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歷史可能沒有真相,但故事值得被銘記

2020-12-23 涼苡

拿到這本書時,我看著封面上寫著的「經歷過大孤獨、大絕望的人,會懂得《風聲》給你的大堅韌和大智慧」,以為這部小說和之前看的諜戰片沒太大區別。

結果,看完整本書,我一直沉浸在故事裡,遲遲沒有走出來。跌宕起伏的情節,以及慢慢被揭開的真相,讓我好似回到1941年,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經歷了這樣一段歷史。

《風聲》分為《東風》、《西風》以及《靜風》。《東風》的故事,在《西風》中被推翻,在《靜風》裡,《西風》隱藏的細節漸漸浮出水面,而《靜風》的故事裡,同樣有很多內容值得推敲。不得不說,雖然故事主線簡單,但穿插在其中的反轉,時刻存在。讓閱讀的人,拿起了就捨不得放下。

一百多年過去了,西湖仍是那個西湖,歲月的變遷並沒有讓它變得殘敗不堪,它依然傲然屹立在杭州。讀完這本書後,我想,歷經了亂世的西湖,何嘗不是一段歷史的見證者呢?

它見證了中國的戰火朝天,見證了人民的流離失所,更見證了民族存亡之際,為了民族大義,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那群可愛的人。

亂世中的不同抉擇

汪偽政府當政時期,司令部意外得知已有共黨潛伏在單位裡。為了找到隱藏的老鬼,司令可謂是煞費苦心。

讀這個故事時,有一個片段讓我印象十分深刻。

一年前他回鄉為母送葬,被鄉人當眾潑了一瓢糞,氣惱之餘他從勤務兵手上奪過槍,朝鄉人開了一槍。鄉人沒打死,只是擦破了點肉皮,而自己的心卻死了。他知道,以後自己再也不會回鄉,從而也更加堅定了一條路走到底的決心。

張司令自幼聰慧,十八歲鄉試全省第一。年少時的鴻鵠之志被橫空而來的辛亥革命徹底打亂,這一切讓他感受到了人世的蒼涼與命途多舛的悲哀。或許,正因如此,他的矛盾、糾結、不安在名利面前,消失殆盡。為了一時的功名利祿,他徹底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和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為了民族大義、身陷囹圄的李寧玉。家中的幼子,並沒有阻擋她參軍的決心;密電洩露,為了保護同志,她毅然決定慷慨赴死。

最後,消息及時傳遞,行動最終順利取消。

同樣身處亂世,同樣面臨抉擇。有些人,貪圖一時權貴,落得千古罵名;有些人義無反顧投身於革命,舍小家為大家。

魯迅先生在《紀念劉和珍君》一文中曾說: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相比勇士,我更喜歡稱呼他們為一群可愛的人。因為,在戰爭爆發之前,他們和我們一樣,會哭會笑會鬧,怕疼怕死怕別離,面對世事無常也會慌張。我們有的情緒,他們都有。

正是這群和我們一樣的人,在民族存亡之際,把所有的情緒全都隱藏,毫不猶豫用自己的身軀,撐起了國家的脊梁。

在那個人人自保的亂世中,在金錢權利的誘惑面前,保持本心已足夠艱難,何況是捨棄家庭,時刻做好犧牲的準備。這樣的精神,如何能讓我們不敬佩?

除了李寧玉,二十二歲為了革命犧牲的老漢,老鱉、以及顧小夢之輩的背後,是千千萬萬個和他們一樣,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的人。

相比張司令、吳志國之流的自私自利,他們的抉擇更艱難,也更偉大。在歷史的長河裡,永遠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時間或許會銷蝕世間所有人為的顏色,包括最深刻、最經典的愛恨情仇,但有些精神和意志,卻能永存不朽。

