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與大家分享的主題是琴曲《陽關三疊》,這是我學琴時所學的第一首琴曲,以此曲做分享,是因為絕大多數琴友都會彈奏,便於互相交流。
《陽關三疊》是大多數初學古琴的人必修的琴曲,但第一首琴曲就學《陽關三疊》,還是比較少見的。這裡有個特殊原因,一般老師不會以《陽關》作為入門的曲目,因為此曲目前流行的譜本多數是清代張鶴《琴學入門》,是需要變調的,也就是緊五弦的蕤賓調,初學古琴的學生還不會調弦,所以老師都從最常用的正調曲目開始教起,如《秋風詞》、《黃鶯吟》、《仙翁操》等。後來劉老師的教學也多從《秋風詞》教起。劉門的《陽關》卻是正調的,劉師在1982年因「玄武湖之春」的演出需要,為適應歌唱演員的音域,而特意改編為正調彈出,無需調弦。這也形成了劉門《陽關》的一個顯著特徵,以至於劉師叔曾笑談:見陌生琴友,先彈一曲《陽關》便能識別是否是同門了。
《陽關三疊》是一首弦歌,歌詞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右丞的這首詩在當時即傳唱甚廣,因詩中有「渭城」以及「陽關」等地名,所以又稱作《渭城曲》、《陽關曲》。而且「一時傳誦不足,至為三疊歌之」,即將其中某些詩句反覆詠唱三遍,故名《陽關三疊》。它的流行程度我們從唐代許多美妙的詩句中即可看出,比如「不堪昨夜先垂淚,西去陽關第一聲」(張祜);「紅綻櫻桃含白雪,斷腸聲裡唱陽關」(李商隱);「最憶陽關唱,珍珠一串歌」(白居易);還有「舊人唯有何戡在,更與殷勤唱渭城」(劉禹錫)等等,這些詩人的生活年代距王維已有一個世紀左右,可見這隻歌在唐朝流行的盛況。這不僅由於短短四句詩句飽含著極其深沉的惜別情緒,也因為曲調優美動聽。王維精通詩書畫音樂,妙能琵琶。相傳年輕的王維到長安應試,經好友歧王李範引見,為公主演奏了一首新作的琵琶曲《鬱輪袍》,技驚四座。因得公主舉薦,奪得殿試第一。王維也擅琴,我們從他的詩中可見端倪:《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舊簡拂塵看,鳴琴候月彈」。現存琴譜集中《陽關三疊》多有標明「唐王摩詰所作也」。詩詞與音樂珠聯璧合,交相輝映,千古傳唱。
大約到了宋代,《陽關》的曲譜便已失傳,宋人演唱此曲已是另一種方式。宋代文學家蘇軾熱愛此曲,多次用它填詞作歌,並在《仇池筆記》中記錄了宋人的兩種疊唱方法,一種是每句再疊,一種是每句三疊,但蘇軾覺得都不符合唐人的唱法,於是他提出了第三種唱法。在《東坡志林》和《仇池筆記》中,蘇軾說他的一個熟人曾得到一本古本《陽關》,其中第一句不疊,後三句每句疊唱一次。這種唱法與白居易的詩注正相符合。白居易在《對酒詩》中「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並有注云陽關第四聲是「勸君更盡一杯酒」。如果第一句不疊,從第二句起每句再疊,第四聲正好是「勸君更盡一杯酒」,所以蘇軾比較認同這種疊唱法。但是現代學者還有不同見解,從樂府詩唱的傳統習慣中推斷,通常是從第一句開始疊起,或者是第一和第二句都不疊,從第三句開始重疊,而且重疊是和聲,通常要比原先領唱的聲音要高,也符合白居易所說的「陽關第四聲」,也就是「勸君更盡一杯酒」。那麼唐人究竟如何疊法,已不可考,這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段疑案。不論哪種疊法,在琴歌演唱中都在原詩上增加了若干襯詞襯字,以便將原詩的整齊形式變為長短句的不整齊形式,便於舒緩地「吟猱綽注弄絲桐,慢拽歌詞唱陽關」。
琴歌《陽關三疊》初見於明代弘治四年(1491年)前刊印的《浙音釋字琴譜》,全曲共八段,僅第一段歌詞用了王維的全詩。目前流行的曲譜原載於明代《新刊發明琴譜》(1530年)、明代楊掄的《太古遺音》(1609年)全曲殘存三段,後經改編載錄於清代張鶴編的《琴學入門》(1864年),這已經是在王維七言絕句的基礎上發展成包括長短句的多段作品了。第一段在主歌部分前加了一句五言短句,「清和節當春」,點明在一個春天的清晨。每一段的復歌部分歌詞各不相同,將原詩文所表達的依依不捨送別友人的情緒做了進一步的渲染,如「惆悵役此身」(終身為此惆惘所籠罩)、「參商各一垠」(天各一方永無相見之日)、「無窮的傷感」等,最後以期「尺素頻申,聞雁來賓」。歌詞對仗工整,意境優美,感人至深。
