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就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2021-01-18 騰訊網

19世紀末至20世紀50年代,由於貧窮和腐敗,中國被西方國家多次殖民和侵略。因此,中國人開始反思落後的原因,很多人對幾十年來的中西文化進行了對比,有些人則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即落後是因為古老的傳統文化,而漢字是頑固的傳統文化的「元兇」,蔡元培、陳獨秀、魯迅、等人都紛紛表示贊同。

但有這樣一個人卻不怎麼認為,他就是民國時期的第一個鬼才趙元任。他用96個同音字寫下一篇奇文來反駁廢除漢字,且這96個字讀音都完全一樣。

民國鬼才趙元任

趙元任,字:宣仲,宜重。現代著名學者、語言學家、音樂家,與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一起被稱為清華「四大導師」。趙元任出生於天津,高中因成績優異被康奈爾大學數學專業錄取,並選修物理和音樂。大學畢業後,趙元任並沒有直接工作,而是進入哈佛大學繼續攻讀哲學和音樂專業,並於1918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都說「學得廣,不如學得精」,然而,我們的鬼才趙元任卻能學得廣又學得精,在多個領域都成為了「大家」。

趙元任在音樂領域擁有非凡的創造和成就,是中國現代音樂學先驅,也是我國近代作曲家中最早嘗試將西洋樂的多聲思維進行中國化和民族化的重要人物之一,其音樂思想深刻地影響了後世的創作者們。比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廈門大學校歌》《東北大學校歌》都出自於他手下。

趙元任不僅僅是音樂家,他還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開拓者,被譽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以其卓越的語言天賦,自小就向周圍人學會了各地的方言,據統計已學會方言有33種。

由於對各地方言的掌握,趙元任先後出版了《現代吳語的研究》《粵語入門》《湖北方言調查報告》等一批方言研究專著,為後世學者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除通曉各地方言外,趙元任還熟練掌握英、德、法、日、俄、希臘等國家的語言。在新中國剛建立時,羅素曾到中國訪問,趙元任就是他的隨身翻譯,並且數十場演講都用當地方言翻譯。

語言天才的反擊

趙元任有一篇96字的同音奇文,正文如下:「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這篇故事大概講的是,有一個非常喜歡吃獅子的人發誓要吃夠十隻獅子,當他收集完十隻獅子之後才發現原來都是石獅子。如果沒有白話文版本,讀者會不會在閱讀時僅僅聚焦於「shi」這個讀音,而忽略了它的連貫性和故事性。所以,為什麼趙元任要用96個音相同的字講一個看起來有點「無聊」的故事呢?

《施氏食獅史》剛好寫於提倡「漢字拼音化」期間,「漢字拼音化」指的是將拼音文字取代方塊漢字,之所以會提出「漢字拼音化」,是因為當時有專家認為我們國家那麼落後和舊的傳統文化的有關,而方塊漢字就屬於傳統文化。為了拯救中國,就必須要通過清除舊文化和廢除漢字才能達到這一目的。

廢除漢字的熱潮持續了半個世紀之久,然而,生搬硬套的直接後果就是水土不服,導致很多人都接受困難。而最能證明這一點的是,在那個時候,許多支持漢字拼音化的人紛紛倒戈,逐漸認識到根本行不通。例如,我們在某個時候用拼音寫下一段話,然後過了一段時間,再去讀這段話,這是否就是你最初想要的意思?

事實上,漢語不能拼音化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於我們的文化傳統,我們的同音字太多,不適合拼音,而如果我們不考慮現實,幹著移花接木的事情,一定會鬧得天翻地覆。作為相對較早認識到漢字無法完全拼音化的人之一,趙元任就寫下《施氏食獅史》,對漢字拼音化提出質疑。

被誤解的反擊

但是施氏食獅史卻沒有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反擊。相反,很多人誤解了趙元任的意思,以為他寫這篇文章是為了說明漢字拼音只能用在白話上,不能用在文言文上。但實際上這是對趙元任意圖的誤解,後來他自己也特地解釋說,他寫《施氏食獅史》是為了說明,在某些有限的用詞場合比如自然科學、工農商等學科領域內,是可以使用羅馬字拼音。

但如果要研究文字本身,就不能脫離文字,尤其是研究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歷史的,就必須要用到漢字。因此說,很多時候在理解一個人的意圖時,不能只聽隻言片語,否則會誤讀原意。

根據前文的解釋,終於明白了趙元任為何要使用一組同音異形的漢字來行文,他是為了反面證明漢字拼音化的可能性,如果漢字拼音化,那麼《施氏食獅史》將會是「shi」到底,那個時候,就真的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結語

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記錄著中華文明的光輝歷程,照亮著中華文明的前進之路。如果為了追求與西方國家一樣的文字而否定我們的文字,那麼也是在變相地否認我們自己千百年來,中華兒女用心傳承的中華文化。

趙元任阻止「漢語拼音化」是因為他深知漢字極具民族性和習慣性,漢字不同於拉丁字母,它是一個象形文字,在這個象形文字是一個國家的文化表現,也是中文文化五千年的精髓,他比任何人都珍惜我們的漢字。正因如此,羅常培這樣評價他:「他的學問基礎雖然是數學、物理學和數理邏輯,可是他對於語言學的貢獻特別大。近三十年來,科學的中國語言研究可以說由他才奠定了基石,因此年輕一輩都管他叫'中國語言學之父」。

