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情之吻:丘比特和普緒刻
(意)安東尼奧.卡諾瓦(1757-1822):《丘比特和普緒刻》,大理石,藏於巴黎羅浮宮
威尼斯雕刻家安東尼奧·卡諾瓦(1751~1822)的著名作品《丘比特和普緒刻》,表現了新古典主義的風格。新古典主義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流行於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以精緻勻稱為其特色,是對早期希臘和羅馬藝術中秩序及和諧的繼承發展。在《丘比特和普緒刻》的甜蜜之吻中,他們擺出了一個超越於任何時代之上的浪漫愛姿。(他們互相纏繞的形象出現在很多當代的海報和數不勝數的情人節卡片中。)為了能更好地理解冰冷潔白的大理石如何被卡諾瓦表現為熱情如火的人物,我們首先應該了解這個神話故事的背景。
丘比特是羅馬神話中的愛神和欲望之神,普緒刻(她的名字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心靈」,在她死後,她的心靈逃離肉體,幻化成一隻蝴蝶。)是人間美麗絕倫的女子。雖然她的姐妹們都有人間的夫君,但普緒刻一直沒有許配人家,因為她的美麗無人敢於觸及。很自然地,維納斯非常嫉妒普緒刻超人的美貌,就和她的兒子丘比特訴苦。她壓根不知道連丘比特本人也被普緒刻的美貌和優雅所吸引,他每天夜裡都守在普緒刻床前凝視熟睡中的美女,一到天亮就悄悄展翅飛走。
有一天,孤獨的普緒刻正為自己的命運哀傷,她突然被一陣溫柔的風帶到了一個由閃亮的大理石和黃金組成的神奇宮殿。很快,她就意識到丘比特每晚都在她的身邊出現,他帶給她愛和充滿激情的吻,激發著她的熱情。但當她請求看看丘比特的臉時,他拒絕了她,警告她如果她睜開眼睛,她就會永遠失去他。所以,他們總是在黑暗中幽會,要不是被普緒刻嫉妒的姐姐們發現的話,普緒刻也許就能一直和丘比特保持著秘密的聯繫。她的姐姐們強迫她承認她從來沒有看到她情人的臉,勸說她在丘比特睡覺的時候點上一盞燈。她照著做了,結果大吃一驚。她根本沒有看到像她姐姐們描述的那樣碰到什麼妖怪,而是看到了一個真正的天使——一個年輕的純美的神,一頭金黃色的頭髮,臂膀後是一對美麗的翅膀。丘比特幾乎馬上就醒了,油燈裡的一滴熱油濺到了他的肩膀上。他馬上就像箭一樣地逃走了。過了不久,丘比特還是難以忘情於普緒刻,他最終還是用自己的箭把夢中的普緒刻刺醒了,他們結了婚,生了一個女兒,取名就叫「快樂」。
《普賽克第一次接受愛神(丘比特)之吻》[法國]熱拉爾(1770-1837)
普賽克是人間公主,美貌絕倫,引起美神維納斯嫉妒,派兒子丘比特去傷害她,丘比特奉母命去見普賽克,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畫中所描繪的是初見的第一次吻。
宗教之吻:猶大之吻
作品名稱:猶大之吻
作者:喬託
創作時間:1305年
存放地:帕多瓦的斯克羅威尼禮拜堂
尺寸:200×185釐米
佛羅倫斯建築師、雕刻家和畫家喬託(1267~1337),一向被認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天才開創者,對於傳統的宗教主題,他能賦予其生氣勃勃的活力,使其更具人間氣氛。在經過中世紀的禁錮之後,他的作品為藝術增加了一些自由的趣味。他的代表作品是那些在帕多瓦的阿雷那小禮拜堂裡描繪基督生活的壁畫。《猶大之吻》充滿惡的預兆,表現了那個出賣主的反面角色猶大,在深藍色的天空下,撐起他黃色的鬥篷擁抱基督的場景。頭上籠罩著耀人光環的基督的側影和猶大邪惡的側影形成對比,反映了一個吻對兩個人的不同涵義。一個是無比善良,一個是無比邪惡。
情慾之吻:克裡姆特的吻
(奧地利)居斯塔夫·克裡姆特,「吻」(The kiss 1907-08 畫布、油彩180.4*180.4cm),藏於奧地利美景宮美術館
居斯塔夫·克裡姆特的繪畫作品,因為受到他的維也納同鄉弗洛伊德的著作的影響,致力於表達一種知性的、情愛的和符號化了的審美情緒,反映了維也納知識界變化不定的世紀末情結。克裡姆特的作品給人以眼花繚亂的感覺,是象徵主義和新藝術流派的複雜結合,以新藝術豐富的裝飾性為其特色。
運用這種特色,克裡姆特創作了大量的童話般的場景和肖像,色彩絢麗,形式獨特,充滿象徵主義的奢華,當然,其中也有克裡姆特本人折衷化了的美學追求。
