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人物素描:臨床醫生的「眼睛」藏身鉛門後的「影像英雄」

2021-01-17 武漢交通廣播

(記者:徐睿捷,通訊員:王敏、鞏瑜)2月18日,是武漢市肺科醫院放射科主任秦立新與他的17位同事奮戰抗疫一線的第47天。他們藏身鉛門之後,全天24小時在崗,每人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默默為新冠肺炎患者拍CT片、進行影像學診斷。

放射科影像技師一天要為100多名患者拍攝CT,冒著大劑量射線輻射風險為至少6名危重症患者拍攝床邊片。醫生一天至少要診斷50名患者,查看100張片子,20000多個鏡頭,長期用眼過度,他們不得不用上放大鏡。

影像學診斷,是篩查新冠肺炎的重要環節,為及時診斷確診和疑似患者提供重要診斷依據。秦立新說,放射科是診斷患者的第一道關卡,是臨床醫生的「一隻眼睛」,是抗疫一線的「偵察兵」,不能有一點疏忽、一點差錯,要給醫生信得過的診斷報告。「一定要認真再認真。」

80多個小時未合眼奮戰火神山

我想不到自己有這麼大的能量

50歲的秦立新是醫院放射科主任。1月3日,醫院成為定點醫院後,他就投入到抗疫一線,作為專家組成員,除了日常的閱片工作,他還要參與商討制定診療方案,常常忙碌到深夜。

1月23日下午2點,下了夜班的秦立新回到家,煮了一碗豆絲當午飯。突然電話響起,醫院通知他要到火神山醫院籌備放射科建設工作,沒有絲毫猶豫,他囫圇吞下豆絲便趕往籌備組。

1月28日開始,火神山醫院放射科建設進入了攻堅階段,吊裝機器、安裝調試、聯網……從28日早6點,一直到31日晚12點,80多個小時,秦立新沒有合過眼。

「安裝環境太困難了,從沒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秦立新說,平日工作也很忙,但這麼多年來,他從沒想過自己能撐這麼久,這件事,他可以跟別人講一輩子。「工人們給了我很大的鼓舞,一起奮戰的工人幹的是體力活,做技術活沒理由撐不過別人,況且,我知道外面有那麼多患者在等著。」

秦立新的左膝有積液,不能多走路,平時上班最多走五六千步,奮戰三天,每天步數都兩三萬。由於工地陰冷,他的膝蓋腫脹嚴重,無法彎曲,施工現場距離廁所較遠,他水都不敢多喝一口。

31日晚,建設進入收尾階段,他終於鬆了一口氣,找了一張椅子,坐下那一瞬間就睡著了。1日凌晨2點,放射科建成,他和組員們回到賓館,8個人擠在3張床上,踏踏實實睡了一個整覺。

2月18日,在武漢市肺科醫院放射科,記者遇到了完成火山神放射科建設任務後立即回院投入抗疫工作的秦立新,他的膝蓋還沒好,走路有點跛。「期待疫情早點結束,從2003年至今,我還沒休過假,今年想跟妻子休個假,帶父母去一趟三峽大壩,他們想了好多年了。」

靠「抗擊非典先進個人」證書逆行回漢

63歲放射科專家一路快跑回醫院

63歲的餘輝山原是醫院放射科主任,2017年退休後接受醫院返聘,負責疑難影像診斷工作。春節前,出於對老專家的關懷,醫院特批餘輝山回揚州過年。除夕下午四點半,餘輝山接到院長電話,放射科主任秦立新支援火神山建設,希望他回院主持放射科工作。

餘輝山毫不猶豫應下。回到揚州後,他一直牽掛醫院的工作,確定返程,他心裡的石頭落了地。

17年前,他前往抗擊非典一線時,老伴一直哭。這一次,老伴雙眼含淚,默默為他準備好手機充電器和1000元現金。

餘輝山走出家門,街上沒有任何車輛,步行需半小時的距離,他一路快跑15分鐘趕至揚州火車站。因武漢封城,不再發售到漢車票。他將手機裡的「抗擊非典先進個人」證書照片給值班站長看。

抗擊非典時,餘輝山因工作突出,曾獲得「全國衛生系統抗擊非典先進個人」等榮譽。這些證書的照片,他一直存在手機裡,看作是他辛苦工作大半輩子的最大肯定。

值班站長命人通過網絡核實餘輝山的身份信息後,立即向上級匯報,有一位老專家要回漢支援,半小時後,審核通過。

當晚6時,餘輝山登上了開往漢口的D3156次列車,購票信息單上寫著的終點站則是「麻城北站」。4小時後,他抵達漢口站,等不及執勤武警為他聯繫車輛,又一路快跑回醫院。