下面我說說《陽關三疊》調性問題。
每一首琴曲在學習之前,都要確認清它的調性問題。前面說現在常用的譜本選自清代《琴學入門》,是緊五弦的蕤賓調,原書在凡例和後記中說「乃與古齋祝桐君家藏秘譜,實則和俞宗《桐園草堂》、楊掄《太古遺音》仍是一家血統。……」《桐園草堂》和《太古遺音》中《陽關》標的是悽涼調,也就是緊二五弦,最早的《浙音釋字》、《新刊發明琴譜》也都是緊二五弦的。但在實際演奏中全曲並沒有用到散音二弦,緊了二弦後常規的按音徽位反倒要做調整,比如與空四弦的合音,需要從十徽往下退到近十一徽的位置,反倒顯得不便。所以到《琴學入門》中標明為緊五弦的蕤賓調,倒是更為實用的。這樣的例子在其他琴曲中也有見。比如我們常彈的《秋江夜泊》是黃鐘借正調彈,不慢三弦,而在《梅庵琴譜》中《秋江夜泊》註明是慢三弦的,那麼所有三弦按音的徽位都要做相應的上移。
緊五弦的蕤賓調也是外調曲目中最常用的一種調性,調弦方法用泛音以五弦五徽應三弦四徽。我們將定音定調稱之為調弦入弄,任何時候彈琴前都應確定調性音準。幾個月前劉師叔曾專題說過調弦校音的問題,現代高科技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校音器的使用解決了很多初學者不會調弦的問題,特別是在斫琴人那裡比較實用,一批新琴初裝弦後迅速調到標準音高,直觀高效。但這只是初級階段的一時之舉,隨著學習的深入,我覺得每一位琴人都應該學會聽音調弦。雖然沒有經過專業訓練,普通人的耳朵在聽音上存在一定誤差,但是劉師叔上次也說了,二十個音分以內的誤差都可以忽略不計的。而且傳統民族樂器的音準在很多時候不是絕對的精準才是最好的,比如七弦六徽二,是一個經常用到的位置,在正調中是do,它在不同琴曲的彈奏過程位置並不完全相同。我有幾次在彈的過程中,走音到這個位置,目測覺得按得偏高了,然後以三弦七徽的泛音去校,也果然高了,可如果在句子的走音中走到這個標準音高位置卻很不順耳,倒象是音不準了。這種標準音偏高的現象還很多,我的一位師弟曾說過他在彈《秋江夜泊》時,開頭第一個音so,四弦七徽,琴的中心位置,與空一弦打圓,他在彈的時候,總會按得略高一些,可聽起來依然很協調。這個時候是以耳朵的聽覺感受為主觀印象,是一種靈活的動態的處理方法。我們在欣賞老八張時,可能會發現一些所謂的「低級錯誤」,如音準不準、手指碰到琴弦而出的雜音等,但並不影響我們欣賞它,依然覺得老八張很耐聽、有韻味。
每次彈琴之前,去聽一聽琴音,不止是聽音準,也是活動一下手指,讓手與琴親近一下,熟悉一下,同時靜一下心。是彈琴前身心的一個準備工作。每個人辨音的能力各有不同,但經過長時間系統的學習鍛鍊,基本都能掌握調弦方法,只是調得快慢而已,彈琴應該學會這項基本技能。
學習《陽關三疊》的琴友大都還處在學琴的初級階段,這個時期掌握正確的用指方法是很重要的,好的習慣養成以後就少走彎路了。在這裡借《陽關三疊》說一說我對一些指法的理解與運用。
1、右手彈弦的位置。常規情況在嶽山與二徽的中點位置,這個位置的聲音比較中和,靠嶽山近則硬,凌於徽上則疲。但這不是絕對的,根據曲意的需要,右手會或左或右的變化位置的。有些人會跟著左手徽位的移動,不自覺的移動右手位置。而且有趣的是有相向移動的,也有相對移動的,很好玩,但都是壞習慣。
2、用指力度。大家都知道「右手彈弦欲斷,左手按令入木」。在初學時以「彈弦欲斷」為練習標準,但不要凌空擊弦,而是重抵輕出,直到「用力不覺」,雖鏗鏘有力卻不火爆。忌「其輕如摸」,不然就成了「算盤手」。無論是彈弦欲斷,還是按令入木,雙手都需要放鬆。手在放鬆的狀態下,五指都是略向內彎的,需要用力才能將其繃直,那樣就是一種緊張的狀態了,緊張的狀態會影響手的靈活性。彈琴過程中手臂和手指都需要保持放鬆狀態,這個道理說起來容易,要做到是需要長時間的練習體會。
