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但是,本該充滿歡聲笑語的校園,為何不時發生欺凌與暴力?本該對孩子噓寒問暖的父母,為何狠心對孩子施虐?本該對孩子充滿善意的陌生人,為何不斷伸出黑手?守護孩子健康成長,我們面臨著怎樣的難點,有哪些新思路?……
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推出的大型未成年人法治節目《守護明天》,已經錄製四季,始終聚焦社會關注的未成年人保護熱點話題,介紹黨和國家關於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和犯罪預防的新政策、新舉措、新探索。即將播出的第四季,相比前三季有何新亮點?臺前幕後又有哪些故事?
《守護明天》第四季拍攝現場
主講檢察官:「上臺還是有點緊張,怕出錯」8月,當「檢察藍」第四次出現在央視錄影棚時,北京的天氣還很熱。
據了解,《守護明天》第四季共10集11個典型案例,圍繞「保護」主題,以案釋法、辨法析理,討論監護侵害、性侵害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校園安全和學生欺凌等問題,以未成年人保護法律制度的貫徹落實和發展完善為主線,體現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網絡保護、政府保護、司法保護六大法律保護體系,突出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亮點,充分展現黨和國家對未成年人保護的高度重視和不懈努力。
每一集節目都包含檢察官說案、專家點評兩個部分,有的還加入了情景劇、心靈獨白等環節,增加感染力,弘揚未成年人保護理念,傳播未成年人保護法律知識。
一集節目近50分鐘,臺本上的字密密麻麻。「上臺還是有點緊張,怕出錯。」在錄製現場,11名主講檢察官之一、遼寧省瀋陽市大東區檢察院的呂倩竹笑著告訴記者,這是她第一次參加《守護明天》的節目錄製。錄製開始前,她一直在角落裡,面對著牆小聲背誦。
呂倩竹講述的是一個未成年人監護缺失的案件。母親王慧為與男朋友約會,把3個未成年的孩子丟在家裡,僅留下一塊麵包,三天三夜不聞不問。最大的孩子7歲,最小的只有1歲半。「我對王慧的第一印象,就是冷漠。」呂倩竹告訴記者。王慧得知自己可能要坐牢時,她第一關心的不是孩子的安置問題,而是能不能給自己從輕處罰。
「我從事未檢工作13年,這種案件是頭一次見到。」呂倩竹說。法院以遺棄罪判處王慧有期徒刑四年,檢察機關、公安機關、社區共同決定把3個孩子送到兒童福利院。後檢察機關向民政部門發出檢察建議,撤銷王慧對3個孩子的監護權,現已判決。「判處一個人有罪不難,難就難在我們如何避免類似的案件再次發生。」呂倩竹說。
在《媽媽不要打我》這一集,江蘇省南京江北新區檢察院的袁麗麗主講了一個監護侵害案件。「這個案件就是通過聚焦監護侵害現象解讀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強制報告制度,探討如何第一時間發現、懲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袁麗麗告訴記者,「導師團很壯大,我們對著鏡子、對著攝像頭反覆校正,通通消滅了朗誦腔、播音腔、矯情做作,建立起『講』的感覺,面部表情、肢體動作也都格外注意管理。」
廣東省廣州市檢察院的林鸝講述了一個少女因為「網紅夢」而受到網絡侵害的案件。初一女孩肖蓉蓉很喜歡在視頻網站上分享自己的小視頻,並憧憬著自己能成為網紅,沒想到卻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盯上。直到班主任老師給她的母親打來電話,母親才知道女兒的裸照已經在QQ群裡傳開了。
「這個案件是近年來利用網絡對未成年人實施性侵犯罪的一個典型,但絕不是孤例。」林鸝告訴記者,檢察機關不僅僅只是針對個案懲治犯罪,更是把目光放在整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體系的搭建上,「我們向黨委政府提交議題,推動構建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機制;與網易等網絡公司建立合作關係,共同打造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和網絡法治課堂,向師生、家長宣傳網絡法治知識。通過這些努力,不斷地去推動各方主體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中真正擔負起應有的職責。」
總導演:典型案例凝聚了少年司法專家的心血今年的錄製,與往年有些不同。因為疫情影響,本該坐滿旁聽學生的錄影棚,幾乎都是工作人員,顯得有些冷清。
「雖然今年沒有觀眾席,但是嘉賓陣容強大。」節目總導演喻佳告訴記者,這一季節目不僅有之前深受觀眾喜愛的嘉賓,還有來自公安部、最高法、共青團中央、中國關工委等部門的專家做專門解讀,「其實,是想向觀眾傳遞一個信息,未成年人保護是一個在國家層面被關注著的重點工作。」
這是喻佳第四次負責打造《守護明天》,此前的三季節目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而其本人也隨著節目陸續製作,見證了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不斷發展,對於未檢工作尤其熟悉。
在喻佳看來,這次錄製可以說是啟動艱難,在幾個月的時間裡所有的策劃會議都是用視頻的方式進行。「今年的案件選取尤其紮實,都是聚焦當下未成年人保護中的熱點痛點難點,比如說侵害未成年人強制報告制度。」喻佳特別強調道。
