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23篇是最受喜愛的詩歌之一,許多弟兄姐妹都耳熟能詳,甚至倒背如流。但這短短6節經文有怎樣的文化背景,卻少有人知。古代以色列的牧羊人過的是怎樣的生活?這如何暗喻今天的我們與神之間的關係呢?
我認為《詩篇》23篇是闡釋暗喻(Metaphor)內在藝術張力的最佳例子。《詩篇》23篇的主題是關於上帝對人生命的眷顧,也就是指人安歇在上帝的看顧之中所獲得的安全與滿足。換言之,解讀這個主題的方法是情感式的,因為詩人運用了青草地的意象讓我們感覺到上帝的引領確實存在。
這首詩歌結構的主要特點,是羅列上帝對人所行的眷顧。此外,詩歌中還蘊含著人生旅行的主題,因為我們看到詩中的羊從它們的羊舍中被引領到了牧羊的地方,然後安歇在那裡,又在夜幕降臨的時候被帶回到了他們的羊圈。
因此,牧人一天所經歷過的日常生活組成了這首詩歌中的所有細節。在這首詩歌中,詩人運用了一個統一全篇的暗喻,因為上帝對人的眷顧被比作牧人對羊的看顧。通過挖掘詩人使用的這個在詩中佔支配地位的暗喻,我們可以正確地理解這首詩歌所蘊含的深刻意思。
這首詩歌開門見山,把詩中的核心意象和盤託出:耶和華是我的牧者。這個牧人的暗喻成了我們思想耶和華對人看顧的一面「透鏡」。我們只能通過討論羊與牧人的關係來理解詩中意思。因此,我們可以先從了解古巴勒斯坦有關牧羊的一些籠統的信息開始。
古巴勒斯坦的牧羊條件與現在美國和英國的牧羊條件有很大的差別。一般說來,在美國和英國,現在牧人是把羊群圈在一個地方,然後讓它們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牧場裡。而在古巴勒斯坦,一位好的牧人必須熟悉環境,在乾旱的夏季先要找到一塊狹窄的草地和可以飲用的溪水。
牧人還必須看護自己的羊群並使之不受野獸的侵害,就像大衛在《撒母耳記上》17:34-36中講到他怎樣殺死一頭獅子和一隻黑熊來保護自己的羊群。那些蜿蜒在巖脊上的狹窄陡峭的山路,對長途跋涉的羊群來說也構成了極大的威脅。隨著詩境不斷展開,我們將逐漸看到這些牧羊條件以及牧人所面臨的種種考驗。
大衛拿著牧羊人的杖迎戰巨人歌利亞(撒上17) 來源:The Bible and its Story
在古巴勒斯坦,羊是完全依靠牧人而得以生存的。通過使用這個暗喻,詩人實際上肯定了上帝全權掌管著我們的生命,而且也肯定了人對上帝的完全依靠。
詩人對牧人看護羊群的詳細描述,始於詩首的第二節。這一節把我們直接帶進了一個充滿著羊群、草地和溪水的田園世界:
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
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
這是整部聖經中最富有詩情畫意和最形象動人的詩歌片段之一,同時也是一節能夠讓我們插上想像的翅膀、並用各自的人生經歷去展望未來的詩篇。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要從字面上理解這首詩歌並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意象。
那麼,這首詩歌究竟是怎樣描繪上帝的眷顧呢?不是食物,也不是像我們首先想到的物質。羊群不在吃草,而是躺在青草地上。牧人不是把它們帶到水中,而是把它們領到了可以飲用的溪水邊。
整個畫面給人提供了一個安歇與甦醒的意象,而且整個場景仿佛是一片綠洲。詩歌的背景描寫牧人從清晨開始,趕著羊群走在崎嶇的草地上;隨著太陽的升起,牧人引領著羊群來到了富饒甜美的牧場;最後在正午時刻來到了綠樹鬱郁、青草蔥蔥的牧場上(比較雅歌1:7)。
你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 來源:The Bible and its Story
舉目望去,這裡是一片青翠的牧場和那可安歇的溪水,這顯然給詩中這一安寧的景象增添了一份甜美安靜的氣氛。為什麼溪水被描寫成是「可安歇的」呢?我們知道羊是不會到水流很快的溪邊喝水的。
