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桃江誇大洪澇災情 一夜估算出近億經濟損失

2021-01-17 騰訊網

  湖南省桃江縣今年5月12日遭受洪澇災害,對於直接經濟損失,縣民政局的數字是1800萬元。而防汛辦向媒體提供的災情匯報材料卻說是8900萬元,被當地媒體發現暗含「水分」

倒塌房屋226間,損壞房屋52間,直接經濟損失8900萬元……

  這是湖南省桃江縣今年5月12日遭受洪澇災害災情匯報材料中的一組數據,此匯報材料由桃江縣防汛辦向湖南省當地有關媒體提供。

  然而,這份匯報材料如今卻備受質疑。因為有湖南媒體記者在之後的採訪中無意發現,這份災情報告描述的情況和當地實際受災情況大相逕庭。

  「因為新聞單位要得急,所以這些數據都是在一夜中估算統計出來的。」面對質疑,當地官員作出了這樣的回應。

  法治周末記者調查發現,雖然桃江縣是否虛報災情還未最後定論,但災情報告中出現大量的「水分」,背後暴露出的是少數基層單位借災套取資金的趨利心態和災情評估核查體系的不完善。

媒體發現虛報端倪

  「如果自己不去核實一下,肯定會報導出一篇假新聞。」湖南某媒體記者張明(化名)不經意間成了一名打假記者。不過此次打假的對象不是假冒偽劣產品,而是虛假的災情報告。

  5月12日,暴雨襲湘。地處湖南省中部偏北的桃江縣也遭遇了連續不斷的傾盆大雨。桃江出現今年首次超警戒水位洪峰,流量4040立方米/秒,水位呈持續上漲勢頭,該縣許多鄉鎮受災。

  為及時了解各地的受災情況,湖南各大媒體都派出記者深入到各個受災地區了解情況,而張明就是其中之一。

  5月13日,經過近兩個小時的奔波,張明從長沙趕到了益陽市桃江縣。桃江縣防汛辦主任劉衛紅接待了張明,並給張明提供了一份《桃江縣「5·12」防汛抗災情況匯報》。

  這份匯報材料顯示,5月12日,突發的暴雨,使桃江縣受災嚴重。經初步統計,該縣武潭、馬跡塘、鸕鷀渡、三堂街、大慄港、乍埠等鄉鎮不同程度受災。洪水衝毀渠道105公裡、河堤74公裡、塘壩127處。倒塌房屋226間,損壞房屋52間,直接經濟損失8900萬元……

  「桃江縣防汛辦提供的災情匯報材料把我嚇了一跳,沒想到受災這麼嚴重!」張明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為了更加直觀地了解災情,張明決定深入到受災嚴重鄉鎮進行採訪。劉衛紅當即建議他到鸕鷀渡、大慄港和馬跡塘等鄉鎮去看看。

  「劉衛紅當時對我說,上述鄉鎮受災比較嚴重,倒塌了很多房屋,所以,我首先來到了鸕鷀渡鎮,沒想到卻有了意外發現。」張明對法治周末記者說。

  「能不能找一戶房屋倒塌的現場,讓我拍個照片。」

  「我們這裡沒有倒房啊!到哪裡去找?」

  這是張明和鸕鷀渡鎮政府工作人員的一句對話。對於張明的到來,鸕鷀渡鎮政府深感意外。

  在隨後對大慄港和馬跡塘等鄉鎮的實地採訪中,張明發現,這些在該縣防汛辦眼裡受災嚴重的鄉鎮,災情卻沒有他們描述的那麼嚴重。

  細心的張明還發現,防汛辦匯報材料中所提到的當天的降水量也與桃江縣氣象局提供的降水量有出入,防汛辦有明顯抬高降水量的嫌疑。

  「我當時就懷疑桃江縣防汛辦可能是在虛報災情,所以再次就災情情況向劉衛紅核實,可劉衛紅認為,這種上報情況和實際災情有出入也是正常現象。」張明說。

一夜估算出近億元經濟損失

  那麼,5月12日,桃江縣汛情到底怎樣?法治周末記者在桃江縣進行調查。

  「家門口5米寬的小溪,平常水不大,5月12日的一天大雨,溪水一下子上漲到了兩米多深。」桃江縣馬跡塘鎮百合村一王姓村民對記者說,那天降雨確實很大。

  這位村民還透露,當天村委會還在廣播裡通知所有的村民注意防範暴雨,但該村一名肖姓女村民還是不小心跌落到湍急的溪水中溺水身亡了。

  對於當天桃江縣的汛情,益陽市防汛抗旱指揮部根據桃江縣上報的情況在益陽水務網上也發布了消息。5月13日,益陽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第22期《防汛抗旱簡報》對桃江縣5月12日汛情情況進行了描述。簡報顯示,受柘桃區間強降雨和柘溪水庫下洩的共同影響,5月12日20時07分,桃江出現今年首次超警戒水位洪峰,流量4040立方米/秒,水位呈持續上漲勢頭。

