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三元:匠人匠心調音律

2021-03-02 玲聽兩岸

7月8日調律師黃三元走進《

上花園鼓浪嶼不僅音樂人才輩出,在西洋樂器的製作和調律事業上也是不乏傑出者。身兼樂器製作、調律和維修名師的黃三元,就是這三個領域中的實力派人物。從最初的木工工作到大提琴演奏員再到制琴師和調律師,黃三元不斷跨界,好學的他不斷精進技藝,先後兼任過殷承宗、傅聰、許忠、許斐平等鋼琴演奏家指定調律師,也挑戰眾多業界極限,最終憑藉自己的專業與博學成為了樂器調律界翹楚。

不會木工的裁縫不是好調律師

黃三元心靈手巧,堪稱「奇才」。生長在鼓浪嶼的黃三元不僅水性很好,製作的泳衣更是一絕。從小就學習木工的黃三元,在偶然的一次制琴過程中愛上了音樂。黃三元說:「我第一次製作的是曼陀鈴,我一下被它的聲音吸引了。後來就開始製作提琴,用我自己做的琴參加比賽。因為木工的基礎,我在調律方面有很大的優勢。」

結緣調律

1978年,黃三元背著自己親手製作的大提琴報考福建省歌舞團,然而由於家庭承成分原因,他差點落榜。歷經曲折,黃三元終於如願以償。黃三元說:「考官們不相信是我自己做的大提琴,要求我回廈門拿工具給他們現場做一次,我做到了,就進入了福建省歌舞團。一次在北京學習的過程中,吃飯時聊起調律,竟然遇到一位北京樂器研究所的主任,就聽說了剛剛成立的鋼琴調律學校,我立刻就去報了名,開始學習調律。」

與大師同行

廣泛的涉獵和良好音樂素質的養成,讓黃三元迅速掌握了世界一流水平的鋼琴調律本領,也與眾多鋼琴大師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黃三元說:「平時和殷承宗一起演出的時候,我們經常去看音樂會,他會跟我分析這個演奏家有什麼樣的背景,還有哪些可以提高的地方。傅聰也曾邀請我到倫敦為他調琴,調完琴之後,他的那些古董家具我也就順便幫他修了。」

他曾遇到怎樣的挑戰?

他為何創辦鋼琴藝術館?

他如何看待調律行業?

==================

 敬請收看《

黃三元:匠人匠心調音律

廈視三套:

首播時間:  7月08日(周六)20:45

重播時間:  7月09日(周日)21:50

廈門衛視:

