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巨人》完結後收穫了很多的罵聲,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但其實將一個漫畫作品,並且是連載的漫畫作品,在最終話發布以後就立即給出自己的判斷,不是一種非常好的決定。
巨人的漫畫結尾,從很早以前就想好了結局,在100-138話之間的故事大概有許許多多的半推半就,趕稿與精神壓力大堆積,但是在最終話139話的時候,大概就是一個作家或者是漫畫家的最初的初心。
一定會存在著一些不自洽的地方,就像我們寫一個故事,大概先要想好前3-4話的劇情,然後在某一個時刻,心中其實已經想過了這個結局。
我在之前的連載中其實寫過一個小說叫《真實之絆》,在這個小說裡發生著像1Q84一樣的事情,我寫好了前邊的一些個章節,寫這些內容的時候就像是白日做夢,有一些角色和人物就很突然的出現在自己的意識裡,然後有想到最終的結局發展是怎樣的,但是很難想到中間的過程到底發生了什麼,這是一個很挖掘內心的意識流的一個過程。作為作家,大多數有著比較自我的個體靈魂,不願意向讀者妥協,自己花費經年累月的時間創作的作品,希望是以自己的靈魂塑造的,而不是讀者的建議,儘管他們的建議看起來更加的合理,但最終看起來,似乎還是自己給作品裡的人物一個美好的結局比較好。
寫文章講求的是鳳頭豬肚豹尾,結尾要利索乾淨,中間的內容要豐滿,開頭要吸引人。在我自己寫作的真實之絆的故事裡,我的確想好了人物的最終結局,anna和尼奧走到了一起,逃離了世界的追趕,但回不到原來的世界了。他們呢,必須拉起手來面對新的世界線的故事,但是因為拉著手所以更加勇敢。
在諫山創的故事裡,他同樣描繪了這樣的一個故事,69話和138話是一個輪迴,萊納小時候和艾倫小時候也是一個輪迴,尤尼爾作為奴隸的少女被困到了時間盡頭的地方製作粘土巨人,同樣需要一個人將她解救。
諫山創的故事裡,他想描述一個追求自由的男孩的所作所為,同時他描繪了女主角的細膩的感情,圍上圍巾是諫山創的一個動作標籤,也是女主角對男主角的第一次好感。諫山創想要創作一個追求自由的故事,他已經實現了那麼多的精美的對稱,他挖了「進擊的巨人」的能力是擁有過去和未來的記憶,並且很好的填了坑。他在69話的王的記憶中,向我們介紹了這個殘酷的世界,初代王的想法和理念是什麼。為了守住這一番淨土,所以將自己困獸之鬥的圍了起來。
我從138之前的故事裡,看得到進擊的巨人設下的許許多多的伏筆,甚至覺得在地下室的門打開以後,重現了和王政篇一樣的深度的劇情故事。屠龍少年成為了惡龍,實現了大家預期的到,但是不忍心看下去的劇情反轉。
只是為了看海,追求自由的阿爾敏,不得不被逼著成為了超大型巨人的使用者,殺害了許許多多的人,見識到所謂的地獄是什麼樣的。而最開始加害一方的馬來,實際上卻由艾爾迪亞人的王族所控制,並且將自己獻祭給世界,實現了另一個劇情的對稱。
另一方面,諫山創似乎還不收手,安排了一個討人厭的加碧的角色殺死了莎莎,同時安排了加碧作為馬來一方的,被洗腦之後的艾爾迪亞人來到了「惡魔」的島嶼,重新用自己的身體體驗了一下仇恨的螺旋。這種對稱式的劇情衝突,讓進擊的巨人立意更高,同時其實也能啟發出我自己的很多的思考,至少會懷疑起自己根深蒂固信服的東西,哪些是自己親自體驗過的,哪些是道聽途說就相信的成為的偏見。
關於仇恨的螺旋,我已經在上一篇1個月前更新的內容中有提到,在此不再贅述。
我的核心論點是,諫山創安排了這麼多優秀的故事對稱結構,卻在139話產生了一些不銜接的事情。比如還是選擇了魯魯修的結局方式,艾倫將仇恨集中於自己一個人,讓自己的朋友成為英雄。有的粉絲不能接受這個結局,甚至開始做深度的分析,認為這是阿爾敏的夢境記憶,但實際不是,因為夢境記憶裡,阿爾敏也不可能得到艾倫是故意殺死自己的母親的這個事實。並且最後一話了,諫山創沒有必要玩兒這麼深層次的反轉,所以這種強行洗結局是不太站得住腳的。
