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在眾多的電影題材裡,有關於太空和異星球的內容總能夠引起人們的好奇心,2013、2014、2015,在這三年之中,好萊塢出現了三部高質量的太空科幻電影,分別是2013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2014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星際穿越》,2015雷德利·斯科特的《火星救援》。
而其中小馬克最喜歡的《地心引力》,無疑是最大贏家,這部影片在第86屆奧斯卡評選中,斬獲了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最佳配樂七項大獎,讓這部影片註定成為電影歷史上的經典,總會被人們反覆談及,也成就了這部電影的主創們。
在浩瀚遼闊的外層空間,蔚藍的地球和漆黑的宇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空間站裡,有數名美國宇航局人員正在進行太空漫步,初上太空的瑞安·斯通博士在經驗豐富的太空人麥特·科沃斯基的協助下,檢查著每一個部件,這是科沃斯基退休前的最後一次飛行,他風趣幽默的調節著團隊氛圍。
此時此刻,位於休士頓的總部傳來了一個壞消息,就在不久前即將廢棄俄羅斯衛星被飛彈擊毀,碎片以超過子彈的速度在地球軌道上散開擊中了其他衛星,瑞安一行人遭到碎片重創還有同伴在過程中不幸身亡,而她和科沃斯基墜入了宇宙深處,倖存的兩個人彼此信賴,拼盡全力朝向著故土前進。
除了激動人心的故事劇情,影片在後期製作方面,有一半以上的鏡頭都是數字成像,有很多觀眾想像不到的地方,其實都是通過電腦製作出來,而這種影片成像的操作難度,仔細想想就會感到不明覺厲,最終呈現出的視覺效果讓人們找不到絲毫破綻,不得不佩服好萊塢電影技術的世界領先水平。
太空背景下的現實主義題材,難免讓人對太空探索的終極意義產生思考,就像曾經大航海時代,嚮往太空是人類在進步的體現,只不過在難以忍受的虛空和無盡的黑暗中,只有危機四伏,無論是作為人類,還是作為其他生命個體,面對浩瀚宇宙,其實都渺小的像人世間的一粒塵埃可以忽略不計。
銀河美麗但卻冰冷,阿方索·卡隆講述的不只是一個關於太空的故事,更說明只有不屈意志和堅定決心才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原力,小馬克看完之後的第一感受是,人們進入太空之前都偏執的認為美好世界是在遙遠的天上,當真正漂浮在毫無依附的太空中時,人們又是多麼迫切的想回到地面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