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權書法中典型的「梯形」點,是怎樣寫出來的?

2020-12-22 晨之論史

柳公權是唐代著名書法家,在書法史上被劃入「楷書四大家」之列。柳公權的書法向來與顏真卿並稱,被人譽為「顏筋柳骨」,在唐代就備受時人推崇。在教皇帝書法時還留下了著名的典故——「心正則筆正」。

然而,書法史上有一種說法叫做「自古學柳無大家」,這大概是因為柳公權的書法並不好練。那,為什麼柳體不好練呢?

以書法中常見的「斜點」為例,柳公權所寫的點和其他楷書四大家就有很大的不同。柳公權書法中的斜點呈「梯形」狀,顯得較為複雜。相比較而言,顏體的斜點最為簡單。它像一個飽滿的「瓜子」,呈現半圓形,較為渾厚。這種寫法很顯然,是露鋒起筆,收筆處使用頓筆收圓尾所造成的。其難點在於頓筆較重,頓筆後要學會借力收筆。

趙體的斜點,寫法與顏體差不多。它也是順鋒而入,頓筆收圓尾的。但是趙體不刻意強求用筆圓潤,所以多帶有行書的筆意,芒角外露。再加上趙體學習二王用筆,運筆不純用中鋒,這造成趙體的斜點起收之處往往看著有些毛糙,不如其它幾家看著乾淨。

與前兩家相比,歐體的斜點是最為乾淨爽潔的,它不像顏體顯得肥厚,也沒有趙體的毛糙。在用筆上,歐體也顯得較為獨特,這主要體現為:歐體在行筆中間使用了「方筆」,這使得斜點的背部稜角分明,方圓結合,整個斜點像一個鈍角的梯形。這很顯然是露風起筆後,行筆中頂紙翻筆所造成的。其難點在於筆心換向時要有一個回頂的動作。

與這三家相比,柳體的斜點最為特殊,它像一個「梯形」。其他幾家的書法大體上都是先尖後圓,尖鋒入紙後右下行筆,再頓筆回收,筆觸較為簡單。但是,這個梯形式的斜點,柳公權是怎樣寫出來的呢?

其實我們只要看琢磨透了那個歐陽詢的筆法,柳體的寫法就可以玩味兒出來了。它實際上就是在歐陽詢筆法的基礎上多了一點變化。我們如果將運筆過程分解為起、行、收的話,柳體就是在起筆末尾,向行筆轉化的過程中用了方筆。與歐陽詢斜點的寫法相比,柳公權的用筆只不過是比歐陽詢多用了一處方筆罷了。

琢磨出這一點,我們把歐陽詢斜點中的一處方筆轉化為兩處方筆,其實柳體大體就可以寫出來了。正因為柳體的這個特點,所以前人說這個柳公權的字是將歐體與顏體糅合到一起所誕生的;又有人說把顏體扒掉了皮,所看到的就是柳體,這些說法都體現了柳體對於歐顏二公的繼承性。

柳體中這兩處方形的折筆,到底該怎麼書寫呢?很顯然,它們都與筆心換向前的動作有關,這要求在換鋒前要有一個「立鋒」的動作,這個立鋒翻筆的動作做的比較好,能夠流暢地借力反彈進行切換,那麼筆跡上的方峻頓挫之風就會顯得較為明顯。用筆熟練後這個動作很簡單,筆鋒下按回頂,順勢換鋒就可以了,不必太刻意,以免寫出來的點畫不乾淨。

康有為說「圓筆用絞,方筆用翻」,熟練的運用方筆和圓筆可以有效的幫助我們解決字形中的方圓問題,讓你更好地解決臨帖時的苦惱。它們有助於解決在學書法的過程中遇到的多種問題,故這兩種筆法不可不學。不過,用筆其實還是方圓結合較好,柳體中用方過多,不甚符合國人尚圓的審美傳統,這恐怕也是學柳所出大家較少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相關焦點

