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七夕節,是中國傳統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區別於西方人情人節的陽曆「2月14日」,通常都當「中國情人節」來過的。也叫乞巧節、七巧節、七姐節、七夕祭。
七夕節在大多數人記憶中一定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浪漫愛情故事。從《搜神記》中,就有將天上的牛郎與織女雙星演繹成漢代孝子董永夫婦的故事了。
中國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七夕節這天是單身女子最快樂的一天,她們可以著盛裝大大方方地走出去與姐妹們聚會玩耍。
七夕節來自於中國古人對自然天象和星宿崇拜的衍化。中國古文化中星象星宿文化博大精深,人們從很早就開始探索宇宙的奧秘,並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觀星文化,「牛郎織女」的傳說和浪漫愛情故事就是典型例子。
古籍記載,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也就是今年的今天。在七夕的黃昏開始到夜晚,當你遙望繁星密布的美麗星空,會看到在銀河的兩邊有幾顆耀眼閃亮的星星。
位於銀河西北角的閃著青白色光,最亮的那顆就是織女星了,織女星屬於天琴星座。它的下方有四顆較暗的小星,組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相傳織女是天帝的孫女。
牛郎星是隔著銀河與織女星遙遙相對,位於銀河的東南邊,閃著微黃色的光芒,牛郎星屬於天鷹星座。它左右兩邊正好相對有兩顆小星,就是傳說中的織女一對兒女,被牛郎用一根扁擔挑在兩個籮筐中,等著七夕這天與媽媽見面呢。
七夕節在2006年5月20日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七夕節雖發源於中國,而一直深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的日本、朝鮮、越南也都有慶祝七夕的傳統。
中國古文化對數字總有格外的偏好,七夕這天按農曆月是七月,日是七日,都涉及到「七」這個數字。古人認為「重日」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七夕就是「七重」。所以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也自然均被列為吉慶日。
「七七」在很多時候被作為一個時間階段的終結,七七四十九天做法事、煉丹、祭拜、閉關等,修行人也常用到,如打坐修禪也叫「禪七」。你知道嗎?我們過去用過的算盤,每列珠數正好也是七顆珠,是不是不給你嚴謹、浪漫、神秘的感覺呢。書法草書中的喜字,在寫法、形狀上也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古文化中還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古籍中出現牽牛的,如《尚書考靈曜》:「天地開闢,七曜俱在牽牛初度」。《易傳》:「日、月、五星,起於牽牛。」《漢書·天文志》:「牽牛,日、月、五星所從起,歷數之元,三正之始。」
其實我覺得好有趣的還有七夕節叫乞巧節。古風俗中從農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少女們都要穿著新衣的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據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少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所以我也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美女們從此都心靈手巧起來了。其實七夕這天除了浪漫的愛情故事,讓美女們心靈手巧起來,還有很多的活動的,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等。
關注「如時大師兄」以後慢慢和大家說些中國古文化的故事、知識和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