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慶齡喜,何人又知慕貞悲。在那個新舊思想交替的時代,新文化與舊文化碰撞的時代,造成了無數的愛恨情仇,又成就了多少「才子佳人」,「英雄美人」的佳話。
有多少自認為自己擁有新知識的留洋學子,在這個時代拋棄了自己那擁有「舊思想」的,一心只想著孝敬公婆,照顧子女,維持家庭的「古板的」,「與擁有新思想的自己格格不入」的妻子。
關於孫中山先生,大家知道他一生都在為革命而奔波勞累,為新中國而努力。一說起孫中山先生大家就會想起宋慶齡女士,但隨著歷史的潮流向前,又有多少人知道孫中山先生還有一位原配,她就是盧慕貞女士。
在孫中山先生的傳記中,他承認的夫人只有兩位。一位是盧慕貞,另一位是宋慶齡。可以這樣說,宋慶齡女士是陪伴孫中山先生在輝煌中維持革命的人,而盧慕貞女士則是在孫中山先生早起革命奔波時,維持孫家的一個「好兒媳」。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盧慕貞女士出生於書香門第。盧慕貞的父親盧耀顯繼承先祖的家業,後漂洋過海到檀香山謀生,與孫文一樣都是海外華僑。盧耀顯通過經商而使家業逐漸變大,家境逐漸變富裕,但盧耀顯卻早早的因病而世,家庭又逐漸變衰。
盧慕貞是盧耀顯的長女,或許是父親的早逝,盧慕貞女士為人十分沉穩,性格安靜沉穩,勤勞,是標準的名門閨秀。父親的早逝,家庭逐漸困難,使得她沒有機會去學習,去了解當時的新思想。
這樣的她被學習了新知識的青年中的孫中山所討厭。孫中山先生在了解到時代的格局之時,便對這封建制度厭惡已久,對這舊時代下產生的大家閨秀也十分討厭,他嚮往的是民主與開放的西方國家,喜歡的是能了解他的思想的,能與他有共同語言的接受新時代教育的女士。
但面對父母,面對這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妥協了,他迎娶了這個女子。他們兩人結婚之後,聚少離多。孫中山先生也因為自己的遠大抱負而四處奔波。
孝順父母,照顧孫家
在孫中山進行革命的期間,盧慕貞以一己之力撐起了這個家庭。她一人在孫中山不在的日子裡,一邊侍奉公婆,一邊養育子女。
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是一個擁有遠大志向的人,但她未能在革命方面對他有所幫助,她就努力做好自己所能做的事,將孫家打理得井井有條,減少丈夫的後顧之憂。她在孫父病重之時,一直侍疾在床旁。
因自己擅長女紅,他們一家人的衣物大多都是盧慕貞所製造的。李伯新在文中,給予了盧慕貞非常高的評價。他說盧氏是傳統封建社會下大家閨秀的縮影,她是一位具有中華傳統美德的母親。她遵循著相夫教子的思想。她承擔著養育子女,孝敬公婆的責任。
她一人支撐起了孫家,為孫先生的革命道路減輕了後顧之憂,使孫先生能集中精神於革命事業。但她在李伯新的文中也是一個被封建思想束縛的小腳女人。在此期間,孫中山先生被她的賢良淑德,孝敬雙親,教育子女的品質而感動,夫妻之間感情逐漸加深,相處越來越和睦。
1895年,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廣州起義失敗。清政府重金懸賞孫中山先生及其他革命人士。在清兵到達家裡時,盧慕貞女士和婆婆向鄉裡借錢,賄賂清兵,一家人才能逃過大難。此後,為了逃離這個是非之地,盧慕貞帶著年邁的婆婆和孩子去投奔孫中山的大哥孫眉。
在此後的日子中,孫先生一直在外逃離,繼續進行著他未完成的革命事業。盧慕貞女士為了支持丈夫的事業,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產,全家人又遷往香港九龍,開辦了一個小型農場維持生計。在此之後的日子裡,盧慕貞的生活窮困潦倒,只能靠別人資助而維持生計。
中華民國國母,悽慘離婚
1915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中華民國,並被推選為臨時大總統。盧慕貞在接到孫中山先生的書信後帶著孩子去往南京。在此時,她經歷了人生中最大的榮譽。她收受到了同盟軍,人民的熱烈歡迎,被人們譽為「中華民國國母」。
但作為封建思想下形成的她來說,這種拋頭露面,勾心鬥角的政治場合實在令她不適。面對這種勾心鬥角的,政治場合,對於自幼在封建傳統下成長的她來說,與其說這是一種無上的榮耀,倒不如說是內心上的包袱。然後,隨著她的逐漸足不出戶,孫中山先生身邊自然出現了另一個革命伴侶—陳粹芬。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流亡至日本。在這裡,他遇見了一個女子—宋慶齡。宋慶齡接受過西方的教育,思想先進,學識淵博。他們兩人在思想上的共鳴使得他們墜入了愛河。然而接受過新思想的宋慶齡不願意做妾。孫中山先生便寫信詢問妻子盧慕貞是否同意離婚。
盧慕貞女士在看到這封信的時候回了一個「可」字。她深知他們二人之間的差距。她知道自己這樣一個裹著小腳,不懂政治,不懂西方新思想的人,又如何配得上這位大總統。
她無法在政治場上裙袖善舞,無法面對中外貴賓,不能幫助孫中山先生。她仍然深愛著這個她認為偉大的有大抱負的男子,但她最終成全了孫先生與宋慶齡的浪漫愛情。
「孫先生為了革命事業而在海外流浪,既然現在有人願意照料他,我願意成全其美,與先生離婚。」她深知孫先生此意已決,無可更改,但她也是書香門第的一名大家閨秀,她也有自己的驕傲,她無法做到苦苦挽留,能做到的只有放棄。
她表示:「我愛他是真的,但我總不能阻止他奔向比我更好的人吧。」她一個「可」字,使得她這段感情離去得瀟瀟灑灑,她在此後的歲月中也一直被孫中山先生所尊重。
結語:
她這一生是那個新舊思想碰撞的年代,無數封建女子的縮影,她們無法追逐自己的愛情。她們總是因為別人追求婚姻自由,而被拋棄只留自己一人悽苦一生。
她的一生遵循著相夫教子這個想法,她將自己的全部奉獻給了孫家,她努力支持丈夫事業。最終丈夫成為了一代偉人,而她則為了成全丈夫與別人的愛情而退出。
作為封建思想下的她,丈夫是她的天地,但最後卻被丈夫拋棄。她最終終身未嫁,一人悽苦到老。她這一生,也沒有等到丈夫的愛。
青年時期,丈夫對父母強制婚姻的不滿;人到中年,丈夫為了革命,一家顛沛流離,生活窮困潦倒;她的晚年,更是慘遭離婚,孤獨一生,悽慘一世。
但這個時代下的她,真的這麼不行嗎?她一人撐下孫家,並且散盡家財支持丈夫革命,侍疾於公公床前,教育子女。她只是用她的方式去支持,只是對孫先生來說,她終究不是他心中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