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古玩收藏愛好者的公益微信平臺★
為您分享:拍賣資訊、專業鑑賞、精品欣賞、雜談逸聞、藏友推薦。
微信號:ty18718109968
2010年,曙光乍現:大眾對文物藝術品有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珍視高度,一線貨源緊張,仿古在追求傳統藝術和賣假中此消彼長。
2011年,價值發現:文物藝術品中珍稀品種的上漲幅度與以往相比有很大提高,淘寶熱快速升級。
2012年,利益壟斷:利益集團利用自身資源,宣揚文物傳承有序觀念、通過壟斷電視節目、包裝鑑寶專家,控制拍賣公司,瘋狂推銷自身所控制藏品,打壓民間收藏。
2013年,亂象叢生:民間鑑定、收藏亂象叢生,假鑑定、假拍賣、假抵押騙子公司猖獗。民間文物流通性極差。收藏家陷入窘境。
2014年,艱難探索:分布在全國各地**小小的古玩城多數已改為古玩藝術品商城,與此相關的藝術沙龍、藝術茶吧、展館、拍賣行業蓬勃發展,展覽、拍賣、大型文化活動層出不窮。文在藝術品市場艱難探索。
2015年,轉折創新:藝術電商如雨後春筍,各類文交所模式登臺亮相古玩網已轉換模式為交易平臺。民間博物館發展迅猛。購買古玩的方式將由撿漏淘寶的方式向金融理財的方式轉變,文物藝術品在金融行業初露鋒芒。
2016年,文企對接:擁有精品文物藝術品已成為少數人身份與品位的象徵。頂級企業與收藏機構合作,紛紛建立博物館,博物館成為新企業標配。博物館管理師成為職場稀缺人才,專業博物館管理機構連鎖式發展。
2017年,資產增值:文物藝術品資產化起航,收藏機構以文物藝術品資產入股企業,文物衍生品市場繁榮,文化產業發展迅猛,文物國際交流成為常態。文物藝術品將成為稀缺品種,文物藝術品價格高企。
2018年,資產流通:文物藝術品作為金融擔保物地位確立,文物藝術品抵押貸款成為融資重要手段。
2019年,財富聚集:文物藝術品投資成為銀行業為富人理財的最大賣點,國內信託業開始對社會公眾發售文物藝術品投資信託計劃,文物藝術品共同投資基金也應運而生。
2020年,新富豪群:擁有古玩是品位與財富的象徵,文物藝術品成為上流社會的標籤,文物藝術品成為中國家族文化傳承的載體。收藏家成為新富豪群體。
文物藝術品資產化是國家戰略,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支撐。博物館將成為文物藝術品資產化的重要載體。
推斷: 一、地產之後,「文產」接盤?
很多人說,未來的投資熱點,一定是應用網際網路思維改造與重構的傳統產業領域,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在眾多領域中,以創新與創意為核心,兼具實用與鑑賞功能,具有塑造時代風格、展現時代風貌的文化產業領域,會是率先被「網際網路化」和「金融化」的產業領域。
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號召;2009年,國務院通過《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標誌文化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2010年,國家九部委聯合發布《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2011年,十七屆六中全會發布:《****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確立「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2012年,黨的「十八大」再次明確:「要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參照十年前,國家對房地產產業的頻繁政策引導,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歷史的相似性。文化產業已經沒有懸念的成為了地產之後「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繼任者。歷史,為什麼會選擇「文化產業」?