夜裡11點,他快步走進辦公室,打開電腦開始研究患者的片子,寫出兩份診斷報告後已是凌晨,他把4張板凳拼在一起,和衣而臥。

接下來的日子裡,餘輝山住在了科室的值班室,再沒有離開醫院。關於疫情,餘輝山表示,他很樂觀,但戰「疫」的過程肯定是艱苦的,他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

夫妻倆共同奮戰一線

父母被感染卻只能遠程指導治療

39歲的沙晉璐已經參加工作18年,是放射科資深技師,他的妻子是醫院檢驗科醫生,夫妻倆共同奮戰在抗疫一線。

沙晉璐是家中獨子,因擔心家人安全,他和妻子一直沒有回家,他66歲的父親和母親獨自在家。1月22日晚上,他接到母親電話,母親稱自己一周前就已經咳嗽了,吃了兩天藥好轉,現在又突然加重。

沙晉璐每天都會給家裡打電話,父母卻怕影響他的工作,一直沒有告訴他。他趕緊讓母親到醫院檢查。母親做了CT後,他察看CT片發現,母親的肺部症狀明顯,符合新冠肺炎特徵。

提及此事,沙晉璐幾度哽咽。母親的症狀從臨床和影像學屬於輕中症,核酸檢測呈陰性。醫院床位緊張,即使他和妻子都是醫院職工,也無法讓母親住院,只能讓母親回家隔離治療。

沙晉璐沒想到的是,一周後,在家照顧母親的父親也被感染了。按相關規定,沙晉璐和妻子都是一線醫務人員,不能在外跟患者接觸,感染的二老只能相互照料。

沙晉璐請醫院的一位醫生,每天通過微信電話,指導父母進行居家治療,他則每天為父母進行心理疏導。好消息是,前些天,二老複查時症狀明顯好轉,他和妻子懸著的心才慢慢放下來。

現在,沙晉璐每天值班,要做100多個CT,為至少6個個危重患者拍攝床邊片。拍攝床邊片要近距離接觸病人、託抱病人、必須穿防護服,就無法穿防輻射鉛衣,只能直接面對輻射。

冒著雙重的風險工作,沙晉璐坦言,他也擔心,也害怕,但作為醫護人員,他不能退縮。只能儘量做好防護,認真工作,把患者影像拍的更清楚、更準確,給臨床醫生提供更好的支持。

遼寧小夥臨行前退掉機票

我還年輕該多擔當些

26歲的杜佳偉是遼寧盤錦人,入職還不滿兩年,是科室最年輕的技師。春節前,放射科考慮到他離家遠,每年只有春節能回家,便特批他休假。

「臨出發前,我退了機票。」杜佳偉早就購買了1月22日下午5點飛瀋陽的機票,當天中午12時,他下班後回家收拾衣物,看到科室工作群內在重新排班,心中五味雜陳。「大家的工作已經很辛苦了,還要分擔我的任務,我不能走。」

下定決心不走,杜佳偉心中輕鬆了許多,他退掉機票,給在老家等他的媽媽打了一個電話。媽媽說,「現在這種情況就別回來了,你還年輕,要多擔當些。」他很認可媽媽的話。

這是杜佳偉第一次在外過春節,因為工作忙,他沒有儲備什麼物資。除夕夜,他本想按著北方的傳統,吃一頓餃子。但想到自己是一線醫務人員,往外跑不合適,他放棄了這個念頭,只煮了一份方便麵。

杜佳偉直言,剛開始接觸新冠肺炎患者的時候,他很緊張。尤其是每天要為機器擦拭消毒、拍攝床邊片,都是零距離接觸患者,他有點疑神疑鬼,給自己做了幾次CT診斷。但經過這段時間的戰鬥,他越來越自信了。「老主任、老同事們都沒有退縮,我是科裡最年輕的,理應做得更多更好。」

