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號和12號,美國搖滾樂團老鷹樂隊(Eagles)分別在上海和北京舉行了演唱會。即便對那些很少聽英文歌的人來說,該樂隊演唱的《加州旅館》也是隨口說出的經典,但演出並沒有出現一票買難求的景象,一些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這次演出是「賠錢買賣」。
五年來,從羅格·沃特斯到林肯公園、滾石樂隊……來華演出的海外歌手愈發大牌,但這對主辦方來說並不是每次都能如願撈金。
本報記者採訪了中外音樂從業者,他們都認為海外音樂經紀公司愈發重視中國市場,但畢竟中國市場還是被華語音樂佔據,怎樣培養這塊新領地,並能成功「淘金」成了要克服的難題。
「淘金」成果
老鷹樂隊來華
虧損達千萬級別
老鷹樂隊這支老牌的美國搖滾樂隊,雖然成了中國歐美搖滾樂迷2011年第一個熱門話題,但卻沒有出現一票難求的景象,也沒有擠爆場館。
記者日前從知情人處獲悉,此次老鷹樂隊中國的兩場演唱會(上海和北京),演出勞務費是200萬美元,約合1330萬人民幣。加上場地、治安、差旅、宣傳等等各種費用,總投資接近2000萬人民幣,而上海演唱會票房約600萬,北京演唱會票房300多萬,虧損達到千萬級別。
而據透露,即將於4月6日在工人體育館、4月8日上海大舞臺上演的美國歌手鮑勃·迪倫演唱會,截止到28日,票房情況不佳,其中上海票房還不到一百萬。
主辦方回應 歌華萊恩:憑藉票房賺錢很不易
老鷹樂隊內地演唱會主辦方、北京歌華萊恩文化體育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歌華」)總經理魏明,昨日接受記者採訪時否認老鷹樂隊演唱會賠錢的說法,並表示這個項目是賺錢的。但因為和老鷹樂隊經紀公司有協議,具體票房數字不便透露。
魏明說,老鷹樂隊巡演收入在全世界排前列,出場費等各方面的費用相當高,此次內地演唱會沒有贊助,但依然憑藉票房賺錢,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魏明表示,海外大牌在內地的演唱會市場,目前還不成熟,但並不是說沒有需求,「具體說什麼項目能成功,這個沒有標準,最需要重視的是市場反響。」魏明強調,歌華每做一個海外演出項目,決策之前都會先去國外去看現場,之後才籤約。
曾有失敗案例 看好未來市場
魏明坦言,歌華2008年主辦的美國饒舌歌手Kanye West(坎耶·維斯特)以及澳大利亞女歌手凱莉米洛的演唱會,就是兩個失敗的案例。當時正處於全球經濟危機最嚴重的時候,兩個項目成本很高,又臨時更換場地,損失很大,市場反饋也不太好,導致這兩個項目賠錢。
「我們自己的流行音樂發展這麼多年還是處於發育的階段,遠遠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國內藝人巡演收入在他整個收入中佔多少,在全世界是不是有巡演?對比一下數字就知道。大家應該有包容的心態,任何事的存在都有其道理,不要戴有色眼鏡去看這個事。」
魏明告訴記者:「我們也是聽唐朝、黑豹的音樂長大的。我們堅信歐美音樂在將來流行音樂市場會有一席之地。我們也付出過沉重代價。」
據悉,接下來歌華的項目就是鮑勃·迪倫演唱會,以及將在4月30日至5月1日主辦的加拿大歌手艾薇兒領銜的「中國樂谷-北京國際流行音樂季」。
海外連線 歐美經紀公司 把中國當「淘金地」
近日,本報記者致電美國知名音樂雜誌《Billboard》(《公告牌》)記者理察·斯莫爾克,他表示中國演出市場正在越來越被西方所看重。
他告訴記者,去年他在倫敦參加了「In The City」音樂產業論壇,這個英國最大的音樂產業論壇第一天就以「西方音樂在中國逐漸擴大的市場」為主要內容進行了討論。
「參加會議的幾家音樂經紀公司都把他們的樂隊推向中國,開俱樂部級的演唱會。據我了解都是賺了錢的。」理察說,「目前這些經紀公司還只是在試水中國市場,中國的聽眾對於西方音樂逐漸接受,按照他們的計劃,先以流行的保守的樂隊打開中國市場,然後把新潮的朋克樂隊也帶去中國。」
對於在中國的演唱會的花費和收益,理察稱:「在中國辦一場演唱會的花費對於樂隊的經紀公司而言並不昂貴,但是現在的回報也是最小的,相信隨著中國音樂市場的發展,收益也會越來越高。」
市場被「華語」佔據 難推國際新人
儘管西方的音樂經紀人對於中國的市場信心滿滿,但是操作起來仍有諸多的困難。
