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睿捷,通訊員:王敏、鞏瑜)2月18日,是武漢市肺科醫院放射科主任秦立新與他的17位同事奮戰抗疫一線的第47天。他們藏身鉛門之後,全天24小時在崗,每人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默默為新冠肺炎患者拍CT片、進行影像學診斷。
放射科影像技師一天要為100多名患者拍攝CT,冒著大劑量射線輻射風險為至少6名危重症患者拍攝床邊片。醫生一天至少要診斷50名患者,查看100張片子,20000多個鏡頭,長期用眼過度,他們不得不用上放大鏡。
影像學診斷,是篩查新冠肺炎的重要環節,為及時診斷確診和疑似患者提供重要診斷依據。秦立新說,放射科是診斷患者的第一道關卡,是臨床醫生的「一隻眼睛」,是抗疫一線的「偵察兵」,不能有一點疏忽、一點差錯,要給醫生信得過的診斷報告。「一定要認真再認真。」
80多個小時未合眼奮戰火神山
我想不到自己有這麼大的能量
50歲的秦立新是醫院放射科主任。1月3日,醫院成為定點醫院後,他就投入到抗疫一線,作為專家組成員,除了日常的閱片工作,他還要參與商討制定診療方案,常常忙碌到深夜。
1月23日下午2點,下了夜班的秦立新回到家,煮了一碗豆絲當午飯。突然電話響起,醫院通知他要到火神山醫院籌備放射科建設工作,沒有絲毫猶豫,他囫圇吞下豆絲便趕往籌備組。
1月28日開始,火神山醫院放射科建設進入了攻堅階段,吊裝機器、安裝調試、聯網……從28日早6點,一直到31日晚12點,80多個小時,秦立新沒有合過眼。
「安裝環境太困難了,從沒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秦立新說,平日工作也很忙,但這麼多年來,他從沒想過自己能撐這麼久,這件事,他可以跟別人講一輩子。「工人們給了我很大的鼓舞,一起奮戰的工人幹的是體力活,做技術活沒理由撐不過別人,況且,我知道外面有那麼多患者在等著。」
秦立新的左膝有積液,不能多走路,平時上班最多走五六千步,奮戰三天,每天步數都兩三萬。由於工地陰冷,他的膝蓋腫脹嚴重,無法彎曲,施工現場距離廁所較遠,他水都不敢多喝一口。
31日晚,建設進入收尾階段,他終於鬆了一口氣,找了一張椅子,坐下那一瞬間就睡著了。1日凌晨2點,放射科建成,他和組員們回到賓館,8個人擠在3張床上,踏踏實實睡了一個整覺。
2月18日,在武漢市肺科醫院放射科,記者遇到了完成火山神放射科建設任務後立即回院投入抗疫工作的秦立新,他的膝蓋還沒好,走路有點跛。「期待疫情早點結束,從2003年至今,我還沒休過假,今年想跟妻子休個假,帶父母去一趟三峽大壩,他們想了好多年了。」
靠「抗擊非典先進個人」證書逆行回漢
63歲放射科專家一路快跑回醫院
63歲的餘輝山原是醫院放射科主任,2017年退休後接受醫院返聘,負責疑難影像診斷工作。春節前,出於對老專家的關懷,醫院特批餘輝山回揚州過年。除夕下午四點半,餘輝山接到院長電話,放射科主任秦立新支援火神山建設,希望他回院主持放射科工作。
餘輝山毫不猶豫應下。回到揚州後,他一直牽掛醫院的工作,確定返程,他心裡的石頭落了地。
17年前,他前往抗擊非典一線時,老伴一直哭。這一次,老伴雙眼含淚,默默為他準備好手機充電器和1000元現金。
餘輝山走出家門,街上沒有任何車輛,步行需半小時的距離,他一路快跑15分鐘趕至揚州火車站。因武漢封城,不再發售到漢車票。他將手機裡的「抗擊非典先進個人」證書照片給值班站長看。
