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江南》,出自漢代《樂府詩》,這首詩歌描述了江南勞動人民採蓮時歡快愉悅的場景。這首詩雖然只有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卻將當時人們採蓮的地點,場景,季節,都生動形象地刻畫了出來,令人讀後口齒生香,意境也美得令人心醉。
然而,可能有很多讀者對這首詩都有一個疑惑,因為在這首詩的後半部分,連續重複了幾句話,「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說白了,這幾句話都是在描寫魚兒在蓮池中嬉戲的場景,由東到西,由南到北。有必要這麼多次重複嗎?難道大家不覺得囉嗦嗎?為什麼這首最「囉嗦」的詩,能成為千古名篇?
其實,這正是這首詩的妙處。在古詩中,人們喜歡用反覆吟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最深的情感。
在《詩經》中,這種寫作方式是最常用到的。比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桃夭》是《詩經》中的名篇之一,在這首詩中,也採用了反覆吟唱的方式,「桃之夭夭」,成為每一章的開頭,「之子于歸」,也在每一段詩文中反覆出現,通過這種反覆吟唱的方式,使得詩人的情感,表達得更為暢酣淋漓。
《周南·芣苢》,也是同樣的寫作方式,「採採芣(fu)苢(yi),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之。採採芣苢,薄言捋之。採採芣苢,薄言袺(jie)之。採採芣苢,薄言擷之。」
這首《芣苢》,和《江南》更為相似,歌唱的是一群女子在採集芣苢(車前子)時的場景,通過這種反覆吟唱的方式,使得整首詩歌的節奏更加明快,更加富有節奏感,同時也能使讀者更深切地感受到當時人們在勞動時的歡快和喜悅。
《江南》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沿襲了《芣苢》的寫作手法,開篇的「江南可採蓮」,寫出了這首詩的背景,「蓮葉何田田」,勾勒出一幅美麗的景致,蓮葉繁茂,碧波連天;從「魚戲蓮葉間」開始,作者採用了和《芣苢》一樣的反覆吟唱的方式,將人們採蓮時歡快、愉悅的常情,寫得生動形象,活潑有趣。
蓮葉底下,來回遊動的魚兒,給採蓮的人們,增加了許多樂趣,使得整首詩的意境格外清新、開朗,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此美景,如此畫面,令讀者心曠神怡,呈現出一派生氣盎然的氣象。
採用反覆吟唱的方式,卻讓人感覺不到呆板,反而有一種文情恣肆、暢酣淋漓的感覺,這才是這首《江南》最高明的地方,也難怪,這首詩能傳承上千年,直到今天,還廣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