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軒在我們很多人眼裡,看起來總是那樣傻傻的樣子(即使剪了個看起來有點"浪"的髮型也還是感覺很"鄰居"),沒有高高在上的距離,甚至如果某一天遇到了他,也不會像看到貝克漢姆一樣地尖叫——只想叫他一聲張敬軒哥哥,然後安靜地聽他唱情歌。
張敬軒當年和胡彥斌2002年出道,兩人出道之時又起點相當,於是在當時的流行歌壇素有"南張北胡"的說法。
在樂壇上來說,唱作人不唱自己的歌,聽起來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有名的"唱作小天王"張敬軒卻曾著實讓我們"不可思議"了一次!在2006年年底的各大頒獎禮上,張敬軒收穫了眾多唱作人獎項,但在2007發行的粵語專輯《酷愛》中卻沒有一首歌出自他之手。他解釋說:"這樣選歌是不想歌迷再對我寬容。"
他希望歌迷對他不要太寬容,可其實從他出道開始,所有人都未曾對他很寬容過。就從他一個廣州的歌手在香港樂壇取得成功,南方人物周刊之前的報導寫過,廣州人罵他忘本,香港人罵他搶飯碗,原來沒有一地是屬於自己的。記得他在頒獎禮說過很多次,感謝香港這個地方,在那個嘈雜的場所,不覺得聽懂的人有多少。和所有背井離鄉的人一樣,異鄉就是實現夢想的地方。評議是別人的,奮鬥是自己的。無論一個地方毀滅還是成就了你,它也從來不屬於你的。
張敬軒的《酷愛》是我07年最喜愛的專輯,毫無疑問的。第二張廣東大碟,他是唱作人,可是在這張專輯裡他沒有寫一首歌,但他卻開始嘗試用更深刻的感情去演繹一首問情歌,比如帶著哭腔的《我的天》;他開始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不同的歌曲,比如風格跨越了不知多少個八度的從《追風箏的孩子》到《迷失表參道》到《悔過詩》;他開始把一首Vincent Chow寫的《酷愛》唱成了一首完美得不能再完美的張敬軒。
我不是說他就沒有缺點,我只是覺得,這個瘦弱的大男孩有著很巨大的潛力,如果你們看不到,他就咬咬牙熬熬夜很努力地證明給你看。
以至於多年後,仍舊記得當年在周杰倫紅得發紫的日子裡我們還記得有個人本土粵語歌手唱著咬字清晰的R&B,然後在我高三一年桌子上貼著一張紙條,寫著「小時候受傷有人心疼失落有人安慰,現在遇到困難自己就要學會面對」的場景和心情。
我相信他能做到。我相信,他會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