保持本心,不盲從

在《東風》裡,雖然作者對肥原精通漢語一筆帶過,但還是在我的心中留下了疑惑。直到看完《靜風》,才找到答案。

年少時的肥原,是每日新聞社駐上海記者,撰寫過一系列介紹中國文化和風土人情的遊記,在當時的日本知識界頗具影響力。文章裡,他毫不吝地誇獎中國的錦繡山川,人文地理,感慨中國之大,自然之美,人民之樸。

日本對華夏有了覬覦之心後,他曾對此予以猛烈的抨擊,亦因此他結識了著名的作家芥川。

之後在芥川的引薦下,順利進入報社工作。憑藉一張記者證,他從書海走入人群,也開始不斷和過去的自己訣別。

從前的肥原對於中國是無法抑制的崇敬之情,後來的肥原眼裡,入目皆是瘡痍,滿心皆是嫌棄。

恩師芥川接受採訪時,在被記者問及是否承認肥原的志向發生變化時,芥川如此回答道:

不是變化,是墮落、腐朽。我也去過中國,不止一次。我也和肥原一起走過,也看到了你剛才說的這些現象。但是這是他們的事,和我們沒有關係。

至始至終,芥川始終秉持著自己的態度,堅持著人道主義。而肥原,卻在行走的途中,漸漸變成了一個生活在深不見底的黑暗中的人。

無論是慢慢黑化的肥原,還在聽完潘老以及顧老的講述後寫完這本小說的作者,在歷史的洪流裡有太多的事情無法確認。歷史的真相,哪怕是親身經歷的人,也無法保證自己的講述絕對正確。

我想,最後作者和何平的對話,恰恰說明了這一點。面對潘老和顧老的講述,他沒有偏信盲從,始終帶著幾分清醒和思考。

歷史過於複雜,真相或真理,一時之間,也難以有所定論。但恰恰是作者對歷史的思考,讓我們從多個視角去看歷史。

讀史以明智,知古而鑑今。

無論是李寧玉之輩的英勇無畏,還是作者以及芥川的獨立思考,都值得我們銘記和學習。

沒有前輩們的捨身忘死,就沒有我們如今的和平。而作者以及芥川這樣清醒的存在,讓我們對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他們一個保障了我們生活的環境,一個竭盡所能地還原歷史的真相,以另一種形式讓大家去感受,去經歷,去思考。