我傾向於是初心,也試圖去理解作者的想法。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去思考,我們看到了這樣的一個作品是2021年完成的,如果我們活在2500年的世界上,我們重新看待這個作品的時候,會有這麼大的不適感麼?可能不會,因為故事就是故事,已經發生的故事就是鐵的事實,我們不可能從2500年穿越回去去修正這個故事,而是會講故事看作是一種存在的事情加以看待,這就像是我們今天看待《戰爭與和平》之類的文學名著,我們去接受故事,而評價故事的事情交給時間和那些自以為是的評論員們。
耶格爾的兄弟兩人,都想要去終結這痛苦的螺旋,他們想把艾爾迪亞人從這世界的仇恨中解脫出來,但對這件事情的做法,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都希望初代王的思想能夠從這一代就結束。吉克的想法是通過絕育,而艾倫的想法是一種魯魯修似的,讓始祖尤尼爾能安詳的方法。艾倫在繼承了始祖以後,內心變得很亂,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畢竟只是一個孩子,畢竟接受了許許多多的不屬於他的記憶,在道路中行走,他和尤尼爾的接觸也好,也能慢慢改變他自己的一些想法。
他所做的不一定是最優的路徑,他所選擇的道路並非是讓所有人滿意的道路,他追求自由同時諫山創也追求自由。從根本上說,作品是跟隨著作家一起行進的夥伴,而非讀者的私物。艾倫在這樣的條件下,慢慢了解到尤尼爾在等待著同為女性的米卡莎去解救,米卡莎為了愛情可以擁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愛著艾倫,但還是能夠殺掉艾倫。那尤尼爾也就能告別這種虐戀帶來的羈絆,她也可以做出選擇。
這條世界線的選擇,不是艾倫做出的選擇,而是米卡莎做出的選擇。讓所有的艾爾迪亞人絕育,不一定能讓始祖尤尼爾完全釋懷,她還是會在道路中不斷的行走,不斷的捏出巨人。九大巨人的傳承還是會以其他的形式繼續。
最後的艾倫像個孩子,開始說出自己內心的痛苦,繼承始祖的記憶並非是一件幸福快樂的事情,背負人類的未來有許許多多的沉重的擔子。消滅世界上80%的人口也是孩子氣一般的沒想清楚的選擇,諫山創給的結局,只是大概率發生的一種情況,畢竟我們不能要求一個20出頭的孩子能夠做出最小損失的選擇。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之前的許多愛好,許多沒有精力和時間去弄,生活不太該是現在這樣,但為了能夠生活,也唯有犧牲一些東西。以後還是希望能夠騰出20%的時間進行創作,無論是專家領域的事情,還是興趣領域的作品,自己也在寫新的劇本殺的故事。
從頭開始品味,在結局的時候舔舐味道,在故事的結尾中,沒有出現那種大團圓的祥和故事。但他的確已經實現了「將巨人從這個世界中驅逐出去」的夢想,他收穫了自己的自由,卻也為了過於追求自由而反而困在了這裡,這是悖論。
世界各國的軍事力量,思潮的湧動,世界也好,人們也好,爭論並未解決。這才是世界的常態,阿爾敏沒能成為大英雄,女王的眼神堅毅,在艾爾迪亞的島內仍然存在著不同的聲音,主戰和主和的人們依然在彼此喧囂,這是世界,艾倫用自己的方式沒辦法解決人類整體的問題,就像皮可西斯所說的,在王政篇,「我們的敵人是巨人嗎?」
「當然不是,我們的敵人是人類自己」,在結局的時候,敵人仍然是人類自己。只不過巨人從世界中驅逐了,來到了一個科技蓬勃發展的,和現實世界越來越相像的世界。
而這種行為,正是捍衛了自由意志本身,大團圓的結局,魯魯修一樣的結局,沒有真正的自由意志。這裡是比較滿意的地方。
洋洋灑灑說了許多,故事已經結束,故事的權利和版權屬於作者,但如何理解和進一步的故事,屬於讀者自己。所有權發生了轉換,這不正是引發思考的作品能帶來的最好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