相關焦點

  • 後疫情時代,放射科檢查這樣做
    這樣,發熱患者就無需移動到放射科,直接在診室裡就能獲得床旁胸片檢查,減少了人員流動可能帶來的交叉感染風險。 尖端設備 助力於臨床服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和睦家放射科擁有國際水平的先進影像設備。
  • 安醫大一附院放射科:擦亮「眼睛」,當好疫情診斷的偵察兵
    可有這樣一群人卻鮮為人知,他們堅守在厚重的防輻射門內,默默無聞;他們素來被稱為醫生的「眼睛」,臨床的「路標」,他們是放射科團隊。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肺部影像改變是重要診斷標準之一。面對疫情,安醫大一附院放射科全體醫務人員和黨員幹部職工,積極請戰,奮鬥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 【科主任說】放射科:醫療戰線上的「偵察兵」
    「目前,我院放射科擁有的各類影像設備齊全,包括磁共振(MR)掃描儀、CT、數位化X線攝片機(DR)、數位化乳腺X線機、移動DR 、數字胃腸機以及影像存儲及傳輸系統(PACS)等先進影像設備。」接診醫生詢問病史後初步診斷為左側橈骨遠端骨折,包阿婆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受了X線攝片檢查。我院放射科、骨科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立刻啟動聯動機制,由社區醫生將包阿婆的X線圖像上傳至區醫學影像中心,我院放射科醫生接收到信息後及時作出診斷並出具報告單。通過遠程會診,指導社區醫生診斷及治療。包阿婆也因此不用拖著行動不便的身子往返於金澤鎮與青浦城區,包括後續的複查也只需在社區完成,極大地方便了病人。
  •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子平教授:醫學影像是臨床診斷最可靠的結果
    據李子平教授介紹: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放射診斷科的教學採用「三結合」的教學方法,即結合臨床、病理、影像;臨床方面也是全國比較早在放射科分亞專業的,比如消化專業、骨關節專業、呼吸專業、心臟專業等,系統專業化的好處就是使放射診斷醫師的臨床工作更有針對性,對科研來說會更深入;另外,在科研方面採用醫技結合,做好傳幫帶的作用。
  • 放射科兵器譜之 碧血劍
    本文來源於北京廣安門醫院放射科楊學東的今日頭條號:放射科楊大夫,已徵得其本人授權轉發 張三丰說,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棍法獨步天下!
  • ...一顆仁心濟蒼生——記我國著名影像醫學專家李鼎寰教授
    上遊新聞開設《聚焦·百年寬仁》專欄,與大家一起追憶醫學傳奇人物,追尋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百年寬仁」的歷史足跡,傳承弘揚「西遷精神」。他一生都在黑白世界裡探索,尋找哪怕一點點蛛絲馬跡,只為了能更精準的把握每一個疾病的診斷。他一生都在當「幕後英雄」,雖不直面生死,但他精確的診斷分析為臨床救治奠定了堅實基礎。
  • 不為技術而技術,創新而創新|瑞金醫院放射科的信息化實踐
    數據收集、分析進行這樣一個建設項目前,需要先回溯整個放射科的檢查流程。放射科檢查是個閉環:包括開單、收費、預約、到診檢查、上機出具報告、報告審核。將閉環分為三段,分別是「檢查前」「檢查中」「報告審核」。「檢查前」指病人預約等待的時間,「檢查中」是指病人前往醫院做檢查的階段,「報告審核」指病人離開醫院後,工作人員從報告中尋取一些關鍵指標做分析的階段。
  • 教學臨床科研強強聯手 打造流影像醫學技術人才培養平臺
    12月20日上午,西南科技大學影像技術專業教學研討會在市中心醫院第三學術報告廳舉行,會議就醫療、教育、科研單位聯合人才培訓機制,醫學影像技術高級人才培訓等內容進行探討。
  • .| 北京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 陳敏:影像醫師的使命不止...
    「醫院一直以臨床科室為重心,作為輔助科室的影像科,往往不被重視, 常常被認為是『拍片子』的。」談及影像科歷史時,北京醫院放射科主任兼醫學影像中心主任陳敏感嘆道。醫學影像是以非侵入方式取得人體內部組織影像的技術與處理過程。放射科承擔著繁複的「閱片」工作,為臨床醫學提供了包括解剖,結構,功能在內的多種信息。
  • 全景醫學影像:為臨床提供優質的影像診斷,將打造全國影像診斷網絡
    影像科醫生一直以來都非常稀缺,在全景醫學影像成立之初,其就將人才作為非常重要的部分。居培明介紹,全景醫學影像不僅擁有一支由影像醫學大咖周康榮、知名專家楊春山、周智洋、陳萍、何之彥等組成的醫療團隊。在人才內部培養方面,全景推行學科帶頭人計劃,搭建分級合理的人才梯隊,充分發揮專家級教授傳幫帶的作用,提高醫生團隊的整體專業水平,同時將每個中心的優勢學科迅速在全景內部各中心之間複製,形成全景整體的優勢。
