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釵:煙火深處撲蝶

2021-01-08 金微姐姐談生活

本文摘自紅樓夢研究公眾號

按:作者李秀鋒,女,中學語文高級教師,中國渭南紅學會會員,熱愛文學,紅學。

作者:李秀鋒

《紅樓夢》第二十七回同時出現了兩個美學經典:「寶釵撲蝶」和「黛玉葬花」。

先來說說「寶釵撲蝶」。

四月二十六日未時交芒種節,大觀園眾姐妹早早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滿園裡繡帶飄颻,花枝招展,姐妹們打扮得桃羞杏讓,燕妒鶯慚。

寶釵沒看見黛玉,便丟下眾人,逶迤往瀟湘館來找。寶姐姐一貫是妥當周全的,她抬頭看見寶玉進去了,想著他們兄妹從小一塊兒長大,彼此之間多有不避嫌之處。又考慮到黛玉「素習猜忌,好弄小性兒的」,如果自己也跟了進去,「一則寶玉不便,二則黛玉嫌疑」,就又抽身回來。

剛要尋別的姊妹去,「忽見前面一雙玉色蝴蝶,大如團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躚,十分有趣。寶釵意欲撲了來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向草地下來撲。只見那一雙蝴蝶忽起忽落,來來往往,穿花度柳,將欲過河去了。倒引的寶釵躡手躡腳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嬌喘細細。」

一雙玉色蝴蝶,在花叢間迎風蹁躚,引得一「膚如凝脂」「唇似朱丹」的妙齡女子,手持薄紗團扇,圍著五彩繽紛的花叢忘情追逐,此時陽光正好,豐腴如楊妃的她嬌喘細細,香汗淋漓,少女情懷與自然完美相融,活潑俏皮,生動溫馨。

楊萬裡的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也有相似的意境。暮春時節,天真活潑的兒童歡快地撲蝶,只不過背景是農家,這樣的場景在農家孩子身上很常見,在大多數人的童年也不少見,但在榮府,在寶釵身上僅此一次。

「撲蝶」這一行為源於情趣,而情趣恰恰是寶釵缺少的東西。剛開始讀《紅樓夢》,最不喜歡寶釵整天「端著」,很是無趣,讀到此處不覺眼前一亮,原來寶釵竟有這樣可愛的一面。

寶姐姐永遠有走不出的條條框框,別人給的,自己畫的。還有操心不完的自己的,家裡的事。心裡裝著要照顧的方方面面的關係,那點兒時的童真早被擠到犄角旮旯,蒙上了塵。

大概是這雙蝴蝶太有感召力,讓我們看到了寶釵身上只有薛姨媽才能見到的童真。寶姐姐從不做不切實際的事,那些傷春悲秋風花雪月不能當飯吃的,她一般是不屑的。

可能是約束太久,景色讓人迷醉,天性太想從一個少女身體裡跑出來,即使是寶釵理性的大腦也沒能控制住,自由的靈魂終於帶著瑩潤嫻雅的寶釵追隨蝴蝶飛了一回,成就了紅樓經典「寶釵撲蝶」。畫面真的是美輪美奐,趣味盎然。

讀者是全知的視角,知道「撲蝶」根本是寶釵的偶然為之,但再看這樣的畫面,依然心動,能打動人心的是其中純真的生命情境。

可愛靈動的蝴蝶常有,可惜寶釵與蝴蝶嬉戲的畫面就這樣一閃而過。整部作品,寶釵很少展現她「無情」中這「動人」的一面。

薛寶釵本出生在金陵大族名宦,賈史王薛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不幸的是父親早逝,哥哥薛蟠從小缺少嚴父的調教,是一個被薛姨媽寵溺壞了的熊孩子,自小不愛讀書,花錢大手大腳,到處惹是生非。如果單是薛蟠這樣也就罷了,偏偏薛姨媽也是,一遇到兒子的事就沒了主意。

薛蟠渾,薛姨媽糊塗,但薛家女兒寶釵卻心懷修身齊家的理想,面對日漸凋零的家業,小小年紀就自覺承擔起家庭使命,一頭扎進滾滾紅塵,比同齡人背負了更多的責任。看來責任感這種東西真的和年齡性別都沒關係。

