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這本書時,我看著封面上寫著的「經歷過大孤獨、大絕望的人,會懂得《風聲》給你的大堅韌和大智慧」,以為這部小說和之前看的諜戰片沒太大區別。
結果,看完整本書,我一直沉浸在故事裡,遲遲沒有走出來。跌宕起伏的情節,以及慢慢被揭開的真相,讓我好似回到1941年,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經歷了這樣一段歷史。
《風聲》分為《東風》、《西風》以及《靜風》。《東風》的故事,在《西風》中被推翻,在《靜風》裡,《西風》隱藏的細節漸漸浮出水面,而《靜風》的故事裡,同樣有很多內容值得推敲。不得不說,雖然故事主線簡單,但穿插在其中的反轉,時刻存在。讓閱讀的人,拿起了就捨不得放下。
一百多年過去了,西湖仍是那個西湖,歲月的變遷並沒有讓它變得殘敗不堪,它依然傲然屹立在杭州。讀完這本書後,我想,歷經了亂世的西湖,何嘗不是一段歷史的見證者呢?
它見證了中國的戰火朝天,見證了人民的流離失所,更見證了民族存亡之際,為了民族大義,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那群可愛的人。
亂世中的不同抉擇
汪偽政府當政時期,司令部意外得知已有共黨潛伏在單位裡。為了找到隱藏的老鬼,司令可謂是煞費苦心。
讀這個故事時,有一個片段讓我印象十分深刻。
一年前他回鄉為母送葬,被鄉人當眾潑了一瓢糞,氣惱之餘他從勤務兵手上奪過槍,朝鄉人開了一槍。鄉人沒打死,只是擦破了點肉皮,而自己的心卻死了。他知道,以後自己再也不會回鄉,從而也更加堅定了一條路走到底的決心。
張司令自幼聰慧,十八歲鄉試全省第一。年少時的鴻鵠之志被橫空而來的辛亥革命徹底打亂,這一切讓他感受到了人世的蒼涼與命途多舛的悲哀。或許,正因如此,他的矛盾、糾結、不安在名利面前,消失殆盡。為了一時的功名利祿,他徹底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和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為了民族大義、身陷囹圄的李寧玉。家中的幼子,並沒有阻擋她參軍的決心;密電洩露,為了保護同志,她毅然決定慷慨赴死。
最後,消息及時傳遞,行動最終順利取消。
同樣身處亂世,同樣面臨抉擇。有些人,貪圖一時權貴,落得千古罵名;有些人義無反顧投身於革命,舍小家為大家。
魯迅先生在《紀念劉和珍君》一文中曾說: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相比勇士,我更喜歡稱呼他們為一群可愛的人。因為,在戰爭爆發之前,他們和我們一樣,會哭會笑會鬧,怕疼怕死怕別離,面對世事無常也會慌張。我們有的情緒,他們都有。
可正是這群和我們一樣的人,在民族存亡之際,把所有的情緒全都隱藏,毫不猶豫用自己的身軀,撐起了國家的脊梁。
在那個人人自保的亂世中,在金錢權利的誘惑面前,保持本心已足夠艱難,何況是捨棄家庭,時刻做好犧牲的準備。這樣的精神,如何能讓我們不敬佩?
除了李寧玉,二十二歲為了革命犧牲的老漢,老鱉、以及顧小夢之輩的背後,是千千萬萬個和他們一樣,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的人。
相比張司令、吳志國之流的自私自利,他們的抉擇更艱難,也更偉大。在歷史的長河裡,永遠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時間或許會銷蝕世間所有人為的顏色,包括最深刻、最經典的愛恨情仇,但有些精神和意志,卻能永存不朽。
保持本心,不盲從
在《東風》裡,雖然作者對肥原精通漢語一筆帶過,但還是在我的心中留下了疑惑。直到看完《靜風》,才找到答案。
年少時的肥原,是每日新聞社駐上海記者,撰寫過一系列介紹中國文化和風土人情的遊記,在當時的日本知識界頗具影響力。文章裡,他毫不吝地誇獎中國的錦繡山川,人文地理,感慨中國之大,自然之美,人民之樸。
日本對華夏有了覬覦之心後,他曾對此予以猛烈的抨擊,亦因此他結識了著名的作家芥川。
之後在芥川的引薦下,順利進入報社工作。憑藉一張記者證,他從書海走入人群,也開始不斷和過去的自己訣別。
從前的肥原對於中國是無法抑制的崇敬之情,後來的肥原眼裡,入目皆是瘡痍,滿心皆是嫌棄。
恩師芥川接受採訪時,在被記者問及是否承認肥原的志向發生變化時,芥川如此回答道:
不是變化,是墮落、腐朽。我也去過中國,不止一次。我也和肥原一起走過,也看到了你剛才說的這些現象。但是這是他們的事,和我們沒有關係。
至始至終,芥川始終秉持著自己的態度,堅持著人道主義。而肥原,卻在行走的途中,漸漸變成了一個生活在深不見底的黑暗中的人。
無論是慢慢黑化的肥原,還在聽完潘老以及顧老的講述後寫完這本小說的作者,在歷史的洪流裡有太多的事情無法確認。歷史的真相,哪怕是親身經歷的人,也無法保證自己的講述絕對正確。
我想,最後作者和何平的對話,恰恰說明了這一點。面對潘老和顧老的講述,他沒有偏信盲從,始終帶著幾分清醒和思考。
歷史過於複雜,真相或真理,一時之間,也難以有所定論。但恰恰是作者對歷史的思考,讓我們從多個視角去看歷史。
讀史以明智,知古而鑑今。
無論是李寧玉之輩的英勇無畏,還是作者以及芥川的獨立思考,都值得我們銘記和學習。
沒有前輩們的捨身忘死,就沒有我們如今的和平。而作者以及芥川這樣清醒的存在,讓我們對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他們一個保障了我們生活的環境,一個竭盡所能地還原歷史的真相,以另一種形式讓大家去感受,去經歷,去思考。
歷史或許沒有真相,但故事值得每一個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