  桃江縣上報的汛情引起了當地媒體的重視,各路記者紛紛趕到桃江。5月13日上午,桃江縣防汛辦向記者提供了一份災情匯報材料。

  那麼,這份備受質疑的災情匯報材料又是如何出爐的呢?法治周末記者來到桃江縣相關部門進行調查。

  聽完記者的來意後,以前專門給媒體記者提供資料的桃江縣防汛辦主任劉衛紅已不願接受採訪,他徑直將記者領到了桃江縣水利局副局長詹正雄的辦公室。

  「這些數據都是根據下面鄉鎮政府防汛工作人員報上來的數據統計出來的,沒有經過核實,可能有些出入。」詹正雄仔細翻看記者手中的這份備受質疑的災情匯報材料。

  詹正雄承認這份匯報材料確實出自該縣防汛辦,對匯報材料相關災情數據存在誇大的問題,詹正雄也沒有否認。

  「5月12日發生汛情後,第二天來了很多媒體記者,因為電視臺和報社等媒體記者催得急,所以當晚防汛辦工作人員對財產損失和經濟損失作了初步估算,得出了損失8900萬元的結論。」詹正雄承認,當晚估算出來的數據並不準確,而且確實存在誇大房屋坍塌數量的現象。

  「這個數字是有點大,但只是為了給新聞媒體宣傳,真正向上面報不會報這麼大。」詹正雄認為,防汛部門不會刻意去誇大災情,因為誇大災情對防汛部門來說,不會有經濟補償。

  詹正雄甚至懷疑,縣防汛辦工作人員是將相關受災數據搞顛倒了。

  「倒塌房屋226間,損壞房屋52間,這數據不準確,應該調換一下,即倒塌房屋52間,損壞房屋226間。」詹正雄說。

  對於外界質疑當天防汛辦提供的降水量緣何與縣氣象局提供的降水量有區別?詹正雄解釋說,原因是在該縣統計降水量的有三個不同的部門。詹正雄介紹,在該縣統計降水量的有氣象局、水利局和水文局三個部門,每個部門統計出來的降水量數據是不同的。

  「水利局和水文局統計出來的數據,要比氣象局的數據偏大些。」詹正雄說。

災情評估核查流於形式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災情的真實性極其重要,各地上報的災情不確切甚至失真,就可能影響上級部門的救災決策。但當前,一些地方為了獲得更多的救災款物和災後重建資金,故意誇大災情和經濟損失,造成災情報告中水分較多。

  「桃江縣防汛辦誇大災情或許不是無意中出錯了,這是當前少數地方政府上報災情的『潛規則』,誇大的災情更容易引起上級部門領導重視。」桃江縣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少數地方政府在趨利心態作怪下,往往會把無災說成有災,小災說成大災,為之後借災套取國家補助資金打下基礎。而多數流於形式的災情評估核查,又給虛報災情打開了方便之門。

  「受災後,災情上報有嚴格的時間規定,超過了時間就不能再報了。」桃江縣民政局副局長曾學峰向記者介紹,災情發生後,各鄉鎮民政所必須在2小時內向縣民政局上報災情,縣民政局要在6小時內向上逐級報告。然後在48小時內進行兩次核實續報。

  「截至5月15日,全縣倒塌民房46戶62間,直接經濟損失1800萬元……」這是記者在桃江縣民政局採訪時獲取的今年該縣受災情況的一組數據。桃江縣民政局社救股工作人員吳媛媛向記者反覆強調,這些數據大部分還未經核實,只供參考。

  民政局提供的受災數據緣何與縣防汛辦的數據相差甚遠?對此,詹正雄解釋為,雙方各自獲取數據的途徑不同以及統計的對象存在差別。

  按照相關規定,房屋倒塌等災情正式上報前,各級民政部門都要進行實地核查,那麼,桃江縣進行過核查嗎?採訪中,法治周末記者先後致電武潭、馬跡塘、鸕鷀渡、三堂街、大慄港、乍埠等鄉鎮人民政府,就5月12日房屋倒塌情況進行逐一核實,結果各鄉鎮答覆稱,當天倒塌房屋的情況並不嚴重。

  5月17日,法治周末記者又趕赴該縣兩個受災鄉鎮進行實地抽查。

  5月17日下午,記者來到桃花江鎮民政所,鎮民政幹部對記者的到來深感意外。在通過桃江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同意後,桃花江鎮民政所所長向記者介紹了該鎮房屋倒塌核實情況。

