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層紗」,想想也是有道理的。
在如今這個充滿競爭而又物質四溢的年代,只有不斷進化自己方才有英雄用武之地。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想想古人以前的智慧真乃是博大精深啊,我後人值得效仿啊!有這麼一個典故「孔明三氣周瑜」,講的是蜀相諸葛孔明奉命到江東遊說吳國大將周瑜, 聯手對付魏國十萬大軍。 瑜因忌才, 處處與明為難 ,但才智又不如明, 後荊州被蜀奪去 ,瑜被明氣死。
這個典故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有一定的謀略,情感亦是如此。
那麼在今天你還在為約不到女孩子而憂心嗎?不妨試試這三點。
一、只問那些對你的搭訕「有用」的問題。這個「用處」主要是指幫你判斷眼下跟她相處的機會和可能。比如,「你在哪站下車?」「你的事情辦完了嗎?」「你逛得累不累?」「你覺得這家餐廳怎麼樣?」等等,此類問題可以馬上影響你對她下一步採取的建議和行動。提醒大家一下,任何提問都無助於建立舒適感。所以,「你做什麼工作的?」「你是哪裡人?」「你平時喜歡幹什麼?」「你在哪個學校?」諸如此類問題在搭訕的初期階段就是廢話一堆。其實,這也是與誠實掛勾。捫心自問,我走過去搭訕,這跟她是哪裡人、幹什麼工作、學什麼專業根本就沒有關係,我只是覺得她看著順眼,我只關心此刻能跟她相處的時間,至於她的愛好和履歷那都是以後的事情。可作為沒有經驗的搭訕犯,因為緊張、因為找不到話題,所以總是用一個個問題來填充面面相覷的尷尬。在此必須強調,其實這只是不經大腦的反射,只能表明你是個沒有思想的人。因此,提問不但要少,而且要精,講求實際也是男人的一項魅力。根據實踐觀察,她對此的反應還是很明顯的。
二、比如,搭訕一個正在大堂徘徊的她。「你是在等人嗎?」就不如「看來你的朋友也晚了」有效。仔細體會,後者的語氣更果斷、自然、友好,而且還巧妙地暗示了搭訕者本人的狀態。相比之下,前者的單純發問既沒說明你自己的任何信息,還要求對方向你提供她的情況,這就很容易讓她緊張和抗拒。還比如「我想認識你?」以及「我們一起走怎麼樣?」 這兩句話的實質是「我是個想認識你的人」以及「我是個想跟你一起走的人」,僅僅是向她陳述你的來意。可如果說完之後你就沉默了,那麼這兩句話就變成了純粹的疑問句「我想認識你,行不行?」「我們一起走,好不好?而對方也就必須在yes和no之間做一個選擇了。這時候,出於自我保護本能,她更容易做出否定的回答。 所以,關鍵的技巧就是不能沉默,不能尷尬,不能等著她說話,要馬上切入第二句閒聊。比如「今天天氣如何如何」「這個地方怎樣怎樣」等等。於是,雙方就都有臺階了。
三、搭訕時最後的問題通常就是索要聯繫方式。坦誠地向對方說出你的願望其實也是一個DHV(高價值展示),勇敢自信的男性要比拐彎抹角的男性更能滿足MM的虛榮心。所以,那種先找個再見的理由再索要電話的方式其實是很幼稚的,除非你的目標是涉世未深的小姑娘。
我記得有部電視劇叫《咱們結婚吧!》,相信大家都看過。大概是這樣的:楊桃是一家四星級酒店的大堂經理,由於在感情中受過傷,三十二歲的她依然單身一人。三十六歲的果然在婚姻登記處做離婚登記辦事員,父母婚姻的陰影使他成為典型恐婚族。在朋友的撮合下,桃子和果然很不情願地見了面。沒想到,倆人竟然都對彼此留下好感。關閉已久的心門剛剛打開,桃子卻發現果然是恐婚男,她憤然撤離。桃子面對現實,毅然投入到相親大軍中。桃子的相親舉動刺激了果然,他使出渾身解數,成功地將桃子的相親一次次攪黃,自己卻還是下不了結婚的決心。果然的父母知道了兒子恐婚的原因,開始反省他們的婚姻,果然也對婚姻有了新的認識。而桃子經過跟果然的幾番交道後對果然有了全面的了解,重新樹立起對婚姻的信心。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
最後給大家一個建議:多練口才、提高智商與情商、要膽大心細、要學會審時度勢。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喜歡的話記得關注我哦!歡迎下方留言!
作者:健康一點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