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911年,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慷慨赴死前寫下的《與妻書》,被譽為100年來最感人的一封情書,進入中學課本,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翻開塵封的檔案,革命先驅熊亨瀚出生於湖南桃江,1928年,34歲的他在英勇就義前,也曾寫過一封《與妻書》。今天讀來,那字裡行間濃濃的對父母叔伯的孝、對兄弟手足的情、對妻兒的愛仍然感人肺腑。男兒國是家,仗劍走天涯,熊亨瀚為理想信念而死,死得光明磊落、大義凜然,其家國情懷,至今依然有著激勵我輩的力量。
吳少郴 鄒鵬 龔鳳軍
十餘載勞苦奔波,秉春秋筆,執教士鞭,仗劍從軍,矢忠護黨,有志未能伸,此生空熱心中血;
一家人悲傷哭泣,求父母恕,勸弟妹忍,溫語慰妻,負荷囑子,含冤終可白,再世當為天下雄。
——熊亨瀚自輓聯
一生風雨:17歲參加敢死隊 27歲做百世師 34歲甘上斷頭臺
熊亨瀚1894年11月16日出生於益陽縣大慄港鎮五羊坪(今屬桃江縣),父親熊浩元是個窮秀才,在私塾和小學教書,一生熱心教育事業。他秉性剛直,對於兒女參加革命一向支持。受父親影響,熊亨瀚從小胸懷大志,關心國事。1910年春,15歲的他寫下《臨洞庭》:
洞庭春水闊,天地一舟輕。
借問垂綸者,誰能釣巨鯨?
辛亥革命爆發後,17歲的熊亨瀚報名參加了湖南學生援鄂軍敢死隊,在誓師出發時,年齡最小的他登臺演說:「義師無敵,勝利在望。革命的成敗,民族的存亡,有重於個人的生命。我們應以敢死的決心,鞏固武昌起義的勝利,贏得中華民族的新生,我們死亦無悔,雖死猶生!」
1912年2月,熊亨瀚同敢死隊員由武漢返回長沙。他寫了《過嶽陽》抒情:
風雨暗神州,男兒急國讎。
哪裡詩酒興,吟醉嶽陽樓。
1913年7月,熊亨瀚亡命日本。在東渡日本時,他面對國內時局憂心如焚。他的詩《東渡》真實地記錄了他這次赴日途中的感受:
碧海路迢遙,誰能掣巨鰲?
揚帆辭漢月,擊楫震天驕。
衛霍聲威壯,孫吳策劃高。
昔人長已矣,大業賴吾曹。
1921年9月,熊亨瀚同時接到了湘西駐軍司令部和育才中學教務主任兩處聘任書。熊亨瀚一向把辦教育當成是開發民智、改造社會的必要途徑,於是捨棄去湘西復職升官發財的美差,前往育才中學任教。面對「不奉家食」的責難和「有官不做,去做窮教員」的惋惜,他一笑了之,寫下自勉對聯:
讀萬卷書,還須行萬裡路;
享百年壽,何如作百世師。
從此,他把全部精力傾注在教學工作上,向學生傳播新思想,針砭時弊,鼓勵學生積極投身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洪流。他從未介紹學生到政府謀事,但經他介紹來長沙讀書或參加革命的卻不少。他寫的《示弟》表露了他培養革命青年的一片赤誠:
讀書豈是抬身價,學劍須當振國魂。
碧血已教天地老,敢拋熱血洗乾坤。
1924-1927年大革命時期,熊亨瀚曾擔任國民黨湖南省黨部執行委員會常委兼青年部長、《湖南通俗日報》館長,是湖南反帝大同盟、湖南省雪恥會、湖南人民反英討吳委員會等革命群眾組織的負責人之一。1926年春,熊亨瀚加入中國共產黨,萬分高興,寫下《長沙百首》,其中一首:
九曲是黃河,長江曲亦多。
終將入東海,揮劍斬黿鼉。
因全心投入革命事業,熊亨瀚與妻子詹月如(後名詹石蘭)聚少離多。《示妻》是其真實寫照:
也憐香霧溼雲鬟,一枕柔情一夕歡。
暴雨驚雷殘夢碎,先支大廈庇人寒。
湖南「馬日事變」之後,熊亨瀚因堅定的共產黨人鬥志和農民運動立場遭到國民黨湖南當局的通緝,被迫亡命於兩湖和江西地區。期間寫下了百餘首述懷明志的詩。
憂國恥為睜眼瞎,挺身甘上斷頭臺;
一舟風雨尋常事,曾自槍林闖陣來。
——《亡命彭澤》
大地春如海,男兒國是家;
龍燈花鼓夜,仗劍走天涯。
——《客中過上元節》
1928年11月7日,熊亨瀚在武漢鸚鵡洲被國民黨武漢衛戍司令部密探逮捕入獄,被提審四次,倍受酷刑折磨,但他「堅不吐實,絕未供出同夥」。11月27日被押解回長沙的當晚,湖南清鄉督辦署連夜審訊,企圖最後從熊亨瀚的口中獲得共產黨組織活動情況,熊亨瀚大義凜然地說:「殺就殺,何必多說!」軍閥何鍵聞言,暴跳如雷:「熊亨瀚三個字就是罪證,不必更問,槍決就是。」11月28日凌晨,熊亨瀚被槍殺於瀏陽門外識字嶺,時年34歲。
與妻訣別:殷殷訴寸草結褵深情 敦敦囑子弟家聲不墜
在武漢獄中,熊亨瀚已做好犧牲的準備。他設法借來紙筆,寫下一首自輓聯,並給妻子留下了絕命遺書。遺書中,熊亨瀚告訴妻子,自己「非匪非盜,非淫非拐,非殺人放火,非貪贓枉法」,實係為國家社會,為工農群眾而死,光明正大。