他的名作《吻》(1907~1908),是情愛和美的一道盛宴。它像拜佔庭時代的鑲嵌畫一樣,給人以感官上的衝擊。畫面中的男人身著絢麗的金色長衣,身體向前傾斜著,正吻著一個跪著的女人。我們只能從畫面上看到這對情人的臉部和手部,以及女人因為快樂而彎起的腳和腳趾,除此之外,就是一道金色的絢爛的瀑布,其中鑲嵌著紫色的翠玉、水晶、藍寶石、紅寶石、貓眼石和綠寶石般繁複的顏色,而在他們腳下,則是滿床的花瓣。
金幣上的吻
2005世界硬幣大獎首輪評選獲獎幣
該幣由奧地利發行,奧地利造幣廠鑄造,面額100歐元。紀念幣背面圖案選用新藝術運動維也納學派的代表人物Klimt在其藝術黃金時代創作的名畫——「吻」的局部;正面圖案描繪畫家身穿自己最喜愛的寬大畫袍,站在畫室裡兩幅未完成的作品前。
《市政廳前的吻》(Kiss By the Hotel De Ville)
照片的女主人公弗朗索瓦茲·波爾內手舉著原版照片站在巴黎街頭,照片上還蓋有羅伯特·杜瓦斯諾的親手籤章,這張於1950年在浪漫之都拍下來的黑白照片,半世紀以來一直被視為象徵戀人浪漫愛情的不朽之作。波爾內將對這幅照片進行拍賣,預計可以賣到15000至20000歐元。而人們更津津樂道於照片跨越了半個多世紀的傳奇。
1950年,羅伯特·杜瓦斯諾受美國《生活》(Life)雜誌邀請,完成以巴黎戀人為主題的系列。
攝影家被一對風情無限的戀人———西蒙戲劇學校的學生弗朗索瓦茲·波爾內和雅克·卡爾多打動,並邀請他們幫忙擺拍了這幅照片。之後,羅伯特把原版照片寄給了弗朗索瓦茲。
1986年,照片被製作成了海報發行。一時間成為世界上最流行的圖像之一,幾乎可以與切·格瓦拉的形象比肩。直到今日,在歐洲尤其在法國,從住家的客廳一直到留學生住的閣樓房間裡,這幅照片隨處可見。照片上這對幸福的人兒被稱為20世紀「本世紀最偉大的情人」。無數人都認為這是一幅標準的抓拍的照片,幾乎每個人都從中看到了自己的青春和愛情,甚至有人認為自己就是其中的主角。1992年,約翰和丹尼斯·拉威爾涅夫婦對媒體宣稱這是羅伯特·杜瓦斯諾對他們的偷拍。羅伯特·杜瓦斯諾無奈聲明這確實是擺拍,「我從來不敢抓拍街上的情侶,當眾接吻的往往不是合法的伴侶……」弗朗索瓦茲一直為了保護照片的完美而不事聲張,此刻也站了出來,讓世人真正認識了這對已經成為不朽的情侶真人。
照片表達了巴黎永恆的愛情主題。1950年,法國從二戰的噩夢中醒來,情人的浪漫之吻和匆匆而過的人群形成強烈對比。羅伯特·杜瓦斯諾曾給作品作註:「巴黎就是一個劇場,但是你想要訂票是只能浪費時間。我還在等待。」他等到了……
(法)卡羅呂斯.迪朗(1837-1917):《吻》
名 稱:吻
時 期:1868年
創作者:卡羅呂斯-迪朗 法國
規 格:92cm×91cm
材 料:布 油彩
存藏處:裡爾美術館藏
畫家以簡潔的畫面,處理了青年男女的愛情之吻。黑色的背景略去了許多不必要的細節,處於明亮部的青年男女,親密地擁吻在一起。他們專注、投入,陶醉在這一瞬間。在極暗的背景中,少女的白衣、紅披巾以及摺扇、花束,耀眼地突出了畫面,喻示了愛情火花的光彩奪目。
法國藝術家羅丹,(1840~1917),雕塑,《吻》
世界上最富誘惑力的吻當屬法國藝術家羅丹(1840~1917)的雕塑《吻》
世界上最富誘惑力的吻當屬法國藝術家羅丹(1840~1917)的雕塑《吻》。羅丹的這幅傑作是迄今為止被複製最多的雕塑之一,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思考人類的肉體和精神,《吻》之創意來自於但丁的作品《保羅和弗蘭西斯卡》——這對迷人的情侶在陰間緊緊地纏繞在一起,直到永遠。他們的裸體在羅丹手下以一個光芒四射的永恆之吻燃燒在一起,雕塑中的女子坐在一塊石頭基座上,左臂像一隻天使的翅膀般掛在情人的脖子上,她的情人抬起的右手則搭在女伴的大腿上,優雅的結實的手指撫摩著她的髖部,女子精雕細刻的完美乳頭觸摸著閃亮的石頭——男伴胸膛的表面。他們的肌肉和血管似乎在熱辣辣汗津津的漣漪中搏動,勻稱的腿和彎著的脊柱彼此傾向對方——優雅的,貪婪地進入情人之吻的快樂源泉。奧地利詩人瑞納·瑪利亞·裡爾克(1875~1926)將這個《吻》比喻為「光照四方的一輪升起的太陽。」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您的朋友,或點擊右上角箭頭查看公眾帳號,關注《藝術與財富》。
讓財富走進藝術,讓藝術豐盈生活。
Art﹠Fortune,藝術就是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