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 航 談 判 | 1986年5月17日至20日 | 1986年5月3日,臺灣中華航空公司一架貨機突然駛往廣州白雲機場,降落後機長王錫爵要求在中國大陸定居。事發當天,中國民航致電臺灣「華航」,請其盡迅派人到北京商談有關飛機、貨物和機組其他成員的處理問題。臺灣當局是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被拉上了談判桌。 | 1986年5月17日至20日,臺灣中華航空公司和中國航空公司各派出三名代表,在香港進行了為期四天的歷史性商談,就交接貨機、機組人員和貨物事宜達成協議,籤署了「兩航會談紀要」,為兩岸解決糾紛創造了一種「華航模式」。 | 此次商談是兩岸在隔絕37年後由官方在背後主導下的第一次公開接觸談判,它的成功舉行,打破了臺灣當局長期營造的「恐共」心理,使臺灣民眾認識到,共產黨並不像當局宣傳的那樣可怕,兩岸是可以通過談判解決問題的。 | ||
金 門 談 判 | 80年代後期,臺灣軍警對大陸私渡入臺人員採取強制「並船遣返」的做法,致使臺灣海峽連續發生數起大陸同胞在遣返過程中傷亡的事件。1990年8月,中國紅十字總會向臺灣紅十字組織建議,雙方籤定遣返作業協議。背受強大輿論壓力的臺灣當局,對此很快作出回應。 | 江澤民 | 雙方決定協商地點定在當時尚未解除「戒嚴」、仍是國民黨「戰地」的金門島。就兩岸紅十字組織參與見證主管部門執行海上遣返事宜進行了協商,就見證遣返的原則、對象和遣返程序等方面作了明確的規定,保證了兩岸遣返作業的順利進行和兩岸同胞的生命安全。 | 「金門協議」雖然是以兩岸紅十字組織的名義籤署的協議,但卻得到兩岸官方的認可和授權,為其後兩岸的授權民間機構的商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
第 一 次 汪 辜 會 談 | 1992年底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達成共識:「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為1993年的「汪辜會談」鋪平了道路。不過臺當局同意舉行汪辜會談的本意,是想以發展兩岸關係為籌碼,換取大陸承認臺灣為「對等政治實體」。 | 在兩天的會談中,雙方就兩會會務、兩岸經濟交流、科技文化交流等三項議題進行了廣泛討論。會談達成了四項協議,包括《汪辜會談共同協議》、《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和《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 | 這是海峽兩岸高層人士在長期隔絕之後的首度正式接觸,是兩岸走向和解的歷史性突破,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裡程碑」。汪辜的握手,確立了「一個中國」原則,展現了和平精神、包容精神、平等精神,為結束兩岸分裂狀態、走向最終統一鋪設了一條和平的道路。 | |||
第 二 次 汪 辜 會 談 | 1997年後,在「反分裂、反臺獨」鬥爭取得重大成果,香港順利回歸祖國,以及國際形勢、兩岸關係形勢出現新變化的情況下,中國大陸方面採取主動,繼續推動第二次汪辜會談。臺當局在島內民眾以及美國的促談壓力下,為了逃脫破壞兩岸關係發展的責任,最終同意辜振甫參訪大陸。 | 1998年10月15日,汪道涵與辜振甫會面,雙方在會談中達成了邀請汪道涵訪臺等四項共識,為今後兩岸兩會的進一步交流創造了積極的條件。但是,由於臺當局刻意迴避一個中國原則,不願意展開政治談判,使四項共識缺乏實質性的內容,雙方根本分歧如故。 | 辜振甫成為1949年後第一位踏足中國大陸的由臺灣當局正式授權的代表,中國大陸給予很高的禮遇,時任中共總書記江澤民會見辜先生一行,這也是當時海峽兩岸自1949年以來最高級別的公開接觸。 | |||
兩 會 復 談 | 馬英九5月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後,必須積極實現競選期間承諾的兩岸融冰,藉此恢復臺灣經濟競爭力的各項支票。在四川大地震後,兩岸同胞同心救災,加上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成功訪問大陸,大陸對臺思維獲得外界高度評價。 | 此次復談,兩岸不僅將籤署大陸客赴臺以及包機直航等協議,更重要的是它將成為兩岸關係改善的最佳機遇期,其成果與意義甚至比1992年兩會開始協商和1993年汪辜會談時更加值得期待。 | 民進黨當政期間,儘管兩岸關係緊張,但民間渠道以及國民黨和中共之間建立了非領導人授權、但聯繫密切的溝通管道。而馬英九實踐政見以及大陸一貫的促統政策,促成此次兩會復談。 | |||
陳 雲 林 赴 臺 | 在臺灣受到環球金融海嘯打擊的緊急關頭,陳雲林不畏民進黨的暴力威脅而成行,帶來了三通的大禮,進一步拆除兩岸隔閡的屏障。民進黨表面上阻礙了陳雲林的一些行動,或會自我陶醉於給了大陸官員面色看,實際上其阻截兩岸改善關係的企圖毫不得逞。 | 陳江就直航、包機、赴臺旅遊、通郵、食品安全等議題舉行會談,兩會領導人籤署合作協議,兩岸大三通正式實現。 | 陳雲林訪臺具有重大政治意義,他是1949年後最高層級的大陸官員訪問臺灣,也是兩岸首度在臺灣土地上舉辦這樣層級的會談,兩岸大三通正式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