3、右手的基本指法。古琴右手指法很多,但都是從「託擘抹挑勾剔打摘」這八個基本指法中演變而來。在初學時特別要注意這八個指法的規範。其中勾挑是用得最多的指法,卻也是很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彈琴時手指關節都要動起來,靈活自如。也就是前面說的手要放鬆。特別注意的是挑、剔的指法方向,忌上揚,上揚則出音浮泛虛飄。
4、關於「分開」。分開共三個音,比如565或121。第一音或抹或勾,第二個音走上一個音位,第三個音回原位或挑或剔。彈到第三個音自然有個注下的指法。這個注下的時間與速度是一個很細膩的處理。下得慢了,就成了四個音,下得快了,表達得情緒會很硬。在《陽關》這個曲子裡應該是一種柔和的處理。我們一般情況下說綽注無頭,可是在《醉漁唱晚》裡分開注下有意出了點頭,聽起來是5665。所以這個「分開」到底怎麼彈,也要看曲意的表達。
5、第二段「1·235」大指七徽過三四五弦。一指連過數弦時要做到出音連綿不斷,一般一指壓兩弦都能做到,有時會用到壓三根弦就吃力了,有些時候需要彈更多的弦,非要跳指不可,也要儘量做到不著痕跡,尤其像這一句中的re是四分之一音符,走得較快,但要連綿清晰。正如徐青山在《溪山琴況》中第一況中所說:「指下過弦,慎勿松起;弦上遞指,尤欲無跡。往來動宕,恰如膠漆。則弦與指和矣。」正是表現了音的連綿不斷。
6、整曲的處理。查阜西先生曾說:「古琴之演奏,真能事者,必講求極盡輕重疾徐抑揚頓挫之妙。」重點也就在這輕重疾徐抑揚頓挫上了。如:第二第三段的第二和第三句,56 5 35532 1 23
2—12 1 61165 5 56 5,這兩句的結構很類似,音樂的行進方向漸往下行,第二句的處理就略輕於第一句;再如:2·161
1,在曲中出現了多次,是整曲中的低音部分,也以輕彈來處理。其所對的歌詞有「惆悵役此身、參商各一垠、期早託鴻鱗」表現了與友人從此日日與夜夜,天各一方,永不得見,憂思常伴,是一聲無奈的嘆息。而緊接其後的「66—66—」以重聲彈出,第二個6重複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它本身已經高了八度,顯示了強調之意,演奏時加上誇張的綽上指法,則更加突出。到了段末656—656—重複時以漸輕漸慢處理,以示段落或是全曲的一個結束。等等這樣的處理很多。都做好了,也就是真能事琴了。
最後,我還想說說琴歌的演唱。除了基本的曲意理解外,用什麼樣的發音與腔調來唱有一些不同看法,有些人認為用方言的發音,或是戲曲的唱腔更適合。琴歌的演唱與古琴的演奏是分不開的。古琴演奏手法有散音、按音、泛音、走手音,以及吟猱綽註上下進退逗撞等等有聲腔特點的指法,而琴歌的演唱也要從演奏的手法特徵中來探索「腔」和「韻」的規律,古琴的演奏手法提供了演唱的裝飾音滑音,也就是通常說的韻味,強弱慢緊氣口等方面與演奏取得和諧統一,撮音怎麼唱,泛音怎麼唱,進退逗撞怎麼唱,比如56 5 353532 1 23 2,還是56 5 35532 1 23 2,這兩種唱法在現在常見一些記譜中都有,選擇哪一種唱法,出來的效果各不相同。甚至有時演奏中很直白的指法,在歌唱是會加入一些轉腔,人聲與琴聲互補短長,相輔相成,結合統一。
以上所說其實都是彈琴的一些基楚知識,我只是歸納總結一下,與各位琴友互相交流,若能給初學琴者一些啟示就算是有價值了。我還建議初學正調《陽關》的琴友會調弦後,也去彈一彈緊五弦的《陽關》,畢竟從bB到F降了五個半音,表達也含蓄平和了許多,而降B調的表達更加深沉。最後,引用《太古遺音·彈琴要則》中所言:「左手吟猱綽注,右手輕重疾徐,更有一般難說,其人須是讀書。」功夫在琴外了。祝每一位琴友琴道精進。
感謝您耐心看完文章,特有現場版視頻奉上:
歡迎關注金陵琴社微信公眾號
琴之雅俗,非琴、非曲,乃人也。
謝謝關注,感恩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