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在日本被稱為「七夕祭り」(たなばたまつり),是祈願(きがん) 的日子。
初入日本時,七夕只是朝廷貴族的祭祀活動,又稱乞巧奠。從江戶時代起,才成為一種民間慶祝活動。結合日本本土的民俗風情、傳統文化,經過多年演變,如今已經成為日本夏季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在日本七夕不像在國內已經完完全全變成了情人節,而是依舊保有傳統的習俗與節慶意義。
那麼日本的七夕到底和中國的有哪些不同呢?
日本七夕節本來跟中國一樣,是舊曆的七月,後來在明治6年(1873年)改歷以後,只有很少地區沿用舊曆,大部分地區是按新曆過七夕;另外東日本和北海道,仙臺等地是推遲一月,在8月6日到8日這三天慶祝七夕節,這樣跟舊曆七夕大致相同。
在日本,七夕節與愛情無關,反而是孩子們的節日。之所以有這樣的習俗,原因在於最初孩子們是利用這個節日向織女祈求一雙巧手。說起來,這可能跟我們七夕節的另一個名字——「乞巧節」來得更加貼切。
傳說中的織女心靈手巧,七夕時她夫妻相會,心情自然很好,這時候向她祈求,被允準的可能性很大。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的織女責任越來越大,已經不但要賜給孩子們巧手,而且要負責滿足他們的各種願望。
食物——就像端午節就要吃粽子一樣,日本七夕時會吃「素麵」和「索餅」,在向織女祈禱織布手藝進步的同時,也為接下來的一年消災祈福。
短冊——從古到今,日本人每逢七夕祭就必定會掛上五色「短冊」,在短冊上虔誠地寫上自己的願望,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的竹枝上以祈求心願成真。
人偶——在日本長野縣松本市、新瀉、山梨等地區,一到七夕,各家各戶就會做一些人偶掛在自己的門前,七夕人偶代表七夕的主角牛郎與織女,寓意希望「能縫製出越來越漂亮的和服」、「能夠將孩子順利的撫養成人」。
許願——七夕這天,很多年輕男女結伴來到寺廟遊玩,順便在寺內的七夕許願樹上許下自己的「七夕願望」。為了營造七夕氣氛,寺廟方特意用無數盞小白燈密密麻麻地懸掛在許願樹旁的棚架上,營造出一種「天河」的感覺。
對於喜愛慶典的日本人來說,如此盛大的傳統節日,怎麼能沒有熱熱鬧鬧的慶典活動?
每年夏天,日本各地都會舉辦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們身穿傳統服裝,載歌載舞,太鼓陣陣,街頭巷尾擠滿觀看和遊玩的大人孩子。其中,比較大規模的就要屬仙臺七夕祭了,參加人數多的時候甚至超過了200萬人。
仙臺的七夕節是東北地區的三大節日之一。對於這座城市的的人而言,夏日的七夕節承載了對於美好生活的願景。
因為疫情,去年的七夕祭取消了,今年改為小規模舉辦,為期三天(8月6日到8日)的仙臺七夕祭在上周剛剛落下帷幕。
今年的仙臺依舊被美麗的七夕竹幡所裝點,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七夕裝飾被裝點在更高的位置,以防止疫情傳染。人們的願望也從一切順利變成了希望疫情早日結束。
和櫻娘最傾心的還是每年七夕祭前夜得仙臺七夕花火大會。
一簇簇煙花劃破寂靜的夜空,自由地放肆飛舞,僅僅是看著就能衝淡一切煩惱。
跟和櫻娘一起來欣賞下美輪美奐的仙臺七夕花火大會吧!
雖然七夕在日本並不代表美好的愛情,但我想七夕最初傳入日本時,想必是有愛情的,正如小林一茶的俳句:「蟲兒們,別哭啊,即使相戀的星星,也終須一別。」
不過愛情也好,巧手也罷。既然是可以許願的日子,那就希望疫情快點過去,早日回歸到那平淡無奇,但安穩健康的生活。
誰看了不說一句絕絕子!
詳情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