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機器人Sophia被沙特賦予公民身份、烏鎮網際網路大會上機器人各顯神通,就連微博最近也被美圖應用的AI繪畫機器人刷屏,又是一陣機器人熱潮襲來。
「機器人有自我意識嗎,它們知道自己是機器人麼?」
「那我問你,你們人怎麼知道自己不是機器人呢?」
如上,CNBC主播提問時,機器人Sophia耿直地懟了回去。「好的,我會毀滅人類」、「想要孩子,家庭非常重要」等等接連出現的言論,搭配她與真人極其相似、卻又迷之僵硬的面部表情,多多少少讓人有些細思恐極。
# 沙特女機器人Sophia在發布會上與主持人的對話
以Sophia為觸發點,將目光投至整個「機器人」群體在媒體與公眾解讀中呈現的形象,不難發現有兩個極端存在:機器人終有一日會代替人類的恐慌,和對於「人工智障」的戲謔與調侃。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就來和大家聊聊,人工智慧或是人工智障,哪一個才是機器人該有的媒介形象?
機器人媒介形象一覽
擺上神壇的未來公民
近期,德勤發布的調研報告《與機器人老闆共舞,你準備好了嗎?》中說到,人工智慧對企業管理的衝擊比預期更迅猛。這次調研有近500名管理人員參加,近40%的受訪者認為自己超過三分之一的管理工作,可能被人工智慧替代。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發布的研究報告也認為,到2030年現在的工作崗位會有4-8億個被自動化機器人取代。
德勤報告節選
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職業分工變化,成為各大機構預測與探討的熱門話題,媒體方自然也不會放過對這一話題的持續跟進。報導中既有如上的數據呈現,也不乏幾分對未來帶著科幻風格的推測與演繹。
下半年,國內同樣有「BBC分析了365個職業,最有可能被機器人淘汰的竟然是!」類型標題的新聞推送引起一波熱度。其實BBC原始新聞在2015年就已發布,原網頁由一幅扁平插畫風的動圖和輸入欄構成,輸入你的職業名稱,點擊按鈕,就可以看到對應職業被取代的風險。
放一則大家關心的,當時預測記者/編輯被取代的概率約為8%,暫且放心。
上文提到的BBC相關的推送裡,不少文章配發了《紐約客》雜誌在10月下旬的一期封面,這幅插畫就描繪了機器人作為主導生物忙碌奔走,而已經被淘汰的人類坐在路邊行乞的暗黑向未來場景。
《紐約客》當期封面
數據事實與預測趨勢的相關報導、雜誌科幻式的演繹等等,諸多媒體中的呈現,建立起機器人「搶你飯碗、斷你財路」的形象,並在人們頭頂如達摩克利斯之劍般高懸,時刻準備在人類耳邊鳴起「恭喜你,你被解僱了」的喪鐘,自動解碼、循環播放。
工具性的職業替代還不算完,機器人能夠形成獨立自我意識,甚至能夠超出人類現有認知水平,這種可能使得「未來公民」的形象越發高深莫測。
之前,Facebook開發的兩個對話機器人開始「不說人話」,在機器人的對話記錄中,出現了人類無法理解的重複性語言。雖然事後被闢謠為技術bug,但各類報導中還是實實在在地恐慌了一把。
兩個機器人Bob和Alice的對話
「發展出人類無法理解的語言」、「AI失控」、「Facebook研究員惶恐不安地、被迫殺死了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機器人」……看熱鬧不嫌事大,比如英國《太陽報》就在報導中提到,「這次事件神似電影《終結者》中的情節,機器人自我覺醒之後,開始對人類發動戰爭。」
《終結者》三部曲海報,劇情圍繞人類與覺醒後的機器人的戰爭。
此前,新版阿爾法元(AlphaGo Zero)自行學習3天,不依賴任何人類經驗作為基礎,之後就能以100比0的戰績打敗AlphaGo的新聞出現後,媒體與自媒體的報導中也湧現了一波「顫抖吧人類」的切入角度。
一些推送標題,畫風令人瑟瑟發抖:
阿爾法元輕鬆擊敗阿爾法狗,柯潔悲嘆人類多餘,你怎麼看?
阿爾法進化到「零」,自學三天勝人千年
阿爾法元100:0戰勝哥哥阿爾法狗,背後卻是讓全人類惶恐的故事
機器人新進展就在那裡,不來不去,等來的是相關報導文章在事實的基礎之上,為它增添可讀性的解釋、想像與「腦補」,隨即,一個未來公民形象被擺上了神壇。
雞肋功能與「人工智障」
不過,恕我直言,在座神一般的各位當中,好像混進了什麼奇怪的東西。
在社交平臺中,機器人則呈現出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形象——「人工智障」。有關機器人的段子中體現的創造力,比起開發機器人有過之而無不及。被調侃吐槽的機器人們,也的確是在實力演繹什麼叫做「科技讓生活更絕望」。
機器早期應用失敗的經典案例,經常會被翻出來再次成為流行段子。
掃地機器人的「戲精」盛名由來已久。疾馳到沙發一角然後把自己卡住,堂吉訶德牌產品總是不要命地衝向家裡的電風扇,或者是均勻地把貓主子的排洩物塗滿地板,等到人打開門的一瞬間,空氣突然安靜。這些都是社交平臺中的用戶們津津樂道的段子。
掃地機器人與貓:旋轉、跳躍我閉著眼。
近期隨著智能音箱的流行,AI語音助手也奠定了其呆萌易調戲的地位。只是,根據大家的描述,不管是和之前的siri,還是和現在總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智能音箱尬聊,彼此之間的對話似乎沒有想像中的「智能」。比如問,「誰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得到回答,「反正你不是」。
# 有調發布的智能音箱評測視頻(名為測評,實為調戲)
全媒派也有位編輯去測試了家裡的智能音箱:「你是人工智障嗎?」
得到的回答是「你在說你自己嗎?為什麼要對自己這麼兇狠」。
或者說「來放首歌」,回答:「懶得去放。」
……???好像有哪裡不對?