我們可以在這裡順便注意一下:這首詩歌至此已經為牧人每天往返於羊圈與牧場之間的旅行的暗喻打下了伏筆。
第三節進一步刻畫了這麼一幅牧人眷顧羊群的景象:
(他)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
這裡字面的翻譯為「正確的道路」(right paths)。從牧場的層面看,這行詩歌意思是指牧人在引領他的羊群往返於羊圈與牧羊的地方時,他必須引導他的羊群走正確的和安全的路,避開危險的道路。因此,隨著詩歌情節的展開,道路或者旅行的意象在詩中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第四節似乎另闢蹊徑: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
也不怕遭害,
因為你與我同在,
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字面上所再現的這個意象就是一個漆黑的山谷,有一條道路穿越其中。因此,這個短語延續了詩中所蘊含的意象是:沿著一條道路前行。詩人仍然在思考著牧人引領著他的羊群走在一條道上,而且他想像到這條路將穿過最可怕的地方——一個充滿著兇險的漆黑的山谷。那是羊群最怕通過的地方。
讓我引用一位巴斯克牧者對這首詩第四節的解讀:
在巴勒斯坦,真的有一個叫做「死蔭谷」(the Valley of the Shadow of Death)的地方,而且每一位往返於西班牙與達爾馬提亞之間的牧羊人都知道這個地方。它位於從耶路撒冷到死海去的耶利哥路南,是一條穿過一座山脈的狹道。由於氣候與牧羊條件的原因,每年羊群都必須通過這個峽谷才能夠找到季節性的牧羊地點。
……要穿過這個峽谷十分危險,因為它的谷底有許多深達七、八英尺的溝壑。在許多地方,真正可以落腳的堅固的巖石十分窄小,以致一隻羊都無法轉身。當時對牧者有一條不成文的鄉規民約,規定所有牛群羊群都必須在早晨時分爬上這個峽谷,而在黃昏時刻趴下這個蔭谷,除非牛羊在峽谷相遇無法通行。
在峽谷的中間地帶,有一個地方需要從一邊走到另外一邊,但是那裡的路斷開了一個八英尺寬的溝壑。溝壑的一端比另外一端高出十一英寸。每一隻羊都必須跳過這個溝壑。牧羊人就站在溝邊,不停地誘哄或者強迫每一隻羊跳過溝去。如果哪只滑入溝中,牧羊人的杖就起作用了。這種老式的曲柄杖套住大羊的脖子或者是鉤住小羊的胸脯,然後把羊拉出溝壑。
……許多豺狼就埋伏在峽谷的陰影下,守候獵物。能夠熟練投擲竿的牧羊人,就以竿為武器抵擋來襲擊的野獸。(Wallace 183-84)
牧羊人的杖與竿 來源:Logos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首詩篇中所提到的杖和竿是與幽谷的危險分不開的。換言之,這一節詩歌別具一格,構成一個獨立的情景。正如上帝保守我們,使我們遠離兇險與滅亡。
第五節仍然以羅列上帝對人的眷顧開篇:
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
大多數評論家認為,從這裡開始直到這首詩篇的結尾,詩人中斷了羊——牧者的暗喻,並且開始把上帝對人的眷顧描寫為主人對客人的關心。這可能是這首詩歌最後兩節所蘊含的又一層意思。但同另外一些評論者一樣,我堅信詩中牧羊人的暗喻是貫穿全詩的。的確,第五節中所使用的語彙都是世俗的,但是這恰好是詩人用暗喻的手法繼續描述牧羊人對羊的看顧。
那位巴斯克牧者是這樣解讀這節詩文的:
當我們了解聖地牧羊的自然條件之後,大衛的意思就很簡單。人們四處可見能夠毒死牧羊的有毒植物。每年春天,牧者都必須格外警惕。當他發現有毒植物時,他就帶著他的鶴嘴鋤,走在羊群前面,將所見的毒草連根拔掉。他一邊挖掉毒草,一邊把它們放在小石頭堆上……到了第二天,這些毒草就幹了並且可以燒掉。當草地上的毒草被清除乾淨以後,牧人就讓羊群進去。儘管草地上生長著有毒的植物,羊群照樣可以安然地吃草。(Wallace 184)
希伯侖附近的草場 來源:Logos