寶釵成了家裡的主心骨,成了讓母親哥哥省心的懂事孩子。她明白一家三口客居人情複雜的賈府,必須時時注意分清主客,說話做事要拿捏分寸,懂得進退,她以退避的心態,「不幹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平日裡的寶釵「罕言寡語」「隨分從時」「自雲守拙」,嚴格自律,「封建禮教的完美淑女」是他現世的榮耀,也成為她的束縛。

因其以僵化的禮法自節,成熟穩重的寶釵常給人一種淡淡的疏離感,生活得比較無趣。或許是她過早明白了世情,過於通透,太理智,太懂得世故的規則,她不能讓家人受傷家事受損,於是她戒掉了自己,將天性扼殺在這殘酷的現實中,讓生活缺失了一份人情味和真性情。

寶釵有自己對人生價值的認識,她熱衷世務,人生牽掛多,心懷使命感,雖有一肚子學問,卻不以書字為念,無論從家庭還是自己考慮,她要努力獲得理想的婚姻、良好的社會地位。為獲得現實世界的認同與肯定,她嚴格恪守封建倫理道德,自覺遵守人間的秩序倫理、規則禮法。寶釵的煙火味很濃,她是入世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她在現世做人的確很成功,世事洞明,人情練達。

以前看寶釵,那是別人家的孩子,會做人會來事;現在看寶釵,有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同理心,她的懂事周到讓人心疼。

如果情節到這裡不往下發展該多好,寶姐姐「穩重端方」又不失活潑可愛,完美!可是,作者偏要在「撲蝶」之後的滴翠亭再來個事件。

曹公是拒絕將人物臉譜化的,複雜的性格正是寶釵形象的成功之處。不得不佩服作者用筆的高妙,跌宕起伏的情節,豐滿立體的人物,在此處都有了,還自然得不著痕跡。

寶釵追蝴蝶到滴翠亭,蝴蝶飛遠了,她剛要回來,只聽亭子裡嘁嘁喳喳有人說話。便煞住腳往裡細聽,一人說:「你瞧瞧這手帕子,果然是你丟的那塊,你就拿著,要不是,就還芸二爺去。」又有一人說話:「可不是我那塊!拿來給我罷。」又聽道:「你拿什麼謝我呢?難道白尋了來不成。」

寶釵在外面聽出來是墜兒正和小紅說賈芸撿到手帕之事,心中吃驚:「怪道從古至今那些姦淫狗盜的人,心機都不錯。」在以封建禮教自律的寶釵眼中,違背儒家生活的倫理都屬於離經叛道的行為,這些人的行為無疑是越禮的。

小紅怕被人聽到不雅,要推開窗子察看,寶釵心想:「這一開了,見我在這裡,他們豈不臊了。況才說話的語音,大似寶玉房裡的紅兒的言語。他素昔眼空心大,是個頭等刁鑽古怪東西。今兒我聽了他的短兒,一時人急造反,狗急跳牆,不但生事,而且我還沒趣。如今便趕著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個『金蟬脫殼』的法子。」

此處細膩的心理刻畫,可見寶釵為人處世的謹慎周到,用心世故,她做人力求「完美」,是絕不允許自己的好口碑有汙點的。想到此事可能會落人口實,雍容淡定的寶釵情急之下第一反應就是用「金蟬脫殼」擺脫干係,這是她深藏於心的小計較。

寶釵就故意放重了腳步,叫到:「顰兒,我看你往哪裡藏!」謊稱自己是來找黛玉的,還說:「我才在河那邊看著林姑娘在這裡蹲著弄水兒的。」轉過身心中還覺得好笑:這件事算遮過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樣。究竟是怎樣的心態才會讓她覺得好笑呢?這時候寶釵關注的是「不知他二人是怎樣」,自己做了什麼倒不重要了。

在賈府有好口碑的人,大概說什麼大家都會相信,反正當時在場的沒有人懷疑她在撒謊,也沒有鳳姐那樣犀利的人恰巧出現拆穿她,黛玉被成功嫁禍,寶釵就這樣撇清自己,全身而退了。

