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爆了,意料之中。
僅用時三天,《姜子牙》的票房就接近9億,領跑國慶檔。
這兩年,中國動畫電影風頭無兩。
2015年,《大聖歸來》橫空出世,以9.5億總票房的成績,拉開了動畫電影盛世的序幕。
此後五年,《白蛇:緣起》《大魚海棠》《大世界》紛紛上映。
去年,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斬獲了50億票房,位列中國影史第二名。
然後,就是正在上映中的《姜子牙》。
就在《姜子牙》上映前一周,一個問題登上了知乎熱榜第一。
你覺得中國動畫產業,真的完了嗎?
其實,這個問題是在2018年被提出的。
當時這個帖子下的回答,一片指責聲。
而兩年後的今天,隨著越來越多優秀動畫電影的上映,這樣的罵聲越來越少。
今天,《姜子牙》上映三天,就打破了動畫電影首日、首周的雙料票房紀錄,創造歷史新高。
看起來,中國動畫正在變得越來越好。
然而,《姜子牙》越爆,我越擔心。
擔心好作品曇花一現,擔心歷史重蹈覆轍。
因為早在四十年前,中國動畫也曾力壓日漫和好萊塢,站上過全球之巔。
可後來,它卻成了中國人最不想回憶的「恥辱」。
1938年,迪士尼動畫《白雪公主》偷襲上海灘。
作為全球第一部動畫長片,它精美的內容和故事,震撼著國人的認知。
原來動畫片還能這麼拍。
一時間,全上海的電影院門口,都排起了長龍,只為一睹白雪公主的容貌。
與此同時,已經在中國動畫界小有名氣的萬氏兄弟,也被《白雪公主》震撼到了。
但又特別不服氣:
美國能搞一個白雪公主,我們為什麼不搞一個鐵扇公主呢?
一不做二不休,萬氏四兄弟用了近兩年時間,拉投資、找技術,終於拍出了《鐵扇公主》。
1941年9月,這部73分鐘的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剛問世,就如同一枚核彈,造成全球轟動。
當時正值抗日戰爭,孫悟空的鬥爭精神,更是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士氣。
如同動畫結尾裡的一行字幕:人民大眾起來爭取最後勝利。
我們不僅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這部動畫電影,也走向了世界。
1943年,一個14歲的日本小孩,被《鐵扇公主》深深震撼。
他的名字,叫手塚治虫。
手塚治虫被中國動畫的高超技藝,深深折服。
也正因如此,讓他堅定地放棄了學醫,投身動畫行業。
十年後,手塚治虫創作出《鐵臂阿童木》,被譽為日本動畫鼻祖。
萬籟鳴與手塚治虫
彼時的動畫界,仍然被蘇聯和美國統治。
但中國這條潛龍,已然甦醒。
騰飛,只在朝夕。
1950年2月,新中國成立的第五個月。
上海電影製片廠創建美術組,特偉擔任組長,靳夕擔任副組長。
全組共有22人,都是一些新兵蛋子。
別說製作動畫,他們連基本的專業知識都不懂。
為了讓中國動畫迅速崛起,美術組只能靠自己一點點摸索。
後來,他們又找到了三位動畫專家。
正是當初拍攝《鐵扇公主》的萬氏兄弟。
此時,萬籟鳴與萬古蟾迫於工作關係,還在香港上班。
他們想回大陸,可以說難上加難。
公司不放人,成了萬氏兄弟回來的最大阻礙。
情急之下,萬籟鳴和萬古蟾兩兄弟,假借跟隨香港代表團參觀大陸交流學習的機會。
到了地兒,直接賴著不走了。
為了留下,兩兄弟連在香港攢了好幾年的財產,都果斷捨棄。
對於他們而言,沒有什麼比發展中國動畫,更重要的事業了。
除了萬氏兄弟,錢家駿、虞哲光、範敬祥等動畫大佬,陸續加入。
1956年,上海電影製片廠美術組,已然成為一個擁有200多人的龐大團隊。
於是一年後,他們改組擴建,正式成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中國動畫的黃金時代,終於來了。
早期的中國動畫,一直活在蘇聯的影子裡。
無論是人物形象還是美術繪畫,都照搬他們。
可蘇聯那邊的專家,卻對動畫技術三緘其口,根本不捨得傳授核心技術。
所以發展初期,我們舉步維艱。
為了脫離蘇聯人的控制,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組長特偉決定:
探尋民族風格,走中國人自己的路。
說幹就幹。
1959年,動畫導演徐景達,看過齊白石的畫後,提出一個設想:
齊白石的畫可以印在臉盆上,看上去很逼真,能不能把它做成動畫?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陳毅,聽到這個設想後,十分興奮:
你們能把齊白石的畫動起來,就更好了!
