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把三集記錄片《我不是笨小孩》刷了一遍。
紀錄片《我不是笨小孩》是一部長時間觀察閱讀障礙兒童成長的紀錄片。通過對三個閱讀障礙兒童家庭長達三年的系統追蹤跟拍,真實而深入地反映了他們的生存困境和成長變化,以及家長、教師和孩子們的不懈努力。《我不是笨小孩》在講述主人公生命故事的同時,也為公眾普及了相關科學知識。本片獲得了長期研究閱讀障礙問題的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舒華教授、李虹教授團隊的學術支持,權威專家訪談和幹預活動記錄,為家長和教師更好地理解、幫助這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提供一份生動鮮活的影像參照。
「閱讀障礙」對於大部分人而言是一個陌生的名詞,我作為一名研究教育的學生,在看這部紀錄片之前我都沒有聽說過「閱讀障礙」是什麼,甚至許多在一線執教的教師也不知道學生可能會患有「閱讀障礙症」,更不用說普羅大眾了。也正是因為不了解,紀錄片主人公之一的「若汐」在一年級時因為成績一直無法進步,老師當眾對若汐說出「開除」,在她心裡留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
閱讀障礙是指智力正常,本應具備正確和流利閱讀能力的人卻出現非預期的閱讀困難。閱讀障礙是最常見的一種學習障礙,大約佔到學習障礙兒童的80%。大部分閱讀障礙的兒童和成人表現為朗讀時解碼和識別單詞費力,特徵表現是閱讀暫停、發音錯誤和生詞複述。閱讀障礙患者常常具備正常的詞彙、語法和較高水平的理解能力,這與他們所表現的解碼單詞的能力困難往往相反。閱讀障礙兒童的困難不是來源於聽覺或視覺等感覺缺陷,不是智力發展遲緩的結果,也不是由於學習動機或教育機會的缺乏,而是與認知能力的異常有關。大約有7%的兒童在語言發展上落後於同齡人,大概有5%~10%的孩子在上學後不能順利地學習閱讀。
閱讀障礙者在智力和行為方面與正常學生沒有差異,但是在閱讀方面存在著很大的障礙。他們花了一晚上的時間記憶中文字詞或者英文單詞,短時間內能夠聽寫下來,但是第二天早上再聽寫這些單詞的時候,卻無法正確寫出來。他們大腦神經存在問題,導致他們在記憶單詞的時候無法整合出正確的字。我們在記憶字的時候會將其分解成結構,比如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再將其整合起來。但是在整合的過程中,他們由於解碼混亂,而無法正確地復現字詞。
聽寫「底」和「奔」閱讀障礙症的兒童在閱讀句子的時候通常會跳字或者自行增減字,比如「湯姆森叔叔提著雞蛋去看望住在山頂的外祖母」就會被讀成「湯森姆叔叔提著鴨蛋去看住在山上的祖母」,「母親和我說不出話來了」讀成「母親和我說不出來話了」等等。閱讀障礙症還表現在無法準確地回答三個拼音去掉中間一個,還剩下哪兩個拼音。比如紀錄片主人公之一的校校,在被提問niu se nong去掉se後還剩下什麼時,認為還剩下niu se 或者se nong。但是在不斷試錯和思考後,最終還是能正確回答出剩下niu nong。這反應了閱讀障礙症不是絕症,是可以治療的。
校校在回答問題我國也有學者對閱讀障礙症進行研究,其中以北京師範大學的舒華教授、李虹教授團隊為代表。舒華教授是我國研究閱讀障礙的「先驅者」,李虹教授在2003-2006年師從舒華教授。
舒華,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心理學報》副主編、「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Journal of Cognitive Science」編委等。主要方向包括語言加工、以及兒童語言閱讀發展和閱讀障礙的認知神經機制。綜合橫斷和追蹤研究途徑、運用行為、腦電、腦成像、基因技術,探討言語知覺加工的腦機制、兒童語言和閱讀發展軌跡及遺傳和環境的影響、以及閱讀障礙的認知神經機制和早期預測指標。李虹,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博士師導師。2003年-2006年師從舒華教授獲得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漢語兒童閱讀能力的發展與促進、閱讀障礙兒童的鑑別與矯治等。
