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天氣的關注和預測,一直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非常關注的一件事情。在很多農村,農民根據云的走向和天氣的陰晴變化,便能順利的推測出今後一段時間的天氣,為此還形成了不少至今仍然受用的農諺農語,比如說「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等等。農村人的天氣哲學,既有其神秘之處,也有一定的道理。
雖然說現在從事傳統農業的人越來越少,然而隨著新型農業的興起和規模的擴張,對於天氣的變化後知後覺的話,恐怕要吃大虧,農作物播種時間把握的是否合適,倒春寒的可能性預測等等,都將和今年的收成有著莫大的關聯,這便是很多農民對天氣非常敏感的原因。
在老家的農村,有這樣兩句俗語,通過冬季的天氣來預測明年的雨水情況。
「乾淨冬、必髒年」
這句話想必不少人都聽說過,然而如果沒有人解釋的話,恐怕很難讀懂這句話的意思。所謂的「乾淨冬」,即一年的冬天如果幹乾淨淨,沒有雨雪天氣,那麼來年的年份就不要期待值過高,很可能是收成不好的一個年份。古人常講「瑞雪兆豐年」,對於廣袤的北方地區,大雪紛飛的天氣,一來可以增加空氣溼度,溼潤土壤,為來年農作物收成打下堅實的基礎。二來,極寒天氣也容易凍壞一些藏在土裡的蟲卵,這樣就避免了來年病蟲災害的發生。
而且對於農民來說,冬季容易發生流感和感冒等症狀,經常性的雨雪天氣,對於預防流感等發生也有一定的作用。
「晴冬至,爛大年」
在農民眼裡,冬至這一天非常重要,古人常講「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除了這個說法之外,還有「晴冬至、爛大年」的說法。
為什麼這麼說呢?冬至這一天如果天氣晴朗、豔陽高照的話,那麼很有可能來年的天氣雨水比較多,這樣自然會對農民的出行和農作物的生長造成影響。古時候農村道路多以泥土路為主,因此一下雨,淅淅瀝瀝、泥濘不堪,因此農民管這種情況叫做「爛大年」。
適量的雨水對農作物生長是十分有利的,但雨水過多,也容易造成農作物光合作用不足,自然掛果抽穗等就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