於是,徐景達開始研究水墨動畫試驗,他通過拍攝技術手段,讓國畫技法實現了連貫的動態效果。
在徐景達研究成功後,特偉、錢家駿等導演,便開始拍攝《小蝌蚪找媽媽》。
他們發動全廠所有工作人員,繪製蝌蚪、青蛙、魚蝦的片段。
1960年7月,中國首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搬上熒幕。
它將典雅的中國水墨畫與動畫電影相結合,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美學風格。
繪畫技法更是突破了一般動畫片的「單線平塗」,完全是中國自己研究出來的成果。
《小蝌蚪找媽媽》的問世,在全球引起巨大轟動。
坎城國際電影節榮譽獎、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兒童片獎、法國蓬皮社文化中心青少年獎……
《小蝌蚪找媽媽》拿獎拿到手軟。
此時,蘇聯和美國這些動畫大佬,看著當年跟在屁股後頭的小弟,突然兇猛起來。
內心的震撼無以復加。
就連向來高傲的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都被他的藝術水準折服,稱其為「東方奇蹟」。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小蝌蚪找媽媽》已經不是一部單純的動畫,而是國之瑰寶。
可以說,它替中國動畫打開了一扇大門。
此後幾年,《牧笛》《沒頭腦和不高興》《人參娃娃》等一系列優秀的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動畫片,相繼問世。
其中最矚目的,莫過於中國動畫史的巔峰之作《大鬧天宮》。
為了完成這部動畫,國家特批給導演萬籟鳴,最高的配置資源:
充足的人手和技術,以及100萬元人民幣。
要知道,那個時候中國的三年自然災害剛結束,我們肚子還沒吃飽。
而萬籟鳴也不負眾望,立志要把這部動畫電影做到極致。
只是為了一個孫悟空的人物形象,他就奔走全國尋找人才。
終於敲定了三個不同版本的孫悟空,又經過反覆篩選修改,終於確定了最終形象:
大紅雞心臉、尖嘴猴腮和豹皮裙黃帽子。
確定人物形象只是第一步,此後的每一個畫面和動作,萬籟鳴都要打磨無數遍。
比如孫悟空的打鬥場面,萬籟鳴前後嘗試了幾十個版本,才確定了以京劇為模型。
《大鬧天宮》分為上下集,歷時4年,手繪畫稿7萬餘張。
就這樣,一位涵蓋猴、神、人三者特點的孫悟空形象,誕生了。
1961年試映那天,64歲的萬籟鳴,看著孫悟空在銀幕上騰雲駕霧的身影時。
他壓在心底二十多年的夙願,終於完成。
齊天大聖在笑,他卻哭了出來:
孫悟空,我們終於見面了!
此後,《大鬧天宮》開始在全球44個國家和地區發行。
它每一次放映,當地都如同過年般熱鬧。
孫悟空的人氣,更是一舉壓過米老鼠、唐老鴨,成為世界各地兒童最喜愛的動畫形象。
美聯社評價它:
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美國絕不可能拍出這樣的動畫片。
美國《綜藝》評價它:
毫無疑問,《大鬧天宮》是最好的動畫片。
就連周恩來總理,都對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讚不絕口。
從讓人看不起,到成為世界動畫行業領頭羊,中國動畫只用了十年。
好景不長,中國動畫的輝煌在60年代中期,開始轉盛為衰。
上海美術電影廠,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停滯。
這樣的低谷期,持續了十年。
直到1977年,中國動畫再次看到了新的曙光。
在那個文化匱乏的年代,國家開始大力扶持文化藝術產業。
中國動畫的另一座高峰,就此誕生。
由徐景達導演的動畫電影《哪吒鬧海》,一鳴驚人。
這部具有顛覆性的動畫片,極具悲壯色彩。
甚至有人評價它,超越了動畫本身,是當之無愧的藝術品。
也正是這部動畫,讓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再一次用實力證明了:
即便沉寂十年,你大爺照樣是你大爺。
1977年至1983年,中國只有北京科教電影製片廠、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廠等五家動畫生產單位。
他們7年間共生產了820分鐘動畫,其中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就佔據了91%。
那時的上美廠,百花齊放。
神話傳說題材有《天書奇譚》《九色鹿》;
少數民族題材有《阿凡提》《善良的夏吾冬》;
科幻未來題材有《我的朋友小海豚》《小小機器人》。
他們甚至還創新出了水墨剪紙技法。
由於工藝複雜,這種技術連美國和日本在嘗試一次後,都選擇了放棄。
但中國愣是開創了世界動畫的新先河。
利用拉毛技術,先粘上一點水,將紙上的毛拉出來,也就成了動物的毛髮。
過後,再在紙張上進行渲染,使國畫的虛實濃淡和韻味緩緩呈現。
《鷸蚌相爭》就是代表作品。
這種極具質感的畫面,柏林的評委看過後,嘴上一直說著不可思議。
