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桃江縣今年5月12日遭受洪澇災害,對於直接經濟損失,縣民政局的數字是1800萬元。而防汛辦向媒體提供的災情匯報材料卻說是8900萬元。「因新聞單位要得急,所以這些數據都是在一夜中估算統計出來的。」面對質疑,當地官員作出了這樣的回應。
一夜估算出近億元經濟損失,被發現暗含「水分」;官方回應僅為參考5月12日,暴雨襲湘。地處湖南省中部偏北的桃江縣也遭遇了連續不斷的傾盆大雨。桃江出現今年首次超警戒水位洪峰,該縣許多鄉鎮受災。
5月13日,湖南某媒體記者張明(化名)從長沙趕到了益陽市桃江縣。桃江縣防汛辦主任劉衛紅接待了張明,並給張明提供了一份《桃江縣「5·12」防汛抗災情況匯報》。
這份匯報材料顯示,5月12日,突發的暴雨,使桃江縣受災嚴重。經初步統計,該縣武潭、馬跡塘、鸕鷀渡、三堂街、大慄港、乍埠等鄉鎮不同程度受災。洪水衝毀渠道105公裡、河堤74公裡、塘壩127處。倒塌房屋226間,損壞房屋52間,直接經濟損失8900萬元……
「桃江縣防汛辦提供的災情匯報材料把我嚇了一跳,沒想到受災這麼嚴重!」張明說。
為了更加直觀地了解災情,張明決定深入到受災嚴重鄉鎮進行採訪。劉衛紅當即建議他到鸕鷀渡、大慄港和馬跡塘等鄉鎮去看看。
「劉衛紅當時對我說,上述鄉鎮受災比較嚴重,倒塌了很多房屋,所以,我首先來到了鸕鷀渡鎮,沒想到卻有了意外發現。」張明說。
「能不能找一戶房屋倒塌的現場,讓我拍個照片。」
「我們這裡沒有倒房啊!到哪裡去找?」
這是張明和鸕鷀渡鎮政府工作人員的一句對話。
在隨後對大慄港和馬跡塘等鄉鎮的實地採訪中,張明發現,這些在該縣防汛辦眼裡受災嚴重的鄉鎮,災情卻沒有他們描述的那麼嚴重。
一夜估算出近億元經濟損失那麼,這份備受質疑的災情匯報材料又是如何出爐的呢?記者來到桃江縣相關部門進行調查。
聽完記者的來意後,以前專門給媒體記者提供資料的桃江縣防汛辦主任劉衛紅已不願接受採訪,他徑直將記者領到了桃江縣水利局副局長詹正雄的辦公室。
「這些數據都是根據下面鄉鎮政府防汛工作人員報上來的數據統計出來的,沒有經過核實,可能有些出入。」詹正雄仔細翻看記者手中的這份備受質疑的災情匯報材料。
詹正雄承認這份匯報材料確實出自該縣防汛辦,對匯報材料相關災情數據存在誇大的問題,詹正雄也沒有否認。
「5月12日發生汛情後,第二天來了很多媒體記者,因為電視臺和報社等媒體記者催得急,所以當晚防汛辦工作人員對財產損失和經濟損失作了初步估算,得出了損失8900萬元的結論。」詹正雄承認,當晚估算出來的數據並不準確,而且確實存在誇大房屋坍塌數量的現象。
「這個數字是有點大,但只是為了給新聞媒體宣傳,真正向上面報不會報這麼大。」詹正雄認為,防汛部門不會刻意去誇大災情,因為誇大災情對防汛部門來說,不會有經濟補償。
湖南桃江:系統計差異所致5月23日,桃江縣宣傳部回應稱,8900萬元這一數據僅為參考,並未上報。縣防辦的8900萬元經濟損失是根據各鄉鎮上報數據連夜統計而來,僅作為縣領導指導全縣救災的參考。為何兩個部門統計數據如此懸殊,桃江方面的解釋為,由於縣防辦統計的範圍包括工業、農業、交通、電力、通信、水利等行業和群眾受災情況,與民政部門的統計口徑不同,因此統計數據存在差異。
災情評估核查流於形式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各地上報的災情不確切甚至失真,就可能影響上級部門的救災決策。但當前,一些地方為獲得更多的救災款物和災後重建資金,故意誇大災情和經濟損失,造成災情報告中水分較多。
桃江縣民政局一內部工作人員坦言,這樣的災害受災情況,光靠縣民政局社救股三名工作人員是無法全部核實到位的。基本上是依靠各鄉鎮民政專幹上報的數字為準,而鄉鎮民政幹部又依靠各村幹部上報。「一些村幹部甚至包括鄉鎮幹部有時抱著『不報不補,多報多補』借災套取資金的趨利心態,虛報災情現象很難避免。這樣一來,災情評估和核查多半流於形式。」這位工作人員說,災情報告中出現大量「水分」,正說明我國當前災情的評估和核查體系還不夠完善。
(責任編輯:龍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