  • 臨床共享 乳影隨行 ——CCR2019乳腺專業委員會現場直擊
    在乳腺專題講座環節,乳腺學組課程設置豐富,內容涉及乳腺癌篩查、多模態乳腺診療及新技術應用,乳腺疾病的規範化診斷及指南解讀,以及目前最熱門的影像組學及人工智慧在乳腺影像中的應用等。此外,來自國內的乳腺知名專家也就各自研究領域的乳腺臨床應用及潛在發展方向進行了精彩紛呈的專題演講,令聽眾深受啟發。乳腺專題講座環節旨在推廣多模態乳腺新技術,規範乳腺疾病診療思路,開拓乳腺科研思維發展,贏得與會人員的高度好評。「乳影隨行」讀片大賽,作為乳腺學組的特色讀片活動,自2017年首次舉辦以來,獲得參會人員的積極響應歡迎。
  • 影像與臨床:要相愛,別分離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其實,影像專業和其他輔助檢查科室的醫生參加執業醫師考試,筆者是非常贊成的,因為他們的工作儘管不需要直接參與患者的治療,但他們也應該掌握基本的解剖和生理,體表標識的識別,以及治療的方法,這樣對他們的檢查和發報告,對於療效的評估是有著積極作用的。但是讓一位沒有參與臨床工作的醫生來進行臨床的考試,對於影像醫生來說是不夠公平。
  • 改編歌曲《追光者》,致敬放射科戰「疫」勇士!
    改編歌曲《追光者》,致敬放射科戰「疫」勇士!改編版《追光者》歌詞改編: 元典典 歐漫演 唱: 元典典出 品: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放射科,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神經再生與修復專業委員會神經影像與神經再生學組策 劃: 林躍麗護士長_如果說你是可怕的病毒
  • ...東營市中醫院(東營市勝利醫院)臨床醫學專家、影像中心主任袁廣勝
    1991年,畢業於青島醫學院影像專業的他來到勝利醫院,先後在放射科、CT室、介入科工作,2012年繼任影像中心主任後,袁廣勝便負責整個影像中心的工作事宜。袁廣勝在醫院的專業是介入,每天主要負責門診、會診、病例討論和做手術。同時還負責整個影像中心的管理工作,學科建設,承擔科研、教學工作。
  • 新都X光室鉛門廠家價格
    6、整體安裝完畢後,在做表面裝飾面。7.將鉛板與高密度板用膠粘好。並製作各種工業探傷大型電動門,代縣射線防護門及整體防護,並可根據用戶需求和提供基建施工、防護方案設計,裝修工程。產品在行業客戶中有著良好的質量信譽。
  • 宣城核醫學防護鉛門批發商
    聊城市譽恆射線防護器材有限公司主要營產品有:射線防護門、鉛防護門、鉛房、鉛箱、鉛板、鉛磚、電動氣密門,防輻射鉛門、防護屏、防輻射鉛門價格、防輻射鉛門批發X光,CT室射線防護門、放射源儲存罐等。醫學防護產品有:鉛板、鉛磚、鉛防護門、鉛玻璃、防護塗料、防護窗、防護屏風、防護鉛衣傳片箱及防護機房改造等防護用品系列。
  • 昆明dr室防輻射鉛門生產廠家
    聊城市譽恆射線防護工程有限公司專業生產的鉛防護門廣泛適用於CT機房、DSA機房、X光機房、C型臂機房、DR機房、CR機房的射線防護、防護門主體框架採用加厚4#鋼方管45°角焊接而成,除鏽防鏽後雙面鋪貼醫用金屬鉛板(醫用金屬鉛板含鉛量高達99.994%)防護層採用氬弧焊焊接而成、無任何縫隙確保射線不外漏!
  • 走進放射科:X線檢查患者應該了解哪些常識
    發現後的兩周內,他製作了人類第一幅X線圖,顯示妻子Bertha的左手無名指。據說那枚戒指是他們的訂婚戒指。由於他的發現,倫琴獲得1901年第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1]。圖1  倫琴的照片及倫琴妻子的左手X線片(訂婚戒指)X射線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科學家利用X線推斷DNA的雙螺旋結構的圖像,天文學家用其探索宇宙的結構[2]。
  • 數坤科技劉建:醫院會為怎樣的影像AI產品買單?丨公開課回顧
    第二,醫學影像是一個標準化的數據,它很早的在國際上用DICOM形式標準化了,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在圖像視覺上可以做很多的數據標註。因為只有標註標準化了,我們才能運用深度學習技術。第三,大家可以看到,大部分AI產品是應用在放射科,再有一部分就是眼底和病理。乳腺、核磁、前列腺以及胸部的這些應用,都是在放射科領域。為什麼放射科是技術和商業落地的最好的選擇之一。
  • 放射科醫生告訴你真相
    在被醫生建議去做核磁共振後,有的人會糾結很久:「這東西不會有核輻射吧?」「多做幾次不會得癌吧?」 本期《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權威放射科專家,帶你了解真實的磁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