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金被紐約時報評為「現代驚悚小說大師」,他的多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如《閃靈》、《肖申克的救贖》、《末日》、《死光》等等。
史蒂芬·金的作品除了扣人心弦的情節,緊張不安的恐怖氣氛,還有對人性的剖析,對社會深層次問題的反映。
2007年上映的影片《迷霧》,根據史蒂芬·金同名中篇小說改編。
美國,緬因州的一個小鎮上,畫家大衛一家三口,過著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這晚,狂風大作,暴雨如注。次日,雨停之後,藍天白雲下,遍地狼藉,平靜的湖水盡頭,飄起一團霧氣。
由於家裡需要補給,大衛帶著兒子去鎮上購物,順便搭載上了鄰居諾頓。
大衛正在挑選商品時,濃厚、詭異的霧氣,像一頭髮怒的巨獸,張著巨口,吞噬著小鎮。忽然,警報響起,一位驚恐的老人邊喊,「霧中有吃人的怪物」,邊跑進超市,引起了人們的騷動。
封閉起來了的超市,聚集了幾十人,形成一個密閉空間,這是小成本恐怖片常用的場景。然而,本片的獨特之處,並沒有刻意營造的恐怖氣氛,外面雖然迷霧重重,裡面卻是一個暫時安全的小社會。面對迷霧,面對未知事物,面對生命的威脅,面對恐懼,有人出於本能,有人相信理智,有人寄託於宗教,由此,人群開始分成幾個陣營。
以大衛鄰居,律師諾頓為代表的幾個人,為理智派。他們相信科學,比較理性,比起別人提供的信息,特別是背離科學常識的事,他們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於是,他們不顧大衛等人的阻攔,決定出去一探究竟。
被一根繩子串起來的幾個人,走進霧中,迅疾便被淹沒,繩子越放越長,一陣劇烈的抖動後,大衛帶著眾人趕緊往回拉,拉回來的是染了血的繩子,和只剩殘肢的諾頓。
面對恐懼時,有些人用宗教信仰去解釋,如卡莫迪女士,她認為,這是上帝在懲罰人類,福音書是其利器,超市成為布道場。
有些人選擇盲從,他們沒有足夠的判斷力,缺乏自己的主張。有人挑起旗,即使半信半疑,他們也會聚攏過。
在一隻飛蟲撲向卡莫迪時,她被嚇得動彈不得,卻僥倖沒有收到攻擊,她解釋說,這是上帝的庇佑,贏得了更多人的追隨。
當然,還有以大衛為首的少數幾人,他們既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又不想坐以待斃、同流合汙,極力找出一條生路來。
一個為權力的滋味癲狂的瘋子,加上一群半瘋半蠢的人,將一名軍官刺傷後,扔出超市進行獻祭。軍官的慘死,引發了人們屠戮的本性,他們又將眼光對準了,不服從其意志的大衛,聲稱下一個祭品就是大衛的兒子。
比起怪獸,這群人更可怕。千鈞一髮之際,超市經理槍殺了卡莫迪,和大衛,大衛的兒子及另外三人,外帶一把槍,一輛汽車,駛入濃霧。形態各異的怪獸,像侏羅紀草原上的恐龍,伸長脖頸,拖著身軀,成為這片土地上的主宰者。
超市經理為救掩護幾人,殞命於怪物之口。汽油耗盡,車停了下來,也迎來了堪稱電影史上最震驚的結局:眼看怪獸林立,毫無生的希望,車上人陷入死一樣的絕望。相比較葬身於怪物之腹,用子彈死去更讓人容易接受。
五個人,四顆子彈,作為唯一的壯年男人,大衛把四顆子彈留給女知己,忠實的擁躉者,還有自己的兒子,四道火花閃過,大衛走下車,靜待怪物來終結自己。
然而,濃霧漸漸散去,迎來的卻是軍方的坦克,一排排帶著面具罩,手持噴火槍的士兵,還有一輛輛軍車,車上載著獲救的人們。
世上最讓人難過的不是絕望,而是本與希望一線之隔,卻選擇了放棄。因為只要再走一段路,再多敲一次門,只要再等一刻,本可以得到渴望已久的事物……大衛跪在地上,痛苦悲泣,雖生猶死。
顯然《迷霧》的結局,是影片最為與眾不同之處。如果大衛等人得救,雖然可以保有人類最珍貴的信念——希望,卻陷入中規中矩的俗套。這要歸功於本片編劇弗蘭克 ·達拉邦特 。作者史蒂芬·金史蒂芬·金稱讚道:「達拉邦特創造出了一個我喜歡的全新的結局,同時,他也是有史以來最有可能讓你感到震驚的電影結局。」
最後,老王希望看到此處的你,無論處於何種境地,永遠留有希望,不輕言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