紀錄片中的三位小主人公的父母都在醫生的推薦下,向舒華教授、李虹教授團隊尋求幫助。他們以志願者的身份作為團隊的研究對象,定期與團隊進行交流、分享。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校校的母親對李虹教授說「我和您聊天就特別開心,和其他人聊天他們都不能夠理解」;在團隊研討會上若汐的目前分享若汐在校園裡的經歷時,在場的老師學生也為之動容;通過團隊的介紹,若汐和校校的父母結識,兩家有相同經歷的人可以坐在一起彼此安慰。
為了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三位小主人公的父母做出了許多的努力。校校的父母知道校校在學校因為閱讀障礙成績不好受到一些同學的嘲笑,常常會叫上其他家長組織外出活動或者節日聚會,讓孩子們有更多的集會聚在一起了解彼此,讓孩子的父母知道校校的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幫助校校能夠更好地融入集體;群曉因為在原來的學校學業壓力大、受到同學們的排擠,他的父母調研了許多學校後,將他從北京轉去山西的一所個性化培養的學校就讀,也幫群曉改了名字讓他重新開始。他的母親為了他放棄了原本的職業規劃在山西陪讀,為了孩子入職他所在的學校。若汐的父母為了幫助若汐走出老師不理解閱讀障礙而帶來的陰影,將若汐轉去一所離家更遠的學校就讀,在此期間母親患上皮肌炎不得不住院治療時,父親擔任若汐的全職司機和作業輔導員,每晚陪伴若汐寫作業。
群曉和媽媽奔波於往返北京-山西的高鐵上校校仍然是上課無法專注,沉浸在自己世界的小朋友,他也常常用自己的方式向作業、寫字桌反抗,向「控制欲、暴力欲很強」的老媽反抗。但也誠如他母親所言,這種反抗精神在他長大以後會讓他活成自己,而不是生活的奴隸。群曉就讀的山西學校因為投資方的撤資不得不解散,群曉面臨失學,媽媽面臨失業。但生活就是這樣,總會讓你猝不及防。媽媽重新回到北京求職,群曉一個人跟隨著班主任到河南開封求學,他的閱讀能力也進步了不少,和同齡人沒有太大的差異。若汐的母親病癒歸來,若汐也迎來了她的期末考。剛開學時她的語文只有38分,期中46分,但是在家人的支持和陪伴下,她在期末獲得了語文78.5,數學87,英語80的成績,取得了顯著的進步。若汐從小因為閱讀障礙症沒有獲得過獎狀,但是這一次,媽媽特地在家裡給他頒發獎狀,鼓勵她的進步。領獎時她如沐春風的微笑,甜進了父母心裡,也甜進了作為觀眾的我的心中。
若汐獲得的獎狀我們不知道這三位小孩未來會變成什麼樣,我們更無法知道這個世界上、甚至我們身邊有多少和他們一樣患有閱讀障礙症的孩子。他們並不是笨小孩,只是他們患有閱讀障礙症而在付出與同齡人相同努力時無法取得相同的結果,他們需要花費比普通兒童更多倍的努力去記憶字詞。正如歐洲15國提出的「早期幫助,更好的未來(Early help — Better future)」的口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了解閱讀障礙症,尤其是一線執教的教師,這樣才能讓這些有特殊需求的兒童被儘早發現,提供給他們適合的教育方法,幫助他們茁壯成長。
希望,每一位兒童都能擁有健康快樂的童年。
參考文獻:
愛和接納是緩解教育焦慮最好的解藥 ——三集紀錄片《我不是笨小孩》即將播出
Morag A, Ogra PL .Polioviruses. In:Behrman RE, Kliegman RM,Jenson HB.(eds):尼爾遜兒科學(英文影印版).第16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946~951
北師大舒華教授:我與兒童語言閱讀研究_發展
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虹-專任教師-首頁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
李虹-專任教師-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