歷史或許沒有真相,但故事值得每一個人銘記。

相關焦點

  • 「諜戰小說之王」麥家|《風聲》:歷史沒有真相,只有故事
    然而,待我翻到第二部分,一開頭就被完全震懾了——那個我以為已經講完了的、有頭有尾、邏輯清晰的故事,竟然還有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版本。我的天吶!一時間心跳如雷,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我沒有停留的將第二部狼吞虎咽。
  • 麥家新版《風聲》:歷史沒有真相,被時光掩埋的秘密遠比公開的多
    額……也可能是張司令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看似不太可能的秘書白小年?三、《靜風》以觀:歷史沒有真相,有些秘密註定要被掩埋在時光裡羅生門式的編排,必然會有第三方視角。雖是借鑑了芥川龍之介的創作手法,麥家依然有其出乎意料的創新。看過《東風》裡潘老的回憶,聽完《西風》裡顧小夢的講述,最後在《靜風》裡,麥家讓故事停了下來,卻並未因此而放過對讀者思想的再一次震蕩。
  • 《風聲》:從故事到人生的不斷反轉,麥家探尋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每個故事都那樣撲朔迷離,每個人生也都極具反轉性。如他的寫作,既是在求證一種人性的可能性,也是在重溫一種英雄哲學。此部《風聲》,麥家採取「一事三說」的敘事手法,從「東風」共產黨說,「西風」國民黨說,「靜風」作者說,還原了一段歷史。
  • 《風聲》背後那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可追究歷史才終於知道,並沒有什麼神靈出現,這一切都是日本人在作「搞怪」。這日本人是誰呢?就是當時日本陸軍部派駐中國的高級特務龍川肥原,和直接縱容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的,出任日本上海派遣軍總司令官松井石根。而這兩個人正是麥家小說《風聲》裡的原型人物。
  • 除了胸部和大腿還值得銘記的 遊戲女神的故事
  • 《731》官宣,張家輝、孫茜、王俊凱主演,還原真相銘記歷史
    731簡單一組數字,卻代表著我們每一個同胞心中的痛,銘記歷史、勿忘國恥!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電影《731》有別於其他戰爭題材的影片,不拉民族仇恨,旨在還原歷史真相
  • 麥家:真相伏筆《風聲》下部
    多年以後,在麥家《風聲》成稿後,從不願現身的顧曉夢,因看到真相的模糊,在臺灣約見了麥家,道出了當年部分實情。 傳出情報的不是屍體,而是顧曉夢,屍體只是掩護顧曉夢傳出情報的煙霧彈。 完全不可能的絕境,劈天劈地李寧玉都要劈出一個辦法來,一百步她靠勇氣和智慧走出了令人驚嘆的99步,打動了她,最後一步她想成全她。 這裡面夾纏著一份人性的高貴,沒有虛榮,沒有功利,沒有故意拔高,只是在剖析當年玉成這一重大反轉的一念之間。
  • 沒有讀過麥家新版《風聲》,就不知道原著比電影還要精彩紛呈
    看過電影《風聲》,被影片裡面的情節環繞、驚險刺激所嘆服,知道那之後「諜戰片」紛紛上映,可以說麥家的「諜戰」小說,開啟了「諜戰片」的先河。殊不知,閱讀原著《風聲》,裡面的情節一波三折,探索真相,又不知道真相的過程,無論是從情節設置、寫作技巧及現實意義上都更精彩紛呈,與發人深省。
  • 與電影完全不一樣的《風聲》,套娃式的逼近真相,誰是老鬼?
    但小說《風聲》不一樣,這是一個真正經歷大孤獨、大絕望的人,她的世界血色且黑暗,她甚至不知道能不能傳遞出消息。電影和小說,是一個是故事,但又不是同一個故事。小說要比電影精彩的多,即使看過電影,也真心推薦去讀一下原著小說。
  • 《暗算》背後真實歷史故事:《風聲》為你揭秘誰才是真正「老鬼」
    麥家通過推理,層層遞進,為你還原真實的歷史故事。那麼到底誰才是真正的「老鬼」?讓我們先來聊聊,一個優秀的情報人員所具備的特點:情報安全大於一切,必要時不惜犧牲性命;堅守信仰,服從命令,對組織絕對忠誠;更要心思縝密、喜怒不形於色等等。總而言之,地下情報工作,極其危險。
  • 書評:精彩絕倫的《風聲》,用3個諜戰故事帶你重回1941年春
    我用4天看完了這本小說,不僅被故事吸引,更被書中撲朔迷離的真相所感動。讓我們來聊一聊這本書吧。而西風才更接近故事的真相,是一部紀錄片。靜風取自民間傳說,頗具傳奇性,好似電影的花絮。,故事後還有故事,喜歡看故事的人,會在《風聲》中得到極大的滿足,而我對這本書也有一些感悟。
