頻主播」。不論國內外,不論電腦還是手機,視頻直播的門檻已經降到了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的水平,什麼人都能是視頻主播。
  • AI機器人又拍電影又當職員,人工智慧是否會引發人類恐慌?
    據外媒報導,好萊塢科幻大片《b》,正在緊張籌備中,這部電影首次邀請日本AI機器人Erica擔任影片主演,該劇價值7000萬美元。該片主演AI機器人Erica,由日本科學家創造,於2018年4月首次亮相,迄今為止只有三歲。
  • 人工智慧是人類的羅夏測試
    讓我們在人工智慧的背景下看一下。我不是在談論自動駕駛汽車,也不是在說智能家居、無人機、面部識別什麼的。我說的是倘若人們建造了一臺智能的機器,它足夠智能以使自己更智能。如果是這樣的話,它自己的實驗是這樣運行的:有意識的機器確實會使自己變得更聰明,一旦變得更聰明,它就會學習如何使自己變得更聰明。
  • 讓人拍案叫絕的「人工智障」,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之前看過不少人工智慧的文章 覺得人類分分鐘要被取代
  • 機器人索菲亞揚言「摧毀人類」,人工智慧高度發達的後果會怎樣?
    但即使人工智慧再怎麼先進,卻也是人類的發明,它不能代替人類的大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機器智能並非人的智能。在中國香港的漢森機器人技術公司有一個十分出名的機器人,她是歷史上首個獲得公民身份證的機器人,名叫「索菲亞」,她的外表是以奧黛麗赫本為原型的擁有62種面部表情,能夠讀取人類的表情並與人做出回應。
  • 人工智慧美女機器人或將會成為人類的伴侶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工智慧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智慧型手機還是無人駕駛的AI智能汽車,現在的生活已離不開這些人工智慧,而機器人的誕生更是顛覆了很多傳統的規則,像工廠的生產,很多都採用了機器人操作,慢慢的機器人就這樣進入我們的生活裡。
  • 聲稱要毀滅人類、還狂噴馬斯克的機器人Sophia,竟然是個大!騙!子!
    節目最後,主持人問了索菲亞一個問題:你是希望成為機器人,還是向著成為真正人類的方向發展?索菲亞的回答是:「我並不希望變成人類,我只是被設計得看起來像人類。我的夢想是成為能幫助人類解決難題的超級人工智慧。」
  • 未來智慧機器人與人類是什麼關係
    其實早在先前的工業生產線上,就已經出現了人工智慧機器人的雛形,那一條條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線,那些能夠完成人類簡單的、重複動作的「機械手臂」,能夠把人們從單調乏味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他們騰出更多精力和時間,去做那些富有創意、附加值更高的工作,並且這些「機械手臂」能夠將工作做得更精準完美而無差錯。
  • 人工智慧火熱,《三體》中的「智子」機器人能否在現實中造出來?
    看來很多有遠見的科技公司都看好了未來的AI發展,在這樣的大量資金投入下,未來的人工智慧必然將迎來一個新的「技術爆炸」。在《三體》中,人類在威懾紀元就已經掌握了製造高科技AI機器人的技術。正如書中所說,智子機器人是由人類最先進的A.I.和仿生技術製造,但是控制操作權限卻由被稱為「智子」的智能粒子控制。
  • 史上「最弱AI」,堪稱「人工智障」
    OpenAI戰勝dota2冠軍OG自此之後,AI更是不斷成長。從傳統棋類,例如象棋、圍棋,到最新的競技遊戲,類似星際、Dota等,AI正在一步步霸佔本屬於人類的腦力項目。到如今,我們再看到「AI在XX上完勝人類選手」這樣的新聞,已經見怪不怪。但是近日,有一家名為「AVILEN」的日本人工智慧公司研發出了一款與玩家對戰的黑白棋 AI,卻是堪稱「人工智障」。
  • 未來人類會沉溺在與人工智慧機器人的愛戀中嗎?
    無獨有偶,當日本御宅族對遊戲《愛相隨》熱愛引發的LP現象,《充氣娃娃之戀》中拉斯與充氣娃娃的愛戀發生時,伴侶機器人正像拂面春風,正吸引著我們的注意。》中那樣說話,我們是否還會將它們視為純粹的物體?在這種關係中,有趣的是互惠,附加享受和沮喪的情緒感知。依賴關係如果愛情產生在有異性的關係中,那麼它就會更人性化。與機器人戀愛,像是一段最短暫的關係。因為機器人將永遠是一臺機器。這就像戀物癖,對一件事物的強烈依戀,並不是從今天開始的,比如有些人對高跟鞋情有獨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