  • 中國書法大家柳公權:楷書集字練習,是學習柳體字不二之選
    柳公權,是唐末時期的著名書法家,對中國書法的發展和繼承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中國書法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受歷代書家的推崇,形成了自己的柳體字風格,與顏真卿齊名,有顏筋柳骨的美譽。
  • 第六屆《才子》杯全國文學作品大賽113號作品 散文​:柳公權,一代書法名家的睿智與堅韌 作者/寒巖
    柳公權之所以長期居官於皇室中央,全賴其看家本領:寫得一手好字。同其他書香子弟一樣,柳公權從小就喜好誦讀經書。十二歲時便通史明經,工於辭賦,深受父母褒揚。只是有個致命的短板,字寫得又慢又醜,沒少受呵斥責罰。為此他深下鑿壁刺骨之功,臨帖苦練,日積月累,喜見起色,以至於手持「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誇」的字幅,張揚於夥伴和村人。
  • 這位高官,書法融合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三家精髓,而自成一家
    處於唐楷頂峰的有三位大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成為後世學習楷書的楷模!寫楷書者,能達到顏、柳、歐、趙任何一家的水準,也就滿足了!而清代有一位大書法家,取顏、柳、歐三家精髓,可以說把楷書寫到極致,而自成一家!
  • 任政:所寫楷書既不像顏真卿,也不像柳公權,而是有自己的風格
    說到楷書,我們能想到顏真卿、柳公權這些楷書大家對於當代一些楷書大家很陌生,其實在當、近代有很多人把楷書寫出了境界,任政就是這麼一個人。任政一生最愛書法,60多年堅持不懈,尤其是在楷書上的造詣在當時無出其右者。
  • 他是法海和尚的父親,柳公權的哥們,筆下作品驚豔1000多年
    看過《白蛇傳》的朋友都知道,書中的法海和尚佛法無邊、神通廣大,卻偏偏要去拆散許仙與白娘子這對有緣人,這倒是讓不少人對他心生怨念。不過,很多人並不知道,法海和尚在歷史上是有原型的。此人便是大唐時期的佛門高僧法海禪師,俗名裴文德,而他的父親則是唐朝名相,大書法家裴休。
  • 柳公權楷書《玄秘塔碑》,六大獨體字結構規律,你知道嗎?
    那麼,對於眾多零基礎的書法愛好者來說,學習柳公權楷書《玄秘塔碑》有什麼竅門呢?我們將撰寫一系列文章進行技法講解。本期介紹「不得不掌握的六大獨體字結構規律」。一、主筆平正作為主筆在一字之中起到擔當大梁的作用,一定要平正。橫畫要平穩,不可過於上翹,更不可下斜,尤其是長橫要平。如「平、不」字中的橫。
  • 柳公權的「醜書」,緣何排名天下第六?
    《蒙詔帖》是柳公權寫的一通信札,信札的大意是說自己年老體衰,能力有限,雖然有個閒官職位,可也不能為別人辦什麼大事,請諒解自己的難處。▲唐 柳公權 蒙詔帖 紙本 行書 26.8x57.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蒙詔帖》又名《翰林帖》,大字行書,計7行,27字,書於長慶元年(公元821年),當時柳公權44歲,年富力強,正是他書法創作的顛峰期,所以字如驚鴻擊空,遊獨弋,後人曾疑其偽,但明詹景鳳《玄覽編》說:「柳誠懸墨跡帖一卷是真。
  • 怎樣寫好硬筆書法?
    《憫農》硬筆書法,可以說是一種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3000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們用刀子與錐子在龜殼和獸骨上書寫的文字就是硬筆書法,到了秦漢以後,毛筆作為主要的書寫工具,到了近現代,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後
  • 中國歷史上書法造詣最高的十大家,不可不知
    這幅作品開頭的三個字,寫得還比較規正,字與字之間不相連接。從第四字開始,便每行一筆到底,上下映帶,纏綿相連,越寫越快,越寫越狂,越寫越奇,意象迭出,顛味十足,將草書的情境表現發揮到了極致。可以看出,張旭這種縱橫豪放的情懷,張揚恣肆的渲洩,泰山壓頂的氣概,變幻莫測的態勢,在奮筆疾書的狂草中,橫空出世,讓觀者驚心動魄。
  • 一字百金:柳公權《玄秘塔》超清單字版第8輯
    柳公權二十九歲進士及第,早年曾任秘書省校書郎,併入李聽幕府。於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書,長在朝中。共歷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師,封河東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稱「柳少師」。鹹通六年(865年),柳公權去世,年八十八,追贈太子太師。