  • 「雨夜聽風入夢來」——品鑑《風聲》,感受歷史的份量
    《風聲》比肩的諜戰電影,細細盤來,或許說幾乎沒有諜戰電影更對。電影,就是講故事,沒有好的諜戰類故事,自然沒法改成一個好劇本,沒有劇本,電影自然無從談起。即,狡猾的敵人並沒有讓李寧玉的任何遺物出裘莊,在沒有把任何可能傳遞消息的東西送出去的情況下,機要情報其實是由【顧小夢】本人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傳達給組織的。
  • 貓眼評分9.4的《金剛川》,其背後究竟有什麼歷史值得銘記?
    電影由張譯、吳京、鄧超等主演,但是今天想跟大家講的不是演員陣容有多強大,也不是電影手法的製作及其真實性,而是想和大家探究探究電影《金剛川》背後真實的歷史故事。 《金剛川》背後的歷史這樣的殘酷戰爭,這樣的無畏英雄,絕對值得被中國的歷史所銘記。而放眼中國的歷史,我們不難能想到很多這樣的英雄事跡,比如黃繼光炸碉堡的英雄事跡,在面對無數槍林彈雨,在面對自己身上的千瘡百孔之時,黃繼光的身體已經完全沒有了知覺,但是卻用盡最後的一絲意志向敵軍碉堡丟出了決定逆轉的手雷,扭轉了戰爭的局勢。
  • 麥家《風聲》:證人撒謊?多視角多切面,才能更加接近真相
    電影改編自國產「諜戰之父」麥家的小說《風聲》,這是繼作者諜戰小說《解密》、《暗算》之後的又一「破紀錄」作品。2007年,《風聲》以《暗算》第二部知名發表於《人民文學》,要知道當時的《人民文學》是從來不發表長篇小說的,這次卻破天荒地發表了麥家的《風聲》。
  • 《風聲》:那風聲,你以為捕捉到了它,可卻只是捕風捉了影
    「老鬼」要百般抵賴、混淆視聽,而其他人都各懷鬼胎,演繹出一部人性的黑暗面的故事。但是,當我把這本書看完的時候,我才發現這本書和電影講述的完全是另外一個故事。而書中的故事更能讓人理解為什麼這本書的名字叫做《風聲》。《風聲》這本書一共分為三個部分:《東風》、《西風》、《靜風》。
  • 13年前玩轉羅生門式懸疑,麥家的《風聲》講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風聲》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作者麥家說過:「書上的歷史其實是真實歷史的馴化版,化妝過的——不是有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這是《風聲》驚心動魄的故事下的聲音,弦外之音。」》書寫的是人心的險、人生的痛,「裘莊是老鬼的監獄,生活則可能成為我們的監獄。」
  • 麥家小說《風聲》中的諜報英雄:沒半點風聲,命運卻留下指紋
    2009年,李冰冰出演《風聲》中的譯電科科長李寧玉,一舉奪得金馬影后,而負責給李冰冰配戲的周迅,同樣不俗。她飾演的顧小夢(地下黨員「老鬼」),也像歷史一樣弔詭,真假難辨。《風聲》是一場帶著點悲劇色彩的絕唱式演出。麥家是繼魯迅、錢鍾書、張愛玲後第四位入選英國「企鵝經典文庫」的作家,掀起了中國諜戰小說的新熱,這熱度一直延續至今。
  • 《風聲》:風聲之後,再無傳奇;「我輩」之後,定所有為
    01 風聲:「密室」之中,直面困境的堅韌與智慧看過電影《風聲》後,再來讀全新修訂版書籍《風聲》,恍然知曉原來兩者的故事內容大不一樣,電影也只是拍了《風聲》的三分之一。》,可以讓年輕人回到歷史深處,去思考我們的民族、歷史從何而來。
  • 銘記歷史,不為記住仇恨,只為還原真相
    本集導演王靜雯帶來了這一集背後的創作故事。莫利先生的家在一個小鎮上,在見到老先生本人之前,布萊恩就給我打好了「預防針」:莫利先生兩個禮拜前剛得了一場大病,盤尼西林服用了一個多禮拜才稍有好轉,所以現在思路可能不太清楚。在大門口迎接我們的是莫利先生的女兒,走進門,莫利先生就靜靜地坐在沙發上,歲月在他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遠遠望過去就像一幅畫。
  • 這部講述慰安婦的電影,值得被歷史銘記!
    今天來看一下歷史上值得永遠被銘記的一個群體——慰安婦。當她們被拍成了電影,就成了人們心中的一道碑。這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中最醜陋、最骯髒、最黑暗的一頁,是世界婦女史上最為慘痛的記錄,數千年人類文明史上,找不到第二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