7月09日(周日)22:00

=================

感謝您的關注,我們的播出時間與平臺是:廈門電視臺廈視三套:首播時間:每周六20:45;重播時間:周日21:50。廈門衛視:每周日22:00

相關焦點

  • 鼓浪嶼記憶:樂器匠人黃三元
    一天下午,書記與莊德昆,黃三元坐在榕樹下納涼,莊德昆不失時機地提出要上北京進修聲樂。三元記住殷承宗曾說的話「最好還要學習鋼琴調律」馬上接著說:我也要上北京進修調律。書記那天心情不錯,兩人的要求他都同意了。北京深造在北京期間,三元和莊德昆住莊德華家裡,莊德華是莊德昆的姐姐,當時在北京京劇團工作。直到樂團為他倆安排宿舍後他倆才搬出去。
  • 蘇州高新區舉行「匠人匠心」青享會
    蘇州高新區舉行「匠人匠心」青享會 2020-11-18 15: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匠心.心性,匠人是如何成功的?
    匠心 .心性:匠人乃是為了遇見最好的自己所以聞雞起舞!乃是畢卡索的蒙太奇只是為了藝術的工藝審美!乃是張大千的十裡蛙聲一片只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文|杜德春匠人精神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精益求精和沉著冷靜的氣質。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術。己成,則物成。敬畏之心感恩利他。有效地磨鍊心性和品格,喚醒每個人體內的一流精神。要想把事做好,先要把人做好。
  • 飛瓜創始人胡東參加中國匠人大會 守護匠心 為中國匠人直播助力
    12月26日,在中華文化起源地之一、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史的聖地——良渚,以「匠心初地,玉汝於成」為主題的第三屆中國匠人大會拉開帷幕。來自全國各地、各門類的優秀匠人匯聚於此,讓「匠人精神」成為新時代最閃亮的精神指南。飛瓜數據作為中國匠人大會協辦單位&官方獨家數據支持夥伴,飛瓜創始人胡東應邀出席並於平行論壇發表關於《數讀直播電商生態》主題演講。
  • 《了不起的匠人》節目製作也很「匠心」
    對於匠人和工匠精神的弘揚,理所當然地促成了一批此類主題的文化作品的應運而生。《了不起的匠人》(以下簡稱《匠人》)就是其中之一。這部紀錄片在2016年6月21日正式首播。在收穫了高評價(豆瓣評分8.5)和高點擊量之後,第二季也已經於今年4月18日在優酷網上線。  80、90後們也許還記得磨刀匠和剃頭匠,這大概是我們童年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兩類匠人。
  • 央視《探索·發現》欄目在洞頭拍攝大型紀錄片《匠人匠心》
    為弘揚我國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月1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節目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大型紀錄片《匠人匠心》   《匠人匠心》洞頭拍攝現場   此次拍攝內容為洞頭省級非遺項目貝雕技藝,片名《他處的丹青》,將採訪市級非遺傳承人鄭大志、王衛東等貝雕技藝傳承人,拍攝加工貝殼
  • 「匠人匠心」 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邀你一起賞傳統工藝
    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傳統工藝比賽「匠人匠心」雲競技活動在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組委會指導下,由快手平臺承辦,旨在激發傳統工藝創新活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匠心金融服務讓匠人過上幸福生活
    中國經濟新聞網訊(記者 李健■牛運海 尚清華)家住貴州晴隆縣安谷鄉四合村的徐家志,一個地地道道的木工匠人,父輩也是從事木工活兒,因此從小便受到匠人文化的薰陶的他不僅精通木匠手藝,更擁有對圖案的創造設計天賦。手有一技,吃飯不愁,他一直想把這門手藝做成產業,靠這門手藝過上富足的日子。
  •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探索•發現》「匠人•匠心」系列節目談...
    2020年6月1日晚間21:20分,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CCTV 10)《探索·發現》欄目「匠人·匠心」系列節目第十五集播出,中國茶文化發展委員會總顧問劉軍賢、中國文物學會修復學會專家委員富察硯隼為觀眾講述建盞的故事。  建盞,中國八大名瓷之一。因產自福建建陽,故此稱為「建盞」。
  • 行走在黑白琴鍵上的"聽風者":鋼琴調律師陳德然丨《2016技行天下--匠人匠心》卓越篇
    12月29日(周四)22:00,由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廣東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廣東衛視承辦製作的《2016技行天下——匠人匠心
  • 說匠人,品匠心,他們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讓人震撼的是匠人的精益求精,還有他們身上那種專注的「工匠精神」。他們不僅僅是做一件工作,而更是樹立了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之事精雕細琢直至完美的精神。以手工藝術品聞名的瑞典,同樣也有一群這樣的「匠人」,他們傾盡心血,一輩子只做好一件事。
  • 629·匠人文化節!
    「匠人精神」早已是新希望企業文化的重要基因,與企業家誠信擔當、創新堅持的精神一脈相承。新希望集團《新希望﹒新十年﹒新十條》文化價值觀倡導 「追求卓越、專業專注的匠心精神」 ,早已深入地產人骨髓,並不斷發展和傳承。
  • 匠心欄目:匠心紀錄片展現大國匠人夢 東風養殖成功轉型受阿里董事...
    也正是因為徐海潮的遠見和對產品品質的堅守,東風養殖與《匠心》欄目結緣。》欄目,他被節目紀錄片的高品質內容感動,為紀錄片所展示的匠心精神所折服。徐海潮找到《匠心》欄目組,希望通過欄目,將東風公司多年來精細化生產、對品質負責的匠心精神,以及東風人常懷感恩,設身處地,盡心服務客戶的匠心故事忠實呈現到更多消費者面前。  本著「讓匠人有名,實至名歸;利予工匠,利在國家」的製作理念,以及媒體責任和樹立正能量輿論導向的使命,《匠心》欄目組對徐海潮和他的東風公司,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調查評估。
  • 匠心欄目:匠心精神 詩意呈現 導演曲思嘉淺談《匠心》紀錄片獲獎故事
    《匠心》欄目《微縮觀世界》紀錄片導演曲思嘉  擔任《匠心》欄目組紀錄片導演之後,曲導每次製作之前首先會對企業進行多角度深度觀察,了解企業的宏觀方向,也關注細微之處的文化呈現,從而挖掘這些匠人匠心故事的深層內核,記錄企業獨特的成長基因。
  • 匠人匠心出淚品:電影《那些女人》
    匠人匠心出淚品:電影《那些女人》01明星雲集,你心中的明星,這裡可能只是十幾秒的閃現。明星雲集的電影,像《建國大業》《十月圍城》等等,但你見過群演就是明星擔當的嗎?本部就是。張一山也只是個小偽軍嘍嘍。電影開頭橋段就是侯勇這等大咖作故事鋪墊。
  • 《了不起的匠人》迎來第二季,富含「匠心」的紀錄片如何做到商業上的「了不起」?
    作者/紅拂女 編輯/李忻融能讓林志玲主動為其獻聲,高曉松和梁文道爭相推介的節目,竟然跟娛樂沒有任何關係,卻是一檔講述匠心的紀錄片。 同樣是這部沒有任何明星卡司和明星班底的微紀錄片,第一季竟然創下了7000萬的總播放量的好成績,位列當前視頻網站自製類紀錄片的前列。
  • 《太吾繪卷》音律技藝有哪些 音律技藝歸納匯總一覽
    導 讀 《太吾繪卷》的技藝也是遊戲內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不是所有玩家都會重視,但是我們本著歸納的態度,給大家總結一下,希望能夠幫助到家,目前本篇主要以音律技藝為主
  • 匠人匠心——染事 傳承千年的手藝
    親愛精誠| 分享美好校園生活 |◆Share the wonderful campus life2016年10月27日,廣西藝術學院西校區有幸迎來了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楊乃金老師的講座「匠人匠心
  • 了不起的匠人劇組定妝照
    《了不起的匠人 第二季》是以聚焦東方美學為主的匠心紀錄片。節目捕捉每位匠人最具匠心的故事,傳達每位匠人鮮明而各自迥異的性格,我們也還是會細膩而唯美的展現每件器物的製作過程,展現出其震撼一面;我們還會在這一季,從每位匠人和每件器物之中,為您傳達一種東方美學中的觀念。這不是學術術語的艱澀,而是由真實故事生發而出的感受。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