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的985高校畢業生來說,回老家當個鄉鎮公務員,絕不是他們的第一選擇,甚至都不是他們的選擇。然而在2020這個年份,很多985高校的研究生,在經歷了求職的「千難萬險」之後,終於還是報考了老家的公務員。
在面試環節,大家面面相覷,互相打量,到後來才知道,你來自東北985,我來自西南985,大家都實力不俗,但卻都相聚在一個根本想像不到的場合裡。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眾多名校畢業生開始走進體制內工作呢?
01「新鮮」遠離新鮮
其實名校的畢業生進入體制內工作,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尤其是在最近幾年,我們聽到很多名校的碩士、博士畢業後進入中小學當老師,或者是進入街道、鄉鎮當公務員。人才下沉的趨勢愈發明顯,如果從體制內的角度來看,這是傳統體制內的單位吸引力增加的有力證據,也是地方重視人才、吸納人才的結果。
但是,面對如此下沉,難免會引發群眾的質疑:高等學府的碩士生、博士生都不去科研,都不去創造實施價值,而是進入體制,這是不是一種人才的浪費,和學歷的貶值呢?
02「市場」決定市場
眾多名校畢業生選擇進入體制內工作,歸根結底,這是市場資源配置的結果。也就是說,在整體環境下,體制內的工作更具有吸引力,而體制外的工作似乎不太理想。這導致的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名校畢業生開始關注體制內機會的競爭,因此也加劇了整個的競爭程度,造成了一個小小鄉鎮公務員崗位,卻面臨神仙打架的局面。
那麼你可能又會問,體制內的工作具有哪些吸引力,體制外的工作又為何變得不理想了呢?要解答這兩個問題,我們就要看現在和十年前整個就業環境熱度的差別。
03「稀有」告別稀有
在十年前,名校的畢業生,無論是本科生、碩士生還是博士生,數量與現在相比,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從一個很客觀的事實就可以看出,在十年前,讀研是不用交學費的,但是自2014年起,讀研也是需要大家自己繳納學費的,而且學費通常都是8000元起。由此也可以推斷出,研究生增速之快,其實已經超出了教育撥款的承受範圍。
在今天,大量的名校畢業生匯聚在招聘市場,面對著有限的外部機會,如果還寄希望於搏一搏大公司的職位而放棄了保底的下沉機會,那麼很可能最終一無所獲。所以大環境中競爭的加劇,也增加了小環境下名校畢業生下沉的可能。
與此同時,體制內的工作相比於從前,也有了很大的改觀,無論是待遇還是工作環境,與過去相比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所以外部環境的擠壓是一個原因,體制工作的升級也是一個原因,兩種原因的綜合,形成了「名校畢業生千軍萬馬」過「體制獨木橋」的現象。
對於學生來說,選擇什麼樣的工作,是他們的自由,無論是去體制內工作,還是去國企、私企、外企工作,亦或是進行創業,都沒有問題。而關鍵問題在於,這樣的選擇最終是否呈現均勻分布的趨勢,學生們是否有廣泛選擇的機會呢?如果大家都集中在體制內的競爭,這是否證明體制外的就業市場活力不夠呢?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只能期待市場給出。與其糾結「人才浪費」和「學歷貶值」,不如想想如何增加就業市場的活力,如何給廣大學子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這才是解決就業問題的鑰匙。
如果覺得對你有幫助,歡迎轉發評論~
想要了解更多考研乾貨請關注我!
我是董師兄,考研領域專欄作家,考研專業諮詢,私信1或2有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