美國Ato Ato傳媒上海分公司合伙人以及宣傳負責人斯蒂夫·塞巴斯瑪曾經為中國觀眾帶來美國流行組合黑眼豆豆的演出,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的大部分演出市場仍然被華語歌手所佔據,國際藝人的演出市場非常狹小。「在北京和上海做演唱會宣傳起來非常費力,更不用說其他城市。」塞巴斯瑪說。
美國Split Works高級總監亞奇·漢密爾頓在接受法新社採訪時曾經表示,想要在中國宣傳國際新人很難。
「在中國想要一個藝人變紅需要在西方十倍的投資,」亞奇·漢密爾頓說,「我們曾經想要為2010年兩項格萊美的獲得者Kings of Leon在中國辦演唱會,但是因為預購票實在賣出太少而放棄了,即使他們明知道中國是極富潛力的市場。」
中國樂人看法
面對海外樂隊近年來頻繁來華,但票房卻不被看好,想取得出彩高票房也困難重重。為此,本報記者採訪了中國音樂從業者,他們從「主人翁」的角度支招。
歌曲陌生沒共鳴 大牌歌手難出彩
樂評人郭志凱分析,中國並不缺熱愛搖滾樂的人,但老鷹樂隊票房不是很出彩是因為缺乏中國觀眾需要互動和共鳴。「觀眾是否能帶著自己的成長記憶融入,是一場演出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對老鷹樂隊,中國人只是心存一份敬仰和朝聖之心,而不可能有融入之感,除了一兩首口水到全世界的經典,沒幾個人知道他們唱過什麼」。郭志凱說。
郭志凱舉例,去年的怒放搖滾演唱會,北京票房超過800萬,上海的票房超過1100萬,兩場共有近十萬觀眾去觀看演出,主辦方用中國本土搖滾樂的兩場演出創造了500萬的利潤。汪峰將在北京舉辦個唱,票目前所剩無幾。
「如果想讓觀眾真正完成消費過程,只是對歌手有認知是不夠的。」演出商胡巨說,以臺灣的縱貫線巡演為例,每場爆滿,觀眾基本都是從十幾歲就聽李宗盛、羅大佑,現場就能產生更多共鳴。而老鷹樂隊的《加州旅館》,中國觀眾基本都知道,但也僅限於此,「這些歌在我們的生命中,百分之九十九隻是聽過,喜歡,但沒有對應過任何一段成長,這就是問題。」
靠「口水歌」撐場 過氣歌手也賺錢
演出商胡巨透露,海外歌手或樂隊來華是否賺錢在於「曲目」。
幾年前林肯公園在上海的個唱就非常成功。2006年黑眼豆豆在北展劇場的演出,麥可·波頓、邁克學搖滾在中國的演出都讓主辦方賺得盆滿缽滿。由此看來,即便是過氣的歌手也有可能賺錢,反而在中國人看來太大牌、像神一樣供著的就未必。
「這個人要麼讓我們期待到一定程度,像麥當娜來了肯定不賠錢。要不就大眾到像邁克學搖滾,他們的歌我們基本耳熟能詳,去KTV都會唱。就怕老鷹樂隊這樣,大家覺得他夠偉大,但對其音樂又不是很了解,只知道《加州旅館》,這就很難轉化成消費。」楊樾說。
楊樾認為,今後演出商要做海外大牌,一定要做實際的判斷,比如北京有多少人對他們的音樂熟悉到什麼程度,一定要有這種判斷調查。即使在海外過氣很多年,像英國歌手埃裡克·克萊普頓來中國的演出,一場賺了一千萬,但他確實在海外屬於過氣歌手。這就表明,只要中國人對他熟,對他的歌耳熟能詳就可以了。
歌迷心態做生意 判斷易生偏差
究竟什麼樣的歐美大牌來中國舉辦演唱會能成功,能賺錢?演出策劃人楊樾分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演出商的判斷。他認為做演出的人分兩種:一種純粹商人,一種本身是資深的音樂愛好者,帶著崇高音樂理想,他們做演出時首先判斷的是音樂足夠好。在邀請歐美大牌時,如果演出商用歌迷的心態去做生意,有可能對市場判斷產生偏差,就很難獲得成功。
楊樾說,有時候這個判斷確實挺難做,大多數人覺得老鷹樂隊、鮑勃·迪倫這樣的人物,太大牌了,比他們再偉大的也挑不出幾個了,所以肯定有市場。但其實不然。這種情況下,應該摒棄歌迷的心態,考慮如何細分演出市場,調查誰會是消費人群,有多少人會買票。
記者快評
賺不賺錢 「品質」在那裡
最近圈裡關於老鷹樂隊演唱會到底是賠錢還是掙錢的討論很熱烈。記者在採訪中也聽到了多個版本。但到底是不是真賠了,或者是掙了多少,我們不得而知。掙錢了演出商未必願意說,更別說賠錢了。
但不可否認的是,老鷹樂隊也好,鮑勃·迪倫也罷,他們確實影響了很多人,也包括中國音樂人,但是他們的歌曲並不是每首都讓中國觀眾耳熟能詳,或者找到共鳴。
對於演出商來說,到底什麼項目能賺錢,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別說有大風險的海外大牌演出項目,就是內地的大腕明星演唱會,也不能保證全都賺錢,崔健的演唱會也還賠過錢呢!「做專業,拿品質說話」才是最應該考慮的。(壽鵬寰 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