國人用精益求精的態度,再次顛覆了人們對動畫片的認知。
20世紀80年代,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
由於電視機的普及,國民對動畫片的需求量迅猛增加。
一批國外投資的動畫公司,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當動畫製片廠開始轉向市場化,以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為主的本土動畫廠,也失去了靠山吃飯的優渥條件。
由於特有的薪酬制度,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內部也發生了劇變。
越來越多的外來動畫公司,開出了高昂薪水挖人。
老一輩動畫大師開始落幕,新生代動畫家又被挖走。
上美廠一時間,竟面臨無人可用的境地。
1984年,宮崎駿和團隊拍完《風之谷》,來到中國觀光遊覽。
剛落地,他們就迫不及待要去朝聖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這個影響他們一生的「耶路撒冷」。
然而此時,上美廠正處於變革關頭,心裡惦記的只有錢。
宮崎駿為此大失所望,揚言再也不來中國了。
同行的高畑勳恨鐵不成鋼:
現在的中國動畫藝術電影,因為要追求利潤反倒衰退了,他們失去了做動畫的初心和熱愛。
直到新世紀來臨前夕,沉寂了二十年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決定破釜沉舟。
導演常光希臨危受命,拍攝《寶蓮燈》。
這一戰,只許勝,不許敗。
為此,上美廠不惜動用了積攢半個世紀的關係網。
徐帆接到邀請,二話不說改籤飛美國的機票,片刻都不想耽誤。
剛剛遠嫁美國的寧靜,趕忙拋下處於蜜月期的老公,回到上海配音。
正在拍攝《鬼子來了》的姜文,撇下所有工作,馬不停蹄跑來幫忙。
還有春晚臺柱子陳佩斯,為了配音孫悟空,一字一句的推敲,比琢磨自己的小品還認真。
這些明星大佬,平時出場費少說幾十上百萬,但為了《寶蓮燈》。
他們分文不取。
唯一收錢的配音演員,是16歲的胡歌,憑藉沉香的一句「啊!」。
拿了50元片酬。
1999年,《寶蓮燈》上映後輿論分為兩面。
有人覺得它依然優秀,有人覺得它造型老土,失敗地照搬了好萊塢的模式。
但在我看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做出了妥協。
為了滿足觀眾的口味,他們摒棄了古典聲樂,而採用流行歌曲,作為主題曲和插曲。
還特地請來劉歡、李玟和張信哲這些當紅歌手演唱。
遺憾的是,被寄予厚望的《寶蓮燈》,未能拯救懸崖邊的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重金投資1200萬,全球攬獲票房2900萬,但依然虧損了900萬。
寶蓮燈上的燭光,閃耀的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最後的光華。
也是中國動畫最後的輓歌。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商業電影的失利,反而讓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在動畫連續劇上看到了希望。
《三毛流浪記》《黑貓警長》《葫蘆兄弟》《大耳朵圖圖》等經典動畫的成功,總算讓他們鬆了一口氣。
可公司多年經營不善,資金早已入不敷出。
葫蘆娃救得了爺爺,但救不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隨著日漫和美漫的的崛起,中國動畫江河日下。
從此,中國動畫一蹶不振,甚至成為難以啟齒的恥辱。
最後,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
中國動畫,真的完了嗎?
我想,最近五年的中國動畫,告訴了我們答案。
《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重現民族傳統故事。
《一人之下》《霧山五行》,點燃國漫全新熱潮。
你說,我為什麼相信中國動畫?
是因為我知道,中國動畫愛好者遍布華夏大地。
他們正舉著火炬,前赴後繼地湧向前方。
我們曾經輝煌過,也失去過。
但有一天,我們一定可以奪回本該屬於我們的榮耀。
正如《姜子牙》中所說:
你一直是我羨慕的那個英雄。
這一次,該輪到中國動畫了。
作者 張東煮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韋意《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衰落原因分析》
連藝文化《永遠的《大鬧天宮》和萬籟鳴老師》
B站@紫銀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之中國動畫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