  • 黃簡講書法(筆勢篇)20——聯點2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中"雨"字,四點看起來好像是布棋。歐陽詢《虞恭公碑》的"祿"字。右面兩點也是布棋。但這兩個都是拓本,真跡怎樣寫未必和拓本相同。還有一個問題要注意。柳公權寫的菱米勢,四點都指向一個中心。而《陰符經》左右是平放的。我們稱《陰符經》這種寫法為隸意。就是有隸書的特徵。柳公權的結字法就是純真書化了。
  • 四川大學女學霸白潔,7幅書法作品欣賞,網友:字美人美書法更美
    也有專家點評說:「白潔的字體橫堅撇捺點鉤一個樣,章法布白單一,缺少變化,也就缺少靈動感!說白了只要掌握以上基本筆畫與這種拘謹的章法,寫出來東西基本很容易的。字不錯,但絕對不是書法。」對此小編認為,現在所謂的專家要求太高了,在它們給書法家的定義是:寫出自己的風格特點。最典型的如,宋徽宗,米芾,鄭板橋,毛主席,啟功先生,田老師。
  • 哪種毛筆更好用 顏真卿和柳公權的用筆之爭
    學書法的人都知道,顏真卿和柳公權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顏真卿擅長行書、楷書,其行書氣勢遒勁,楷書筋力豐厚。柳公權的書法以楷書著稱,以骨力勁健見長。他們二人的書法並稱「顏柳」,並有「顏筋柳骨」之譽。這是顏真卿為其侄顏季明所寫的祭文草稿。《祭侄文稿》打破了晉唐以來茂密瘦長、秀逸嫵媚的風格,形成了一種寬綽疏朗的體勢。筆法圓轉,筆鋒內含,線條遒勁而舒和;其墨法蒼潤自然,渴筆枯墨,燥而無潤。這篇作品多次出現渴筆、枯筆,在重頓收筆處多有破鋒開叉的現象。之所以這樣,一是當時顏真卿悲憤交加,情不自禁,故書寫不顧筆墨之工拙;二是與其所使用的短禿的硬毫筆有關係。
  • 井陘:一對老夫妻 兩個書法迷
    高小畢業後,他看到村裡有個青年生產突擊隊,隊旗上「突擊隊」三個繁體大字竟然是沒有上過學的李考生寫的,從中受到很大啟發。心想,一個文盲能寫出這麼好的字來,難道我這個喝過墨水的人就寫不好毛筆字?從此,他對書法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參加工作後,發現縣裡的書法名家給一個「黑白鐵加工店」寫的牌子字體剛勁有力,很有特色,就認真模仿著學練。之後,又購買了王羲之字貼,進行鑽研,練習。
  • 哭笑不得,這些書法「錯別字」,今天如何向古人學習寫字
    比如「德」字的幾種寫法,現在的字典中的寫法是一種標準宋體,「心」字上面有一橫,但是看過去的魏碑和行書,從魏以下,好多「德」字中間沒有這一橫,合篆字源頭,柳公權《玄秘塔》中的「德」字就沒有這一橫。 第三種寫法,是左邊為單立人旁,這是《爨寶子》碑中的寫法。
  • 孫曉雲:我的書法是怎樣煉成的?
    「那時候看大人們下棋,我在旁邊臨寫棋子上的字,沒有誰來要求我寫,我就自己開始天天寫了。也許是我的血液裡有這個遺傳,對寫字畫畫天性喜歡,也特別敏感,很快就能入行,找到感覺。母親是最早向孫曉雲傳授書法技能的人。剛開始寫字,有很多字不認得,孫曉雲就只是照著樣子臨寫。
  • 柳公權唯一存世墨跡,如何理解?
    王獻之雖然飽受批評,但書法之好沒人能否認;他的《送梨帖》即是名帖。
  • 楷體書法的筆畫細節和所表達的情感,你認為兩者誰更重要?
    我個人認為就楷體書法而言,應該注重細節,因為書法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欣賞的文化,既然如此,他的第一個著眼點就是他的技法,而真情是需要用心去領悟的,沒有一定的學識修養是領悟不到的,而楷書的技法恰恰又是最豐富完備的,特別注重細節的,就具體技法而言,楷書的細節體現在筆法和結構之中。楷書是要注重細節的,那麼細節體現在哪裡呢?怎樣體現的呢?
  • 書法的高級段位——榜書,不了解就別說自己懂書法,我們經常見到
    漢末,從秦朝書法家程邈創立的隸書中,逐漸演變出來一種新的字體。它更趨簡化,橫平豎直,「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宮殿匾額上面的字體宜端莊醒目,於是楷體及隸書往往成為「榜書」的常用字體。根據歷代書法家的經驗,應先練寫「大楷」,作為基本練習。掌握了「大楷」的點畫準確精到、結構疏密得當之後,再寫「小楷」才能達到結體寬綽開張、點畫規矩清楚。進而,練寫「榜書」,才能達到結密無間而氣魄宏闊,不致渙散無神。可見,「榜書」是楷書中的最高段位。
  • ...上班、績效翻倍……你看過王羲之等書法大家「親筆寫」的表情包...
    王羲之親筆寫的「不想上班」,是真的嗎?的確是真的,只不過這四個字來自四部王羲之的碑帖。不:《霜寒帖》想:《平安帖》上:《樂毅論》班:《興福寺半截碑》王羲之《霜寒帖》最近在微博上,書法表情包一下子火了起來,除了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蘇軾、趙孟、米芾這些書法大家的字都成了「集字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