事呢,是紅樓夢中隨處可見的瑣事,事件對於黛玉的影響也另論,只是一向周到妥當的寶釵,百密中難免一疏。真是成也蝴蝶,敗也蝴蝶。

滴翠亭上,局面差點不受控制,而寶釵情急之下嫁禍黛玉的這一舉動,常常被人詬病。平日寶姐姐總以「品格端方」示人,贏得榮府上下一致好評,即使時有「利己」大多也不會「損人」,而眼前寶釵的行為已觸碰了做人的道德底線。

但這事也就天知地知,作者知讀者知,還有寶釵自己知,大觀園其他人是不知道的。

寶釵依舊以「完美」的面目示人。

「完美」是寶釵想讓別人看到的,她懂得隱藏自己,藏拙,也藏巧。

其實,理性的活著,是寶釵不變的人生信條;現世安穩,永遠是她第一考慮的;而明哲保身,趨利避害是她的正常反應。

「文學即是人學,文學的首要任務是寫人。」但就這一點而言,《紅樓夢》也是巔峰巨著,塑造人物立體豐滿,對人性的剖析客觀自然。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有云:「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曹雪芹既能「入乎其中」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也能「出乎其外」以悲憫的情懷看待筆下的人物,「入」是一種態度,「出」則是一種境界了。

作品中薛寶釵和林黛玉並列「金陵十二釵」冠首,是曹公最喜愛的兩個紅樓女兒,雖然二人的個性截然不同,但才華、智慧、相貌、氣質皆出類拔萃。判詞中也是將釵黛合而為一:【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忘情撲蝶和嫁禍他人對求穩的寶釵來說都屬於冒險行為,那麼,作者有意讓蝴蝶引寶釵到滴翠亭,到底想讓我們看到什麼?

作者想讓我們感受到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寶釵,而不是封建道德的標本。撲蝶是寶釵性格中天真孩子氣的一面,而後一情節則反映出她遵循禮教、明哲保身的一面,人物形象立體豐滿。

