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李明老師,ID:gh_e9a08a660973】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橡皮的故事,要從一個電話講起,一天晚上小A同學的媽媽,打來了電話,主要內容就是說:小A同學每天都要丟一塊橡皮。所以,希望老師能夠管一管。因為,她懷疑小B同學偷走了小A同學的橡皮。理由是,小B同學在幼兒園的時候,就愛拿別人東西。
小A同學媽媽說的這些情況,我不太了解。所以我首先叮囑小A同學媽媽,再沒有事實之前,先不要給小B同學扣上「拿別人東西」的這頂帽子。對於小A同學橡皮的這件事兒,我教給她了一個辦法,明天帶一塊橡皮來學校,把他放在文具袋裡,不要拿出來看這塊橡皮還會不會丟。我教的這個辦法,主要是想測試這塊橡皮是小A同學看不住東西,還是小B同學特意會拿走。
橡皮的故事就此開始了。
第二天,我首先找到了小A同學,詢問了她關於橡皮的事兒。小A同學的說法是這樣的:開學到現在,他只丟過一塊橡皮。小B同學在幼兒園的時候經常拿她的東西。
事實就不是像小A媽媽說的那樣,她在小學每天都會丟一塊,相比而只是丟了一塊橡皮,差距還是蠻大的。到底橡皮去了哪裡呢?不知道。然後,我讓小A同學,去講桌抽屜看看,同學們撿到,上繳的那堆橡皮裡有沒有它的消息?小A同學看完之後,說,沒有。確認橡皮是丟了。但她也不能完全確定,是小B同學拿了她的橡皮,所以我們不能給予小B同學拿別人東西的這個定論。
我把收來的橡皮放在了講桌上,在孩子們上來批改作業的時候,讓他們看一看,有沒有他們的橡皮,可以認領走?還有那一把鉛筆,可是一節課的作業批改下來,42個同學都走了一遍,只有兩個同學領走了兩支鉛筆,其餘的無人認領。
那十多塊橡皮,居然沒有主人認識它,是不是作為橡皮來說,還有些悲哀呢?
一塊橡皮,對於一個學生來說是一個非常小的物件,但是這個小物件卻可以看到整個學生的狀態。當然,我也不想以偏概全,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但是仔細的分析,確實有著它深刻的道理,那麼就一起來看。
在每個孩子的鉛筆袋裡都會有一塊橡皮,而這塊橡皮有可能是完好無損的;也有可能是扎滿了小洞;或者是掰成了小豆豆;還有的成了很多的不完整的形狀;有的呢,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不是那個自己認識的橡皮;最慘的就是橡皮已不知去向,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透過每塊小小的橡皮,就可以看出孩子在上課的時候,他們幹了些什麼。
一塊兒保存完好的橡皮,上課的時候它的主人一定是認真聽講,忙於學習。哪有心思和橡皮對話,或者和橡皮戰鬥,所以橡皮就免了一劫,他完整地保存了自己的模樣。
再說那個身上被筆尖扎滿了小洞,或者畫滿了道道的橡皮,它雖然受到了傷害,可是主人也只是在無聊時宣洩而已。那就證明這個主人在聽課的時候,思想,偶爾會從老師的內容中游離出來,這個時候不能和旁邊的同學說話,也不能有更大的動作來宣洩自己的無聊的心緒,就把自己的茫然,宣洩在這塊小小的橡皮上,不停地扎它,刻畫它,橡皮就被折騰得傷痕累累。
那塊兒已經找不著原來的樣子,看不出原來顏色,可能從一整塊變,變成了一個個小豆豆的橡皮。那就可見主人對於它,施加的力量之大,所以更多的精力沒有用在課堂上,老師所講的內容上,而是把更多的經歷用在了這塊橡皮上。他在橡皮戰鬥,他希望,橡皮能夠了解他,與他合作,使他快樂,他心中有一絲學習內容的想法,所以橡皮就別折磨的面目全非了。
所以此時的橡皮不僅僅是一塊橡皮,更是一塊兒孩子上課狀態的晴雨表,通過這塊橡皮可以看出孩子課堂中的狀態,為什麼相同的課堂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所以孩子自身的狀態,與孩子自身的認知以及習慣有著很大的關係。不僅僅用橡皮這件小事去評價孩子,而是從此事去分析孩子所遇到的事,幫助孩子打開的心結,為孩子求知之路掃清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