抗擊非典時,餘輝山因工作突出,曾獲得「全國衛生系統抗擊非典先進個人」等榮譽。這些證書的照片,他一直存在手機裡,看作是他辛苦工作大半輩子的最大肯定。
值班站長命人通過網絡核實餘輝山的身份信息後,立即向上級匯報,有一位老專家要回漢支援,半小時後,審核通過。
當晚6時,餘輝山登上了開往漢口的D3156次列車,購票信息單上寫著的終點站則是「麻城北站」。4小時後,他抵達漢口站,等不及執勤武警為他聯繫車輛,又一路快跑回醫院。
夜裡11點,他快步走進辦公室,打開電腦開始研究患者的片子,寫出兩份診斷報告後已是凌晨,他把4張板凳拼在一起,和衣而臥。
接下來的日子裡,餘輝山住在了科室的值班室,再沒有離開醫院。關於疫情,餘輝山表示,他很樂觀,但戰「疫」的過程肯定是艱苦的,他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
夫妻倆共同奮戰一線
父母被感染卻只能遠程指導治療
39歲的沙晉璐已經參加工作18年,是放射科資深技師,他的妻子是醫院檢驗科醫生,夫妻倆共同奮戰在抗疫一線。
沙晉璐是家中獨子,因擔心家人安全,他和妻子一直沒有回家,他66歲的父親和母親獨自在家。1月22日晚上,他接到母親電話,母親稱自己一周前就已經咳嗽了,吃了兩天藥好轉,現在又突然加重。
沙晉璐每天都會給家裡打電話,父母卻怕影響他的工作,一直沒有告訴他。他趕緊讓母親到醫院檢查。母親做了CT後,他察看CT片發現,母親的肺部症狀明顯,符合新冠肺炎特徵。
提及此事,沙晉璐幾度哽咽。母親的症狀從臨床和影像學屬於輕中症,核酸檢測呈陰性。醫院床位緊張,即使他和妻子都是醫院職工,也無法讓母親住院,只能讓母親回家隔離治療。
沙晉璐沒想到的是,一周後,在家照顧母親的父親也被感染了。按相關規定,沙晉璐和妻子都是一線醫務人員,不能在外跟患者接觸,感染的二老只能相互照料。
沙晉璐請醫院的一位醫生,每天通過微信電話,指導父母進行居家治療,他則每天為父母進行心理疏導。好消息是,前些天,二老複查時症狀明顯好轉,他和妻子懸著的心才慢慢放下來。
現在,沙晉璐每天值班,要做100多個CT,為至少6個個危重患者拍攝床邊片。拍攝床邊片要近距離接觸病人、託抱病人、必須穿防護服,就無法穿防輻射鉛衣,只能直接面對輻射。
冒著雙重的風險工作,沙晉璐坦言,他也擔心,也害怕,但作為醫護人員,他不能退縮。只能儘量做好防護,認真工作,把患者影像拍的更清楚、更準確,給臨床醫生提供更好的支持。
遼寧小夥臨行前退掉機票
我還年輕該多擔當些
26歲的杜佳偉是遼寧盤錦人,入職還不滿兩年,是科室最年輕的技師。春節前,放射科考慮到他離家遠,每年只有春節能回家,便特批他休假。
「臨出發前,我退了機票。」杜佳偉早就購買了1月22日下午5點飛瀋陽的機票,當天中午12時,他下班後回家收拾衣物,看到科室工作群內在重新排班,心中五味雜陳。「大家的工作已經很辛苦了,還要分擔我的任務,我不能走。」
下定決心不走,杜佳偉心中輕鬆了許多,他退掉機票,給在老家等他的媽媽打了一個電話。媽媽說,「現在這種情況就別回來了,你還年輕,要多擔當些。」他很認可媽媽的話。
這是杜佳偉第一次在外過春節,因為工作忙,他沒有儲備什麼物資。除夕夜,他本想按著北方的傳統,吃一頓餃子。但想到自己是一線醫務人員,往外跑不合適,他放棄了這個念頭,只煮了一份方便麵。
杜佳偉直言,剛開始接觸新冠肺炎患者的時候,他很緊張。尤其是每天要為機器擦拭消毒、拍攝床邊片,都是零距離接觸患者,他有點疑神疑鬼,給自己做了幾次CT診斷。但經過這段時間的戰鬥,他越來越自信了。「老主任、老同事們都沒有退縮,我是科裡最年輕的,理應做得更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