遺書全文如下:
月如乎:
餘今將別汝與父母兄弟而去矣,追想家庭間,父子兄弟骨肉手足之情,吾與汝十五年結褵之好,寧不悽慘傷心也耶?雖然,「人生自古誰無死」,餘之死,非匪非盜,非奸非拐,非殺人放火,非貪贓枉法,實係為國家含冤負曲而死。捫心自問,尚屬光明,公道未泯,終可昭雪。所難堪者:高堂父母,年近六旬;膝下兒女,均止數歲。汝亦尚在青春,諸弟均少能力,家無恆產,養育維艱。凡此諸端,不免耿耿。茲將後事分告於下:
一、餘生未報父母養育之恩,死又增父母西河之痛,罪孽深重,上通於天。然此亦大數所關,無可如何!望告父母,毋以為戚。來生有緣,再報寸草。祖母八旬有餘,風燭之年,尤不宜使有悲意。
嶽父母對餘素厚,愧無以報。且龍弟新喪,兩老方深悲痛,切勿因餘之死而益其憂。
二、西弟嗜酒好牌,伯弟體弱多病,均宜保養,力自振作。家庭間尤當和睦一氣,共撐此艱難困苦之局,以分父母之憂而毋貽先人羞也。
三、叔父家況尤窘,餘最關心,惜己不能盡援助之力矣。紀弟當謀正當職業,負擔責任。慶弟勤敏好學,文思頗佳,倘能益求精進,我曙嵐公下之讀書種子或可不絕也。
四、我世卿公支下年來迭遭慘變,氣象不佳。請告諸伯叔,告誡子弟團結精神,力圖振奮。聰秀子弟可讀則公同送讀,庶頹風可挽,家聲不墜。
五、汝素嫻禮教,與餘感情亦深。餘死,汝必苦守。然守節亦大難事,餘又素無積蓄,今以子女累汝,生活必感困難,可求餘之老友瑞蘭、心印、杏農、翊周、弼臣、暢荄、先毓、杏軒、鍾傑、會升諸人,大家設法為汝籌集兩三百元,託人經商,藉博蠅頭,以維日用。
六、兒輩須嚴加管束,切勿因餘之死而溺愛之,以致墮落。可讀則苦讀,不能讀,須切戒其勿與人為意氣之爭。餘之致死,即以此也。
七、餘之喪葬各費,必無從取給,可向杏農借一百元,先毓借五十元,杏軒、竹松、鵬周、在州共借五十元,勉強了事。扶櫬南旋,一切均須從薄,得附先人墳墓足矣。
八、汝體素弱,餘死,汝之責任愈大,切不必悲。餘死而有知,餘之靈魂當隨時護汝,且誓與汝結再世之緣。
九、餘此次被捕,承各方營救,當亦費盡周旋,當為致謝。
驥才絕命遺書,戊辰十月初四。
熊氏家風:崇文重教崇孝敦友 愛國愛家一脈相承
熊亨瀚作為一位職業革命家,其孝子、慈父、丈夫、兄長的擔當在絕命遺書中得到充分體現。他一生篤志詩書,心關民瘼。究其原因,與熊氏家風有著密切的關係。
熊亨瀚的家鄉大慄港乃風雅首尚之區,自古至今,文風特盛。《熊氏族譜》裡面所訂的《族規》催生了大批優秀子弟。《族規》條目至細,歸納起來為:
一、崇文重教。熊氏先人素重文,從所訂派語「天開文運亨,科第家傳美」即可見一斑。以熊亨瀚一支為例,其曾祖曙嵐公為國學生,祖策勳公為國學生加州同銜,父浩園公為清邑庠生,湖南師範畢業,任長郡、育才兩中學教員及慄埠鄉中心小學校長。
二、崇孝敦友。絕命遺書寥寥數語,舍小家為大家,亦不失孝子之用心;於胞叔右軍亦關懷備至,「叔父家況尤窘,餘最關心」;對於兄弟,不忘引導,「西弟嗜酒好牌,伯弟體弱多病,均宜保養,力自振作。家庭間尤當和睦一氣,共撐此艱難困苦之局,以分父母之憂而毋貽先人羞也」。
三、治家整肅。熊亨瀚的父親浩園公性素豁達,崇儒而不抑商,熊亨瀚濡染久之,其遺書中寫道:「託人經商,藉博蠅頭,以維日用。」是熊亨瀚以實業興家興國思想的明證。
四、教子義方。烈士二十歲成婚,至二十五歲方得獨子紹堯,遺書中說:「兒輩須嚴加管束,切勿因餘之死而溺愛之,以致墮落。」這種思想,與熊氏先人教子訓孫的做法是一脈相承。
熊亨瀚的家國情懷對後代產生了重大影響,對外甥肖先生的影響尤為顯著。「我舅舅還曾把烈士的詩詞收集彙編起來,在親屬之間分享流傳,在子女教育和傳承方面有很大意義。」肖先生在湖南一所大學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大地春如海,男兒國是家」,每每念起這句詩,肖先生久久不能平靜。1995年,肖先生受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邀請,赴美從事學術研究,由於勤奮和業務能力突出,很快成為實驗室的頂梁柱。但他放棄留美,毅然回國。如今,肖先生的實驗室已成為湖南省高校中首批重點實驗室之一,他曾獲「全國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人」稱號。
肖先生說,從小到大,他和家人從未以「烈士親屬」的身份自居。談起家風,肖先生說,親屬們分布在各行各業,性格各不相同,「如果有共同之處的話,那就是勤勞樸實、愛國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