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最近一篇《名校生挺進體制內》的文章在網絡上引發了大家的熱議,在這篇文章裡,提到了一個事情,那就是2019年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了體制內。那麼大量的名校畢業挺進體制內,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其實無所謂好壞,這就是市場經濟選擇的結果。
第一,人都是趨利的。作為大學畢業生來說,不管畢業於名校還是普通的高校,在就業選擇工作的時候,都會有一個權衡。對於體制內,國企,民企,外企等等,對於單體的大學生來說,當然是哪個好他們選擇哪一個。
最近幾年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經濟普遍承受了較大的壓力,特別是今年,很多企業來說,更是最艱難的一年,因此對於學畢業生來說,顯然他們也有一個躲避就業風險的過程。
如果在企業裡又穩定又能拿高薪,相信很多大學生就不會選擇體制內而放棄去企業工作。
因此,到底選擇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這是個人選擇,無可厚非。
第二,體制內的工作在很多人看來,主要優點是:穩定,地位相對較高,工作可能並不辛苦。而體制外的工作很多時候,都是一分付出,一分收穫,高薪都是用汗水換來的,經常996的加班。待遇上來說,可能很多民企或私企的收入要比體制內高一些。這是很多人一直以來的習慣看法。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況似乎在慢慢地發生變化。
首先,說工作強度。很多人總是以為體制內的工作比較輕鬆,其實不然。拿公務員員來說,目前很多地區的很多部門,加班可能已經是常事,特別是基層地區,事情多,編制人員少,加班已經是家常便飯。
其次,說待遇。還是拿公務員為例,目前公務員待遇由於經濟水平發展差異,各地區之間的差異非常明顯。比如蘇州公務員普通的工作人員,月公積金到帳超萬元,每年工資收入平均在20萬以上。珠三角的深圳等地同樣如此。這種收入待遇,已經比很多普通的民營企業要高出很多。當然,在中西部地區很多公務員的工資收入明顯要差一大截,每年基本上幾萬元不等。
第三,像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這類名校進體制內的比例為什麼越來越高?北京大學超過3/4的人進體制內,這一點也不讓人奇怪。
首先,北京大學以文科為主,對於體制內來說相對比較對口,而去企業找工作相對不如理工科。
其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這類名校畢業生進體制內的方式可能多種多樣,比如每年各地名校選調生政策,可能是最快也是最輕鬆的捷徑。作為北京大學的畢業生,通過選調的方式或者人才引進的方式進入體制內,比其他學校的畢業生更有優勢。
再次,很多地區在人才引進上喜歡講「門面」,有的地區,甚至把引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畢業生的數量,作為衡量當地人才引進質量的一個指標。因此他們在引進名校畢業生的時候,往往會給出優厚的待遇,包括政治待遇,經濟待遇等。
綜上,在多個因素的綜合促進之下,北京大學等名校畢業生選擇了進體制內。你也相信這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在未來,體制內和體制外之間的「博弈」發生變化後,這些名校畢業生又會慢慢地回到體制外工作。
北京大學等名校畢業生選擇進體制內工作,你們覺得是好是壞?歡迎發表你們的觀點和看法。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點擊關注@教育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