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功夫之詠春」……
葉問師承名家,拳技高超,且坐言起行,贏得了武術界同仁的尊重,被稱為「梁贊第二」。1949年,葉問來到香港後,結識了飯店公會理事長梁相,梁相也是武術愛好者,得知葉問為詠春拳陳華順門人,馬上拜師學習詠春拳,隨後葉問在香港九龍飯店職工總會開設了第一個詠春班。
葉準(葉問長子):來到香港之後生活比較艱苦,為了要生活,所以有的朋友給他安排,在港九飯店職工總會教詠春,當時他最主要的目的是解決當時的生活,所以就教起功夫起來。
解說:官方統計,全世界超過200萬的人練詠春拳,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為李小龍的原因練詠春,有人說,如果不是當年葉問來香港教拳,詠春拳這三個字就不會在香港乃至世界如此流行,李小龍也不會有今天的聲望。
葉正:李小龍是很活躍的一個小孩,當年他讀書的時候,就經常和些小孩或者街坊大家動下手什麼,他的父親李海泉就害怕有人傷害到李小龍,他就問他的好朋友張百堂和他說可以去找葉問,去找葉問是葉問教他玩功夫,讓他將來自己保護自己。
解說:1955年,15歲的李小龍在香港九龍油麻地利達街的拳館隨葉問學拳,當年的李小龍學拳相當刻苦,從不缺課,而且總是提早到拳館練習,在去拳館的路上還一路走一路打拳,以致被人笑稱傻子。
葉正:中國功夫以前比較傳統點的,就好多師傅就不喜歡人問,但葉問就喜歡人問,而且對於一些讀書的小孩就特別有心思教,所以李小龍雖然學的時間不長,但是他學的時間好用心,而且有問題都問。
葉正:一個好的師傅,除了教本身的所有武術之外,還要有自己的以身作則,去影響學生,在中國功夫裡面我們就叫武德,要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去影響徒弟,葉問都是用這套來影響李小龍的。
解說:葉問在香港傳授詠春拳時,喜歡教一些年輕的知識分子,其中很多是中學生,那個時候的香港只有一家香港大學,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進入港大,很多人選擇了出國留學,這其中就有不少葉問的弟子。
葉準:那這些學生出國讀書的時候,臨走的時候就會問葉問,我過去之後怎樣繼續學呢,沒人幫我黐手這樣。
解說:詠春拳注重黏手練習,以訓練雙方交手後的感覺和反應,因此與人對練十分重要。
葉準:葉問都這樣說,你過去之後,在你的同學裡邊教一些有興趣學功夫的人,等他學曉的時候你一方面教他,一方面自己又會提高。但這件事就吸引到年青人的興趣的,最初就三幾個,但後來就越來越多了,所以詠春用這個媒介的推廣就實際上促使詠春有這麼多人學,在世界上發展的這麼好,李小龍也都曾經走過這條這樣的路。
解說:在嶺南「五拳十三家」中,詠春的地位原本並不高。通過葉問和門人的努力,短短二十多年間,詠春拳傳到世界各地,遍布五大洲。
馬鼎盛:可能同詠春拳瀟灑輕盈的套路有關。其實身形矮小力量較弱並不妨礙習武。葉問不過1米63,但身體健壯內勁十足,前臂尤其精悍。文章來源於:功夫之詠春。葉問武功高強但不擅辭令,而生性詼諧。請他大聲演說比打一套拳還難。他是世家子弟出身,頗注重儀容清潔,從不留鬍鬚,舉止斯文大方;喜穿深色長衫,在夏天也身著深色中式短裝。常被外人當作「當鋪掌柜先生」或是「私塾老師」,絕對想不到葉問是武林宗師。
詠春拳術從一套女兒家的自衛術發展到實戰技擊之上,並在數十年間急速發展到全球,中外公認為:「起於嚴詠春,衍於梁贊,盛於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