  「我鎮上報的有5戶倒房戶,有些因為在修路,不通小車,無法去核實。基本上是看房屋倒塌的照片來判斷。」這位民政所長對記者說。

  然而,記者在民政所隨後提供的照片中發現,有一戶向縣民政局申報為倒房戶的照片顯示,該處坍塌的並不是農戶住房,而是一個臨時搭建起來的廠棚。

  5月18日,記者又來到灰山港鎮進行調查。該鎮民政所向縣民政局上報的倒房戶共有8家。

  記者趕到三家上報為倒房戶的農戶家中進行實地查看。結果發現有一家的房屋為廢棄的老屋。周邊的村民也向記者證實,這座坍塌的房屋已經很久沒人居住。

  還有一家坍塌的住房正在進行重建。

  「這棟房屋應該不能申報,因為戶主另外有住房,這棟房屋是用來出租的老屋。」陪同記者到現場進行核查的灰山港鎮民政所所長文耀輝對記者說。

  文耀輝同時透露,由於基層民政所幹部少,工作任務量又偏大,有些村落偏遠,核實起來難度很大。

  桃江縣民政局一內部工作人員也向記者坦言,這樣的災害受災情況,光靠縣民政局社救股三名工作人員是無法全部核實到位的。基本上是依靠各鄉鎮民政專幹上報的數字為準,而鄉鎮民政幹部又依靠各村幹部上報。

  「一些村幹部甚至包括鄉鎮幹部有時抱著『不報不補,多報多補』借災套取資金的趨利心態,虛報災情現象很難避免。這樣一來,災情評估和核查多半流於形式。」這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說,災情報告中出現大量「水分」,正說明我國當前災情的評估和核查體系還不夠完善。

