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鏡》對於當代文化現象的自省和追問,到《斷線》針對火熱的網際網路社交生態提出的質疑,電影再次展示了它作為一門當代藝術承擔的某種責任。
導演:亨利·亞歷克斯·魯賓
主演:傑森·貝特曼 / 霍普·戴維斯 / 弗蘭克·格裡羅 / 寶拉·巴頓 / 安德麗亞·瑞斯波羅格 / 亞歷山大·斯卡斯加德 / 麥可·恩奎斯特 / 馬克斯·泰瑞奧 / 科林·福特 / 喬納·波波 / 哈莉·拉姆
上映時間:2013-04-12(美國)
劇情簡介:影片講述了在這個網際網路的世界裡發生了幾個小故事。講述了事件不期而遇的變化,展示了現代的媒體和通訊工具是如何改變我們生活的。
推薦理由:反社交網絡時代
已經不是《社交網絡》的主題時代了。對於社交網絡的反思浪潮的必然出現幾乎是所有這類現代主題的所要經歷的循環。這大概也是多元主義時代的一個縮影。從《黑鏡》對於當代文化現象的自省和追問,到《斷線》針對火熱的網際網路社交生態提出的質疑,電影再次展示了它作為一門當代藝術承擔的某種責任。
《斷線》的敘事線有三條,但相互穿插:採訪線上裸聊男生的女記者;自閉而熱愛音樂的男孩;利用Facebook偽裝成女孩對同學進行惡作劇的兩個男孩。後面兩條線更緊密一些,可以說是同一條線的不同視角。將這些人聯繫起來的,是網絡社交媒體。片中有打量沉默的線上對話,用字幕呈現,這些無聲的瞬間讓人感到焦躁。但它無疑是觀眾真實生活的一面鏡子。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花費了大量時間沉浸在這種沉默中,興致勃勃地與對面那個虛擬社交人格對話,而不自知。電影雖然是批判社交網絡,但講的其實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批判的是以效率為優先的現代社會下,當溝通成本降到最低,人與人之間是否還有信任可言。面對面的交往中,那種在場所帶來的大量情感信息,是線上交往所無法給予的。當情感信息被字符畫所取代,偽裝和欺騙似乎也就能輕易發生。我們只能通過「呵呵」這樣的詞來給某種冷漠狀態下定義。而這樣的交流一旦投入不對等,就可能發生片中抽身而出的女記者和期待破滅的被訪男孩、惡作劇的學生和被惡作劇而上吊自盡的男孩這種不平衡的關係。雖劇情略顯滯澀,但《斷線》這類主題的出現無疑是必要的。(文/大頭馬)
本文來源:網易娛樂專稿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