即使我們可以質疑這種解讀,但「筵席」仍可以簡單地甚至直觀地指草地,而「敵人」就是野獸。隨著詩境的不斷展開,上帝對人的眷顧變得十分廣泛。它包含了世俗的和屬靈的眷顧。它包括如食物和水等這樣一些有形的實體物質,也包含如安慰、恩惠和慈愛等這樣一些屬靈的內容。
隨著詩人繼續羅列牧者看顧行為,我們在詩中讀到:
你用油膏了我的頭,
使我的福杯滿溢。
英文中「anointed」(膏了)一詞的字面意思為「fatterned」(裝滿),指豐滿和多油的意思。詩中油與杯的意象,是夜幕降臨時羊圈裡的畫面——
每天傍晚,當羊群回到羊圈裡的時候,牧羊人都要一一細查,看看哪只羊受了傷。然後,他就用橄欖油給受傷的羊膏上。在每一個羊圈裡,都有一個巨大的容器,裡面裝滿了水。從這個容器裡,牧羊人給一個帶有兩杯柄的大杯裝水。羊可以從這個大杯裡喝水;發燒的羊還可以把鼻子伸進杯裡。如此理解杯滿水溢的意象最合理。
較之牧羊人給受傷的羊膏油以及給發燒的羊供水,上帝又為人做了哪些事情呢?當我們把這個暗喻放在人的層面上考察,我們就完全有理由看到這個比喻中,上帝給人帶來生理的、情感的、心理的和靈魂的復原。
這首詩歌以面向未來的開放式話語作結,而且即便是在結尾處,詩人仍然使用暗喻手法來使用這個田園式的意象: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
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假如我們把英語譯文最後一個詞,從句中的dwell(住在)一詞改譯成return to(回到),那麼詩人仍然在描寫羊圈中的行為動作這一事實就變得一目了然了。
這首詩歌的深層意思,記錄了一個牧者與他的羊群一天生活中的事情。在詩歌的結尾處,我們看到了黃昏時人們所做的事情。下面這段評論恰如其分地總結了《詩篇》23:5-6有關羊圈中發生的事情:
這首詩篇歌唱了那一整天的忙碌以及羊所需要的一切。此刻,夜幕降臨,詩近尾聲。牧羊人站在羊圈的門口,用牧羊杖查看著每一隻入圈的羊。牧羊人站在那裡,身子側著,好讓羊群走過……
他用牧羊杖攔住每一隻入圈的羊並細細查看。他拿著一個裝滿橄欖油的羊角杯和雪松油,要不在給一隻在巖石上擦傷了膝關節的羊膏油,要不在為杯山刺劃傷的羊抹油。這時走來了一隻羊,它既沒有被石頭擦傷也沒有被刺劃傷,可就是很疲倦,顯得有氣無力。這個牧羊人用清涼提神的橄欖油給它洗了臉和頭;他還拿來一隻雙柄大杯並把被放進裝滿水的容器,盛滿了一大杯水;他給那隻疲倦的羊餵水……
然後,天黑了,羊群在羊圈裡面感到溫暖舒適。星空之下,甜美地安歇,多麼美呀!(Knight,22-24)
古代以色列的羊圈
假如《詩篇》23篇的最後一幅圖像是表現溫暖舒適的羊圈裡安詳的羊群的話,那麼這一意象對人而言又有什麼意義呢?看到這個牧羊人羊圈裡的羊群時,我們又做何感想呢?答案大概包括上帝對我們生命的眷顧,上帝與我們同在,教會或者信徒在地上屬靈的家,並且最後可能讓我們想起天上的家園。
《詩篇》23篇的主題是關於上帝對人生命的眷顧。牧人一天所經歷過的日常生活組成了這首詩歌中的所有細節。
這首詩歌的核心意象:耶和華是我的牧者。在古代巴勒斯坦,牧羊人面臨乾旱、野獸等種種考驗。羊是完全依靠牧人而得以生存的。
第二節把我們帶進一個充滿著羊群、草地和溪水的田園世界,提供了一個安歇與甦醒的意象。
牧人引導他的羊群走正確的和安全的路。其中要穿過危險的「死蔭谷」,但牧人的杖和竿會保護羊群。
第五節,豐盛的筵席可以直觀地指草地。從人的層面,上帝的眷顧包含世俗的和屬靈的眷顧。
在黃昏時,牧羊人膏抹受傷的羊,用大杯裝水給羊喝。溫暖的羊圈,令我們聯想到神的同在,以及天上的家園。
本文來源
利蘭·萊肯:《聖經文學導論》(黃宗英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P160-167
10分鐘了解一個聖經小知識。
你可能還喜歡
如何將《詩篇》化作一生之久的禱告?
這麼讀《詩篇》,才不會錯過隱藏的美
微讀聖經iOS新版上線!推出4大實用功能
👇 戳這裡下載「微讀聖經」最新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