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璽也叫做寶璽,說白了就是印章。古代皇帝的玉璽通常尺寸都很大,一隻手難以拿住。
玉璽的數量其實不只有一個,秦朝皇帝的玉璽有六方,到了後世朝代竟然越加越多,清朝皇帝手中的玉璽數量居然高達25個。
為什麼皇帝要研究出這麼多的玉璽,玉璽又有哪些分類呢?
玉璽分為兩類,一類是沒有使用意義的傳國玉璽,另一類就是皇帝用來處理各種事務的玉璽。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
據說秦始皇嬴政用和氏璧打造了一塊傳國玉璽,李斯在玉璽上面刻了八個字「受命於天,既受永昌」。
各朝各代的皇帝都堅持將這枚傳國玉璽傳承下去。這枚玉璽就代表著皇權,誰擁有了傳國玉璽,誰就可以名正言順地繼承皇位,如果沒有傳國玉璽,即便是成為了皇帝,也難以被世人認可。
電視劇中也常常會出現,臣子想要謀朝篡位,令人偽造玉璽的場面。這裡偽造的玉璽其實就是傳國玉璽,這是皇帝是否正統繼承皇位的象徵。
但是,隨著政權的不斷更替,傳國玉璽總是被各方勢力爭過來、搶過去。就在這個過程中,傳國玉璽不幸遺失了。
最後一次見到傳國玉璽,應該是在後唐末期。當時的後唐皇帝放火自殺了,傳國玉璽可能也隨之投身於火海中了。從那以後傳國玉璽就不知下落了。
後來朝代出現的傳國玉璽,大多數都是被後人偽造的,並不是真正的傳國玉璽。總結來說,傳國玉璽其實也是權力的傳承。
各朝各代的皇帝寶璽
傳國玉璽只是玉璽的一個種類,它代表的是皇權,並沒有實際的使用用途。尤其是在傳國玉璽下落不明之後,它就更沒有什麼地位了。比較重要的是每位皇帝手中掌握的各類皇帝寶璽。
各朝各代都會創建屬於自己的寶璽制度。什麼是寶璽制度呢?其實它就是玉璽的使用分類。比如處理奏摺需要使用某一個玉璽,處理雜事又要用另外一枚玉璽。
秦始皇時期,創建了六方寶璽制度。傳國玉璽是獨立存在的,並不算在六方寶璽之內。一直到唐朝初期的各朝代,都沿用了六方寶璽制度。
武則天時期,也許是覺得六枚玉璽還不夠用,她就增加了玉璽的數量到九方。後面的朝代也有不斷更改寶璽制度的,導致玉璽的數量越來越多,體積也越來越大。
清朝時期,乾隆皇帝認為清朝可以傳承25世,所以將玉璽種類增添到了25種。所以皇帝手中的玉璽可不僅僅一個,數量多的用都用不過來。
皇帝的玉璽都是用來做什麼的
清朝的25方寶璽是保存比較完好的一套玉璽,如今保存在了故宮博物館裡面,以供後人瞻仰。以清朝的二十方玉璽來舉例說明為什麼皇帝要用這麼多的玉璽。
平時這25方玉璽都是保存在故宮的交泰殿裡面,除了得到皇帝的允許,否則是不允許擅自拿來使用的。
這25方玉璽都是方形的,上面設計有各種龍、麒麟等瑞獸,材質也是從金、銀、白玉、青銅等各種材質應有盡有。
乾隆皇帝對25方玉璽都做了詳細的用法說明。比如賞賜大臣的時候要專用一個玉璽;祭祀的時候要專用一個玉璽。清朝的各個皇帝都必須要按照寶璽制度來使用玉璽。
皇帝研究出這麼多的玉璽分類也是為了更好地處理各類事物。
當然皇帝未必要親自使用這25枚玉璽,或者是在有需要的時候跟大臣交代一聲。大臣和皇帝交個申請,皇帝準許了,就拿出來用一下,然後再妥善保管起來。
玉璽也是權力的象徵,玉璽越多也就代表著皇帝手中的權力越高。只有皇帝使用的印章才叫做「璽」,大臣們和平民所用的印章只叫做「印」。
乾隆皇帝研究出25枚玉璽,也是為了討個好彩頭,希望清朝能夠繁榮25代。但是25枚玉璽,數量也太多了,估計乾隆皇帝也是一時興起。其實只要分幾個大類,玉璽也就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