讓我們看到人性的不完美,那深藏於潘多拉魔盒中自私、陰暗的一面,這也正是讀者微詞之處。曹公同時也讓我們看到,為了生存,生命囿於塵世的牽絆,是怎樣無奈地妥協與苟且。

人生在世,總有許多不得已,出身皇商之家的寶釵如此,平凡的你我更是如此。

身處紛擾的世間,被命運的車輪裹挾著前行,誰都無法任性逃離現實的泥濘,但馨香的人性卻是我們企盼和珍愛的。惟願你我在煙火人間有閒修籬種菊,從一粥一飯中品出剎那清歡。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公眾號立場無關。部分插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本公眾號部分插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撲蝶的隱喻和寶釵的隱衷
    寶釵是《紅樓夢》裡富有爭議性的人物,寶釵撲蝶及隨後的「滴翠亭事件」也是富有爭議性的話題。撲蝶成為書中寶釵最具代表性的經典片段,不僅在於它給人以畫面感的視覺美,更重要的是其深刻而豐富的內涵。寶釵撲蝶意味著什麼?如何反映寶釵的個性?與滴翠亭事件有什麼關係?這是本文試圖探討的問題。我們先看看《紅樓夢》中是如何敘述的。
  • 「黛玉葬花」和「寶釵撲蝶」各自表現了什麼?
    在《紅樓夢》裡,「黛玉葬花」和「寶釵撲蝶」可以說是最具代表性的兩個經典畫面了。
  • 《紅樓夢》寶釵撲蝶事件,讓人如墜雲霧,不明所以,究竟如何解析
    寶釵撲蝶《紅樓夢》第27回裡「寶釵撲碟」這一場景,是全書非常著名又經典的情節。寶釵和黛玉二、「寶釵撲蝶」場景分析於是,鑑於此情形,寶釵便抽身回去,也就有了後來著名的「寶釵撲蝶」場景。寶釵本就身材圓潤豐滿,再經過來來回回的撲蝶,自是香汗淋漓、嬌喘籲籲。這段把寶釵的人物形象刻畫得非常豐滿,寶釵素日裡平和穩重,但畢竟還是少女,處在天真爛漫的年紀,少不了有少女天真活潑的情趣。因此,她一旦看到美麗的蝴蝶,自然會流露出女兒情態來。
  • 紅樓夢十大名場面:黛玉葬花驚豔,寶釵撲蝶引爭議,香菱學詩勵志
    喝醉的史湘雲在芍藥圃僻靜處的一顆大石頭上香夢沉酣,帕子包著芍藥花瓣是她的枕頭,四面芍藥花落了滿身,滿身都紅香散亂,手中扇子掉在地上,蜂蝶圍著她飛,場景美輪美奐,連一直與她相處的眾姐妹都看呆了,史湘雲之美也在此時展露的淋漓盡致,「湘雲眠芍」也成了她最美的代表。
  • 撲蝶PK葬花:紅樓夢裡的雙美對峙,其中寓意你能看懂幾分?
    黛玉葬花和寶釵撲蝶,是紅樓夢裡最著名的經典場景。很多人一生沒讀過紅樓夢,但對這兩個畫面卻絕對熟悉。就像孫悟空的金箍棒一樣,已經成為西遊記的招牌,天下無人不知。但凡黛釵登上什麼藝術作品,毫無懸念的,肯定一個葬花一個撲蝶。人們都說葬花是黛玉悲劇性格的經典瞬間;撲蝶則最好的詮釋了寶釵青春健康,表現了寶釵活潑、曠達的性格。
  • 寶釵的心思有多細膩?這個情節,說是寶釵嫁禍黛玉,其實含義很深
    很多人說寶釵的金蟬脫殼,其實是在嫁禍黛玉,可事情其實沒有這麼簡單。一、寶釵心思細膩,擁有與年齡不相匹配的成熟寶釵早年喪父,只有一個性格懦弱的母親,以及一個不著調的哥哥。無論寶釵是否願意,她都必須承擔起家庭的責任,成長成為一個心思縝密,做事嚴謹的女孩。這樣的女孩,真的讓人心疼。
  • 採茶撲蝶競芳菲
    原標題:採茶撲蝶競芳菲   龍巖採茶燈,又稱「採茶撲蝶」,源於龍巖(今新羅區)蘇坂鎮美山村,是龍巖地域文化和中國河洛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瑰寶
  • 首部以國家非遺龍巖採茶燈為題材的電影《撲蝶》即將在國內上映!
    電影《撲蝶》以一個採茶燈傳統世家悲歡離合的曲折故事,生動反映了閩西當年如火如荼的戰鬥歲月。林水生從一個採茶燈隊的「茶公」成長為紅軍遊擊隊長直至壯烈犧牲;陳瑜從一個留洋回來的少爺到一個和敵人鬥智鬥勇的戰士;農家姑娘茶花忍辱負重,為林水生無怨無悔地奉獻出了自己的一切……《撲蝶》以動人心弦的故事,從側面描述了當年閩西人民為革命所做出的犧牲,是一部紅土地文化的主旋律電影,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
  • 端莊女孩不講武德:凌亂戲蝶求自保禍水東引,到底該不該?
