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的成長記憶中總是伴隨著一部又一部經典的戰爭電影,特別是對於許多男性觀眾來說戰爭電影是他們兒時英雄主義情節的寄託,激勵著他們在日後成長的道路上披荊斬棘。
由於戰爭題材所具有的強烈衝突和火爆場面使得戰爭電影自然成為電影工業最為青睞的類型之一,作為世界電影工業霸主的好萊塢也為我們貢獻了無數經典的戰爭題材電影。好萊塢戰爭電影的巔峰時期出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作為二戰勝利者的美國人自然在電影銀幕上一遍又一遍地重現著自己的輝煌戰績,這一期間湧現出《虎虎虎》《中途島》和《最長的一日》等一系列經典影片。
然而隨著70年代末《星球大戰》等科幻電影的崛起,宣告著好萊塢黃金年代的落幕。同時經歷了韓戰和越戰的美國人不再像以前那麼崇拜軍人,一系列反戰題材的作品成為了80年代的戰爭電影的主旋律,威廉·達福在電影《野戰排》中所留下的這個經典畫面成為了80年代戰爭電影的象徵。
進入90年代,史匹柏的《辛德勒的名單》和《拯救大兵瑞恩》這兩部戰爭電影喚起了人們對於人性的思考,而不再只是對於英雄的讚頌和對暴行的譴責。
21世紀之初的兩場反恐戰爭徹底點燃了好萊塢的愛國熱情,從《珍珠港》和《黑鷹墜落》開始,一系列充滿著英雄主義的戰爭電影紛紛上映。這些在電腦特效強力包裝之下的電影讓人看了不禁熱血沸騰,但是難以掩飾這段時期戰爭電影的退步。
最近幾年諾蘭和薩姆·門德斯這兩位好萊塢頂級導演為我們帶來了《敦刻爾克》和《1917》這樣的重量級戰爭電影,然而讓人印象深刻的卻是兩位導演大師級的電影拍攝技巧。《敦刻爾克》中的多重敘事結構和《1917》中的一鏡到底,顯然這兩部過於深刻的電影並不是大眾廣為接受的戰爭電影。
2020年的新冠疫情改變了很多人對很多事情的看法,我們看到了一部風格完全不同於之前所有戰爭電影的《灰獵犬號》,讓人不禁發出疑問,也許戰爭電影就該是這個樣子。
1994年的《阿甘正傳》將湯姆·漢克斯憨厚的形象牢牢定格在全世界電影觀眾的心目之中,誰也不曾想到這位溫文爾雅的「阿甘」日後會成為一位真正的「美國隊長」。從2013年的《菲利普船長》開始,演技日臻完美的湯姆·漢克斯開始了他獨特的「Captain」系列電影,此後的《薩利機長》和《灰獵犬號》讓人看到一個讓人信服的硬漢形象。不同於以往戰爭電影中的那些高大帥氣的英雄形象,湯姆·漢克斯在電影中延續著他在《菲利普船長》和《薩利機長》中沉著冷靜的表演風格,讓觀眾更加真實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以及軍人在戰爭中所作出的犧牲。
這部時長僅為90分鐘的電影完全聚焦在二戰中那場著名的「大西洋之戰」,1939年至1945年期間德國納粹幾乎佔領了歐洲全境,只剩下日暮西山的大英帝國還在英倫三島苦苦支撐。然而英國人依靠著最後的大西洋補給線源源不斷地從美國獲得軍事援助,並且最終堅持到二戰勝利。正如電影《灰獵犬號》中所描述,沒有「大西洋之戰」就沒有日後的"諾曼第登陸"。
湯姆·漢克斯扮演的美國海軍驅逐艦艦長歐內斯特·克勞斯此前從未執行過橫跨大西洋的護航任務,與此同時他面對的是令盟軍膽寒的德國U型潛艇。電影並沒有浪費太多的時間用來煽情,只是在開頭和結尾短短幾分鐘時間來描寫男主角與愛人之間的生死離別,其他所有時間完全聚焦在緊張刺激的「獵殺潛航」之上。
電影《灰獵犬號》近乎教科書般地描寫了海軍不同於其他兵種的作戰特點,海軍的武器裝備決定了他們無法像陸軍和空軍那樣出現「孤膽英雄」,更多依靠的是團隊協作和服從命令。電影中重複最多的情節就是傳令兵隨時隨地的向艦長傳達著聲吶兵的監測報告,隨後艦長準確而又迅速地向各部門發布著自己的命令,最後成功地引導魚雷轟炸機擊沉了德國U型潛艇。這樣看似機械簡單的情節絲毫不會讓觀眾感到枯燥乏味,相反如此迅速推進的情節牢牢鎖定了觀眾的注意力。
整部電影採取了平鋪直敘的手法,絲毫沒有拖泥帶水的情節。所有的情節幾乎全部集中在海軍艦艇作戰程序之上,人物角色的設置也是眾星拱月一般突出湯姆·漢克斯所扮演的艦長形象,電影中甚至沒有出現德國潛艇士兵的畫面。戰鬥結束,疲憊的艦長步履闌珊地返回艙室休息,電影也隨之落幕。
《灰獵犬號》並不是一部想要面面俱到的戰爭電影,也難能可貴的沒有強加過多的意識形態,電影原汁原味地展現出海軍作戰的特點,即便不是軍迷的觀眾也照樣能夠看得酣暢淋漓。湯姆·漢克斯老辣的表演功力完全讓人忘記電影中其他角色的存在,再一次完美地塑造了一個「Captian」的形象。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