虎嗅的一篇文章中吐槽過,「迄今為止我們見過的機器人,好像都只能在Youtube上大顯身手」。比起遙遠的強人工智慧統治人類的傳說,離人更近的還是與家用機器人之間已經發生的互動。在分享至社交平臺的言論中,一個尚有很大成長空間的蠢萌形象,被附著在了未來公民神像的背面。
既不全能,也並非智障
回到開頭的問題,從對於機器人的媒介呈現中選取出的兩種典型,到底哪一種離真實的機器人發展更近?在做出選擇之前,可以先看看產生這兩種典型形象如何形成。
「人造」機器人
正如討論中往往忽略的一點,機器人背後的開發者還是人類,傳播中機器人形象的形成,同樣離不開人基於現實的創造與想像。
科幻系列的文學與電影作品首先提供了理解機器人發展的一層認知底色,當遇到相似的信號時,對應的印象基礎就會被觸發。比如,Google AI團隊早些時候公布了AutoML,是一個能自己「孕育」AI的人工智慧系統。近期報導中,AutoML創造出的子Al網絡NASNet,完勝其他人造AI。在這條新聞下方評論中,有讀者就表示「天網來了」、「天網即將統治世界,我要去拔電源」。(「天網」是上文提到的電影《終結者》中覺醒後對抗人類的人工智慧系統。)
而被「神化」的人工智慧所關聯的自我意識覺醒的話題,其中不乏創作者與觀眾藉機器人酒杯澆心中塊壘的設置。比如,去年大火的美劇《西部世界》,就是科幻模擬出的環境裡,一場圍繞情感、記憶、自我、壓迫與反抗等等因素的人性實驗。
外界遊客小男孩兒說「你不是真的」,機器人Dolores一臉疑惑。
遠一點的作品,史匹柏導演的電影經典《人工智慧》,也是披著AI的外衣,來探討與人性相關的親情與自我認同。今年上映的《銀翼殺手》系列,則是通過身份追尋反思著人的存在。缸中之腦的種種懷疑悖論已不新奇,而機器人激起的議題一如既往:人之為人的特殊性是什麼?
科幻作品鋪墊認知基礎,新聞資訊提供事實素材,社交平臺內容又腦補和強化了機器人的特定形象。
補充一點,被冠以人工「智障」稱號的機器人們,仿佛被人格化了,像是尚未社會化、不分場合童言無忌的孩子,或是家裡調皮的寵物。對著機器人問「誰是世界上最美的人」此類問題、把掃地機器人改裝成貓的坐騎的主人,和機器人比,是誰比較「戲精」呢?
掃地機器人:我承擔著這個年紀不該承擔的重量。
最熟悉的陌生人
換個角度,無論是神化還是祛魅,同為降低接受門檻的一場變相科普。科學原理太遙遠,奪飯碗的驚悚、亂說話的蠢萌,這種訴諸情緒與段子的敘事化演繹,反倒能拉近人看待機器人的心理距離。
機器人學家森政弘的假設提到,在最初,機器人與人的相似程度越高,人對他們的好感度越高。而當機器人與人的相似程度超過一定程度,人們對他們就會極其反感,直至谷底。而相似度繼續上升,情感反應會再次回到正面,貼近人與人之間的移情。這一假設也被稱為「恐怖谷效應」。
恐怖谷效應曲線
看待沙特女機器人就是這樣,她與人已經非常相似,但半透明頭部和略帶僵硬的面部表情等與人的不同在反差中被放大,引起些微不適與反感。包括機器人所引起的對未來缺乏掌控感的恐懼等,情緒成為它傳播動因的一部分。
不只是未知的恐懼,機器人自帶的蠢萌屬性,切中了淺顯有趣的內容更適合碎片化傳播這一偏向。對本來遙遠的科學原理的娛樂向解構,使得一貫走高冷路線的機器人展現了幾分反差萌。比如會後空翻的機器人Atlas,在它這麼厲害之前,「金雞獨立挨球撞」、「好好站著被背後偷襲」,沒掌握好平衡乾脆撲街之類的測試環節,做成視頻或是動圖表情,也是非常輕鬆加愉快的。
# 果然知道視頻:機器人學會後空翻需要幾步?
未來公民或是人工智障,都是現在機器人媒介形象的一部分,但都不是全部。技術發展的事實性報導之外,人們對機器人的認知同樣有趣。
今天我們不談論機器人的進展如何此類專業話題,而是關心媒體與讀者共同構建的認知。人造出了機器人,並以此為話題資源,製造出了關於機器人的多重想像。也許多年之後,僅存的人類翻出記載昔日微信推送的歷史,默默感慨,大敵當前,當初怎麼就光顧著寫段子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