  法治周末記者劉希平

相關焦點

  • 湖南桃江誇大洪災疑為套取資金
    湖南省桃江縣今年5月12日遭受洪澇災害,對於直接經濟損失,縣民政局的數字是1800萬元。而防汛辦向媒體提供的災情匯報材料卻說是8900萬元。「因新聞單位要得急,所以這些數據都是在一夜中估算統計出來的。」面對質疑,當地官員作出了這樣的回應。
  • 2019年全國自然災害情況:洪澇災害「南北多、中間少」
    經應急管理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等國家減災委成員單位會商核定,全年各種自然災害共造成1.3億人次受災,909人死亡失蹤,528.6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12.6萬間房屋倒塌,28.4萬間嚴重損壞,98.4萬間一般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19256.9千公頃,其中絕收2802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3270.9億元。
  • 民政部:華北地區因災死亡失蹤人口佔全國總數近3成
    張一辰 攝  中新網7月26日電 國家減災辦副主任、民政部救災司副司長楊曉東今日指出,6月以來的全國災害損失佔今年以來災害總損失的6至9成;從區域上看,受災最嚴重地區主要集中在華中、華東和華北,華東地區倒塌房屋數量和直接經濟損失佔全國總數的3成以上,華北地區死亡失蹤人口佔全國總數近3成。
  • 南方洪澇造成260多萬人次受災 更令人擔心的是...
    9日,記者從應急管理部獲悉,截至當日14時,南方洪澇災害造成廣西、貴州、廣東、江西、湖南、福建等11省(區、市)262.7萬人次受災,22.8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1300餘間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40.4億元。
  • 湖南桃江符氏家族概敘
    湖南始祖彥文公於元朝中期葬於寧鄉縣城西郊楓梓廟山,墓陵是按照元王朝萬戶侯官銜級別修建,甚為壯觀。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文革」中破四舊將陵墓毀壞。1998年寧鄉縣城修建環城公路,線路必經彥文公之墓地,由桃江榮,遠兩公房嗣孫光明,芝蕊等8人發起籌資,並得衡陽,益陽,修山,沙田,關山等地嗣孫捐助,將彥文公之遺骸遷桃江金沙洲獅子山安葬。
  • 柬埔寨部分地區洪澇災情加劇 工業農業生產受創
    中新網金邊10月19日電 (記者 歐陽開宇)柬埔寨全國災難管理委員會19日稱,柬埔寨部分邊境省份洪澇災害正在加劇,與此同時,各地救災抗災工作面臨多重挑戰。連日來,新一輪強降雨覆蓋柬埔寨大部分區域。柬埔寨全國19個省市遭遇洪災襲擊,包括金邊市、菩薩、拜靈、卜迭棉芷、柏威夏、馬德望、西哈努克省等地。
  • 「山東應急」一線風採丨鄭哲:用數據解讀災情發展 統計什麼、怎麼...
    鄭哲(左)颱風「利奇馬」影響山東期間 調度、審核災情報告2300餘篇、數據100餘萬條2019年8月10日至13日,颱風「利奇馬」影響山東,全省平均降雨量158毫米,為山東有記錄以來的過程降雨量最大值,多地遭受嚴重洪澇災害,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極大威脅
  • 南方洪災將給中國經濟造成多大衝擊?
    而強降雨引發的洪澇災害,已經造成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27個省(區、市)近4000萬人次受災,不少地方紛紛進入「戰時狀態」,防汛形勢之嚴峻,不言自明。此情此景,除了感慨「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之外,相信很多人還會心生疑問:南方的洪澇災害將會給剛剛復甦的國民經濟帶來多大影響?這是本文將嘗試回答的問題。
  • 受災地區災情如何?恢復重建如何開展?——有關部門介紹防汛救災和...
    新華社北京9月3日電 題:受災地區災情如何?恢復重建如何開展?——有關部門介紹防汛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  新華社記者劉夏村  今年汛情牽動人心。受災地區災情如何?下一步防汛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如何開展?
  • 今年的洪災又來臨了,建國以後長江流域有哪幾次大洪災,災情如何
    我們生活的地球,養育了我們人類,但也經常給我們人類帶來災害,地震、火山、洪水、海嘯、旱災、蝗災,每一次的災情來臨,就是對人類的一次浩劫。有時在 這些災害面前,人類顯得是那麼的無能為力,無法抗拒這些災魔的肆虐。雖然現在人類憑自己的智慧也能有效控制一些災情,但有時大自然的魔力太大,還是會給人們帶來災難。
  • 中國經濟「遊」過洪水
    而對於2020年的洪水,多家機構的觀點則是,此次洪水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非常微弱——一個巨人正輕鬆遊過洪水。從米貴如珍珠,到1954年洪水甚至影響到此後數年的經濟發展,到1998年的洪水造成損失佔全年GDP3%,再到如今的影響甚微。洪水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為什麼越來越小了?這背後折射出的不僅是一部社會變遷史,也是一部勞動人民與洪水的鬥爭史。
  • 中央撥1.2億元 專項用於「8.31」特大暴雨洪澇受災群眾
    華龍網9月18日19時訊(記者 張暢)記者今(18)日從重慶市民政局獲悉,中央下撥1.2億元自然災害生活補助資金,專項用於重慶「8.31」特大暴雨洪澇災害受災群眾生活救助。  據悉, 8月31日以來,重慶東北部遭受特大洪澇災害,導致大量山體滑坡、道路損毀、房屋倒塌、人員傷亡、農作物受災,給災區群眾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  為有效應對災害,中央給予了重慶市大力支持。9月2日,民政部針對重慶近期嚴重暴雨洪澇災情,緊急啟動國家Ⅳ級救災應急響應,派出由民政部救災專員到奉節、雲陽重災區縣了解察看災情,慰問災民,檢查指導受災群眾生活救助工作。
  • 「十二五」時期湖南水利「一號工程」涔天河水庫擴建工程奠基,估算...
    該工程是「十二五」時期湖南水利「一號工程」。擴建後的涔天河水庫總庫容達15.1億立方米,比現有庫容1.05億立方米增大數倍。按估算,該工程靜態總投資為42.9億元,總投資為44億元。    在江華縣內,奔騰的瀟水被一座46米高的混凝土大壩攔腰截斷,形成了高峽出平湖的壯麗景觀,這也就是已經建成40年的涔天河水庫。擴建工程動工後,距離老壩下遊180米處的瀟水河上將會築起一座高113米、庫容達到15.1億立方米的新壩,新壩的壩體和蓄水水位都將相應抬高60米,預計淹沒江華縣9個鄉鎮50個村。
  • 江西救災應急響應升級,吉安災情嚴重
    截至6月8日11時統計,6日下午開始的風雹洪澇災害造成上饒、吉安、鷹潭、撫州、贛州、萍鄉6個設區市23縣(市、區)51.4萬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4.5萬人,需緊急生活救助1.2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37.2千公頃,絕收面積2.2千公頃,倒塌房屋27戶58間,嚴重損壞房屋41戶88間,一般損壞房屋689戶1427間,直接經濟損失6.7億元。
  • 近日連續強降雨,貴州各地汛情災情看這裡
    9月10日,貴州省應急管理廳公布了全省汛情災情及防汛救災工作情況。通報顯示, 9月7日夜間以來,影響我省的強降雨天氣,全省共出現特大暴雨20站次,冊亨縣者告河上漲5.1米,強降雨天氣已造成畢節、安順、遵義、六盤水、黔西南、黔南部分縣(市、區)局地不同程度遭受暴雨洪澇災害,全省受災人口88332人,災情相對較重是鎮寧自治縣。
  • 北大教授:揭開中國城市洪澇災害的驚人真相
    1931年,中國發生特大水災,16個省受災,其中最嚴重的是:安徽、江西、江蘇、湖北、湖南五省,山東、河北和浙江次之。8省受災面積達14170萬畝, 受災人口達1億人,死亡370萬人,令人觸目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