    《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有一段著名的橋段,講的是「滴翠亭楊妃戲蝶」!曹公在這裡借「楊妃」之名,實寫的薜寶釵,在這一段中寶釵本打算去瀟湘館叫林黛玉,可遠遠的看到寶玉進去,自己憂心再進去不便,就退了回去找眾姐妹。在回去的路上看到一雙大如團扇的玉蝴蝶一上一下迎風翩躚,十分有趣,所以取出扇子想要撲來玩耍。
  • 十五年後,我終於看懂了寶釵的玻璃心
    她也沒有分別心,哪怕是紅樓裡人見人恨的趙姨娘,寶釵也不忘把哥哥從南方帶回來的特產分給她一份。邢岫煙冬天還穿著單衣,也是寶釵第一個發現,偷偷的給了岫煙丫鬟一些銀子,幫她把棉衣從當鋪贖回來。第二十七回,寶釵撲蝶路過滴翠亭,聽到小紅和墜兒在帘子裡說悄悄話,大概是賈芸送還了小紅的帕子,小紅還了一件謝物的小事兒。不過這樣簡單的一件女兒心事,兩個又都不是自己的人,寶釵一個主子姑娘,怎麼也沒有著慌的道理吧?
  • 寶釵再怎麼八面玲瓏也不能取代王熙鳳獲得賈母的喜歡
    第一個原因是寶釵的性格沒有王熙鳳那麼活潑可愛首先一個那就是因為王熙鳳身上散發出來的青春的活力,還有可以穿透屋頂的笑聲寶釵是不具備的,王熙鳳給人的感覺才有寶釵那樣年齡的爛漫的活力,剛好和寶釵相反,而王熙鳳真正給人們的想像中才應該具備寶釵那樣的穩重和矜持,林妹妹來的那天都讓她感到詫異,誰這樣放誕無禮?
  • 寶釵是那個時代的最高點,而黛玉則超越了她的時代
    蘅蕪苑周遭的環境折射著寶釵的博大氣度和容量,暗示著她非同凡品的仙姿。其實寶釵剛來賈府未多久時,就因「行為豁達,隨分從時」,已「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頭子們,亦多喜與寶釵去頑」(第五回),日後與人為善,懷體恤之心,容納各類人等,亦於文中處處見到。清人塗瀛雖是貶釵派,卻不得不承認寶釵的氣量寬廣,謂「寶釵靜慎安詳,從容大雅,望之如春。
  • 蘅蕪苑和傅秋芳,為你還原一個真實的寶釵
    所以蘅蕪苑這個玲瓏巨石的存在,是在點明寶玉和寶釵的婚姻關係。「外圍一色水磨磚牆,清瓦花渚」,賈政評價「無味的很」,這是指寶釵樸素的外表,以及木納寡言的性格。這一次,寶釵深藏不露的繪畫才華是令人驚豔的。這雖然是正面描寫寶釵的低調,但是,卻也是反面描寫寶釵的城府之深。若不是她指點惜春畫畫無意中透露了消息,誰人又能識得低調木納的寶釵,口口聲聲女兒家以女紅為己事的寶釵,竟然是個頂級的丹青高手呢?杜若6-7月開花,蘅蕪則要到9-11月才開花。
  • 寶玉鶯兒唐突寶釵
    寶玉是個富貴公子,是被眾人捧在手心裡長大的,他與黛玉從小一起長大,早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非常人可比,但這並不是說他就不會對其他女性有愛慕之心,實際上寶釵來了之後,寶玉的表現是有微妙的變化的,先是看到寶釵的酥臂「不覺就呆了」,再是挨打後看到寶釵關心自己,就「心中大暢」,難怪黛玉會說他「見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 賈寶玉在賈母跟前說寶釵是「楊玉環」,寶釵為什麼會「大怒」?
    ,寶玉對寶釵的原話是說寶釵「怪不得他們拿姐姐比楊妃,原也富胎些。」所以寶玉完全沒有要取笑寶釵太胖了意思,更沒有將寶釵比作和楊貴妃是一樣的人物的意思,因為如果寶玉說寶釵是和楊貴妃一樣是一個貴妃那就有點諷刺寶釵的意思,因為寶釵不是貴妃,寶玉說的貴妃一詞對寶釵有深深的刺激作用,儘管寶玉是無心的而且貴妃這個詞對寶釵來說有一種隱隱的痛,因為寶釵是想進宮給皇親國戚的孩子們當伴讀進而在朝著更高級別的位置去爭取直到有一天達到寶玉的姐姐元妃一樣的貴妃地位
  • 蔣勳:寶釵的心機到底有多深?細思極恐!
    所以寶釵其實一直在暗暗地和黛玉較勁,可是作為一個大家閨秀,她的比和鬥表現得很含蓄。 「且說寶釵、迎春、探春等與眾丫環們在園內玩耍,獨不見黛玉。寶釵道:『等我去鬧了他來。』說著便丟下眾人,一直往瀟湘館來。」
  • 《紅樓夢》:寶釵為什麼千方百計接近黛玉?
    及至後面聽到小紅和墜兒在滴翠亭的談話,寶釵為了脫身,更是叫著:「顰兒,我看你往哪裡藏?」先不說此時的寶釵是不是想嫁禍黛玉,至少從說去「鬧」黛玉起床,此時又假裝在和黛玉追逐打鬧,在她的內心裡都是想表現她和黛玉親密無間的一面。寶釵確實想得到黛玉的認可,想和她成為大觀園中最好的朋友,她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只是因為「金玉良緣」的說法,黛玉對寶釵一直是排斥的,甚至是毫無善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