1、首先,是「內需」。
中國是舉世無雙的文化大國,擁有豐富而龐大的文化藝術資產,以及強大的現當代的文化藝術創作力,積澱與積攢了至為可觀的產業力量。一方面,這些文化藝術資產需要「盤活」,需要一個出口轉化為生產力與利潤,釋放出它所積澱的力量。另一方面,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意成為關鍵因素,而這一因素正孕育在以創意力和創新力為支撐的文化產業中。同時,事實證明高成長性的新興經濟,往往聚集在輕資產、高附加值的產業領域,文化產業正好符合這一特點。
2、其次,是「外需」。
中國經過高速的經濟發展,財富**的同時,國民文化素養並沒有得到有效提升,在國際上聲譽上,中國需要與經濟總量相匹配的文化形象和聲音,需要有力的「國家形象」。從不久前,****歐洲之行的眾多言論,就可以看出高層對中國「文化輸出」的殷切期望與迫切期待。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產業是未來中國的「國家戰略」。
二、藝術「嫁給」金融
在文化產業諸多分支中,藝術品產業是創作積澱最為豐厚,產業鏈最為簡單,交易最為靈活的業態分支。在《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和《關於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文件指導下,2009年「藝術金融產業」以厚積薄發的態勢迅猛發展起來。
藝術金融,是將藝術品轉化為金融工具,以金融資產納入個人和機構的理財方式。其主要形式有:1、藝術品產權交易;2、藝術基金;3、藝術銀行與信託;4、藝術品按揭與抵押;5、藝術品租賃等。目前佔市場主流的是證券化的藝術品產權交易和私募化的藝術基金。
為什麼金融會「愛」上藝術?——首先是「投資環境變了」,股市不景氣、房產增幅停滯,除了股市、房產,藝術品是最安全的投資避險工具,大量熱錢與財富人群湧進藝術品市場。其次是「參與群體變了」,收藏變成投資,買藝術品和煤老闆買樓沒有區別。市場上引領**的不再是傳統藏家,而是呼風喚雨的金融資本。中國真正意義的藏家本來就微乎其微,新的財富階層又把僅存的行家擠走了,行家如果手上貨全賣掉了,也就出局了。傳統收藏群體加速衰減,注重投資效益的群體越來越龐大,資本大佬和熱錢已成為市場主角。
三、為「投機」正名
在美國和歐洲,藝術品與金融資本聯手早已是司空見慣的現象,金融資本介入到藝術品投資和收藏領域,已經成為發達國家藝術品市場的主要推手。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和投資業務最大的幾家銀行,包括瑞士聯合銀行、荷蘭銀行等金融機構,都涉獵並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藝術銀行服務系統,下設有專門的藝術銀行部。
四、未來,我們走向哪裡?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每個時代,都會有那個時代獨屬的烙印。作為歷史洪流中的投資者而言,以史觀的視角審視一切,讀懂時代,讀懂當下,找尋規律,抓住機會,才能穩站時代的潮頭。
收藏文物藝術品成為很多富裕家族的必然,原因在於:
首先,文化藝術品收藏是傳承家庭文脈的上佳選擇。文物藝術品不僅可以賞心悅目,與心靈對話,而且其具有歷史、文化和學術的傳世價值,同時凝聚著父輩文化理念的價值取向。
其次,藝術品是高雅的身份名片。收藏藝術品象徵著一個人的文化品位和社會地位,是進入高層次文化圈的通行證。
第三,藝術品具有較為安全的投資性質。藝術品的唯一性和壟斷性增加了藝術品的價值,尤其是高端稀缺的藝術品精品,伴隨著收入的增加和通貨膨脹,需求會越來越大,其價格也會越來越高。大量的研究表明,由於藝術品資產與其他資產的收益率關聯不大,所以藝術品特別適合做企業或家庭資產組合配置的選項。
第四,藝術品資產適合慈善和遺產傳承安排。富人具有巨額的財富,其社會責任和未來家族的遺產安排是無法迴避的問題。藝術品資產由於其隱蔽性和價格的難以確定性,成為富人在資產配置中稅收籌劃和代際傳承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現在流行這樣一句話,就是錢多了就不是自己的了。收藏圈也有這樣一句話,那就是收藏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不是為自己收藏了,而是為社會、為國家收藏。
收藏的成就不完全在於藏品的數量多少和價值高低,還在於藏家的精神和品格。藏家以個人之資金,盡畢生之精力,日積月累,聚沙成塔,給自己、給後輩、給國家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物質財富。既彌補了國家文博部門的不足,保護了歷史,又為館藏文物增加了來源。著名收藏家馬未都等均辦起了私人博物館,將本屬於自己個人的藏品讓社會共享。
【看完後別忘記分享哦,分享是一種美德!】
歡迎各位古玩愛好者交流!
長按指紋 識別二維碼 關注我們
喜歡的親們,請頁尾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