錄製的第二天下午,浙江省溫州市檢察院的鄭加佳主講了《迷失的女孩》這一集:「一個只有13歲的女孩經常跟著比自己大的孩子出入酒吧、KTV,甚至賓館,認識了一些不良少年和輟學青年,於是曠課、醉酒、夜不歸宿漸漸成了家常便飯,最終女孩受到了一次次的侵害……」鄭加佳告訴記者,孩子能夠健康幸福地成長,從來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全社會為之不斷付出得來的,我們都要為織密未成年人的保護網不斷努力。
「這麼小的女孩為什麼經常出入娛樂場所?為什麼一次次夜不歸宿?這場悲劇究竟是如何釀成的呢?」主持人張越引導嘉賓對案件背後的原因展開討論。
「這是一起因為娛樂場所違法允許未成年人進入而引發犯罪的案件。」喻佳解釋道,這也是檢察機關通過法律監督推動行業整治的一個典型案例。
「可別小看這些案子,可以說是凝聚了國內權威的少年司法專家的心血。」喻佳告訴記者,往年的案件選取都是「人帶案」,也就是先選擇適合出鏡的檢察官,再選擇講述的案件。今年是「案帶人」,從全國各地的未檢案件中篩選出150件,然後再精挑細選出11個,最後才是選擇適合主講的檢察官。這讓案件的選取更加有張力,也更有典型性。
「選擇案例時,一是要避免『炒冷飯』,二是要具有普遍性,能挖掘出案例背後的問題。」談起案例和主講檢察官的艱難篩選,節目總製片人蘇大為頗有感觸,「典型的案例太多了,但是在選取的過程中,除了新鮮性和代表性的前提,更要有指導性,一個好的案件,不光要有社會價值,還要有傳播價值。」
現場嘉賓:談案子是為了解決背後的問題「孩子為什麼容易被網際網路吸引?校園欺凌現象為何一直存在?」節目現場的案件討論環節,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諮詢服務中心主任宗春山連連發問。
「我認為更應該發掘案件背後的原因。」拍攝間隙,宗春山與記者深入交流,他說:「未成年人犯罪預防要從哪裡開始?就是要從雞毛蒜皮、鳳毛麟角的這些小事上去及早預防,這才是一個好的教育。保護未成年人僅僅是司法檢察機關參與還遠遠不夠,家庭、社會、學校都要參與,這也是節目向觀眾傳遞的觀念。」
「家庭保護是什麼?是單指父母怎麼保護孩子嗎?不是的。」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李玫瑾認為,因為家庭保護不到位,很多孩子對於法律、生活、社會這其中的關係認知並不清晰。
「如何把法律和生活巧妙結合起來,讓遵守法律在孩子腦海裡的意識相當於過馬路要看紅綠燈一樣,這是每一個家庭都要面臨的課題。」李玫瑾說,要讓孩子意識到法律是讓生活變得更好的存在,需要把法律普及到每一個人心裡。
作為《守護明天》的常駐嘉賓,李玫瑾明顯感受到了新變化:「第四季的案例和討論環節都很緊湊,也很有深度。近幾年,司法機關尤其是檢察系統作了大量的努力,出臺了很多可操作的文件規定,我感到特別高興。」
「純粹!」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院長姚建龍用一個詞來形容做好這個節目的初心,「在專業領域和一批進步的人、專業的人持續做好一件事,這是一種純粹。」姚建龍也是《守護明天》的常駐嘉賓,不僅參與臺前的話題討論,也參加了節目策劃,「和這個節目已經產生了很深的感情。」
在《花季少女的噩夢》錄製中,姚建龍評價道:「強迫未成年人賣淫犯罪的背後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社會問題。司法機關應該從嚴打擊,但這也是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司法機關提前介入和幹預,特別是面對實施侵害的未成年人,如何糾正扭曲心理和人生觀,更需要專業機構的介入,使他們能夠更早更好地走出犯罪深淵,從而減少這一類犯罪的發生。」
「通過案件的引申,回應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治建設中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引發觀眾進一步的思考。」姚建龍表示,每一個典型案件的背後都有一個現象,談一個案子是為了解決背後的問題,從而推動法治的進步。
最高檢第九檢察廳:向社會傳遞更多法治正能量「既要有社會長期關注的熱點話題,比如說校園欺凌、未成年人涉黑、家庭監護缺失,也要有新出現的重點關注話題,比如說網絡侵害、疫情期間的未成年人保護問題。」對於《守護明天》案例選取等臺前幕後的工作,最高檢第九檢察廳廳長史衛忠一直很關注。他告訴記者,第四季節目的題材更廣,相較於前三季也更有深度。
「這個節目每一年關注的都是未成年人保護領域中最新的熱點話題,今年『保護』主題的重點抓得非常好。同時,一線未檢檢察官的講述,專家學者圍繞典型案例深入交流的表現形式很好。」共青團中央維護少年權益部部長王鋒表示,下一步,共青團中央也將同最高檢一起將社會支持體系完善深入,擴大覆蓋面,並且,提高青少年事務社工介入司法程序的專業性。「我們將助力立法機關完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律,把網絡保護做得更全面更有效。」
「最高檢黨組對未成年人檢察工作歷來十分重視,《守護明天》第四季也得到了很大支持。」第四季節目剛剛錄製完畢,史衛忠已經開始琢磨下一季《守護明天》該如何製作。「我們商量著,明年在形式上再創新一下。」史衛忠告訴記者,希望通過每一季節目的變化,向觀眾傳遞一個信號,那就是我們國家未成年人保護法律制度不斷進步,正在從「有沒有」向「更加好」轉變,從而向社會傳遞更多的法治正能量。
(來源:檢察日報 作者:李春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