相關焦點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我國主要的文字就是漢字,漢字在很久以前就誕生了。漢字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得成熟,才會成為現在我們這些獨特的漢字。當然,沒有一個文明的發展過程都是順利的,而漢字也是不例外的。曾經有專家提出要廢除漢字,直接改用字母,而有一個奇人就寫下2篇奇文反駁,全文的讀音竟然都是一樣,是怎麼一回事?
  • 民國有專家提議廢漢字,才子寫下2篇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有很多人覺得在現如今社會當中,根本就不會應用到文言文,有一些漢字我們在平時交際當中也完全不會去涉及,所以曾經有專家曾提出廢除中國幾千年的漢字。對於專家的這個提議,有一個人為此寫兩篇奇文進行反駁,更加奇葩的是,這兩篇文章全文讀音是一樣的,說到這相信大家都很好奇吧,別慌後面就會講到這兩篇文章的內容了。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僅一個讀音
    而在中國歷史上,正是因為出現了漢字,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才能得以傳承。在文化的發展與變革中,漢字也進行了相應的發展和變化,以適應文化發展的時代需求。但一個文明的發展過程,任何事情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就在漢字傳承的過程中,也經歷過一次幾乎覆滅的災難。 在清末民初的這一階段中,受西方外來文化思想的影響,我國很多專家都希望能夠廢除漢字,改為使用其他文字。
  • 專家提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兩篇文章反駁,通篇一個讀音
    對於中國人來說,漢字是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又是一個極為寶貴的一部分,在「古四大文明古國」之中其餘的四個國家的文化早已經斷層,只有中國的文化傳承了下來,這其中我們的歷史和文字佔據了很大的功勞。而漢字的魅力卻遠遠不在於此,比如接下去兩句話:「中國大勝某國」以及「中國大敗某國」,只有一個字之差且這兩個字是反義字,其表達出來的意境卻是一樣的,其中的味道你品、你細品。
  • 專家聯名要求廢除幾千年的漢字,他寫2篇奇文反駁,全文讀音一樣
    就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廢除漢字的運動開始了。而一個新思想的提出,有著支持者,就一定會有反對者。這是無法避免的當時的情況下,支持者他們認為漢字字數眾多,並且就連字體,字的寫法也是各有師承,形式眾多。 在西方因為工業革命帶來種種先進近代科學的衝擊下,漢字變得不夠使用,也難以普及識字率。那麼既是要廢除漢字,那麼,就一定要想辦法找一種替代漢字的文字。於是他們決定將漢字拉丁化,字母化。希望可以藉此大幅度的提高當時中國人民的識字率。
  • 一篇96字的奇文,全文讀音都一樣,能讀順的人考普通話甲級沒問題
    這一篇96字讀音都一樣的奇文便是出自趙元任之手,名為《施氏食獅史》,全文如下: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讀音都是「shi」,不過音調是不同的。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中國漢字,多有意思,拆字重裝,便是新意,可新意之下,又能同原意相結合。 日月是天地,一昏一亮是更迭。一切都可解讀,一切都有深意,這便是漢字。當年,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統共一個讀音。
  • 漢字為何不能拼音化?專家:看看趙元任這篇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然而,百年前五四運動期間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口號,在當年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各個知識分子為此大打出手。 1928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就是說把漢字用字母來表達。瞿秋白表示明確反對,他於次年2月擬訂出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春,《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
  • 語言大師趙元任,被人說國語不標準,寫下奇文,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誰知,剛出門,這位店員卻奉送了一句:我建議先生買一套趙元任的國語留聲片聽聽,你的國語實在太差勁了…… > 趙元任最有名的,當屬寫下96字的奇文: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他們建議用漢語拼音代替漢字,甚至連錢玄同這種級別的大家,都提出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說法。於是趙元任一怒之下,寫下了這篇奇文,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荒唐。
  • 專家建議將漢字拼音化,趙元任:你讀下這篇奇文,96字讀音全一樣
    漢字,也就是中文,這是韓愈的記錄符號。它跟英文、印地文、俄文都不一樣,但它是全球使用時間最長,也是沒有出現過斷層的文字。到現在為止,漢字已經有了六千多年的歷史,從漢字中又衍生出西夏文、契丹文等等,中國周邊的許多國家都曾受到過它的影響。漢字的數量沒有準確的記載,只是大概知道有十萬個,不過人們日常使用的只有幾千個字。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他寫兩篇奇文強烈反擊,通篇同一讀音實在解氣
    漢語能成為世界通用語言,不僅是因為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還和漢字有很大的關係。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擁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博大精深,精妙無比,是漢語的根基。民國時期,受西方文化的衝擊,很多學者提出要廢除漢字,採用西方簡單的字母模式,發起了「漢字拼音化」運動,這引起了語言專家趙元任的不滿,他立刻寫了一篇文章做回應,這篇文章叫《施氏食獅史》。
  • 民國第一鬼才趙元任,寫下一篇至今無法超越的96字奇文,讀音一樣
    四大導師中,趙元任的名字排在最後,可他的能力絲毫不比其他三個人弱。趙元任是得到人們公認的曠世奇才,或者說民國第一鬼才。以語言為例,世界上絕無第二人達到趙元任的成就,他精通多國語言,外加33種各地方言,注意這裡只是粗略計算。沒人能真正了解趙元任究竟會多少種語言,因為他沒到一處總能用當地語言跟大家交流,以至於被誤認為是當地人。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反對,還寫96字奇文全文一個讀音
    這次運動中,關於漢字的改革讓社會文化有了歷史性的改變,甚至有許多文人志士為了漢字是否要改革不惜放下文人的儒雅而衝突不斷。這場衝突主要圍繞著是否要進行拉丁文字改革,一個衝突導火索就是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首次公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和瞿秋白《中國拉丁化的字母》的出版。
  •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
    趙元任為了反對漢字改拼音,寫出天下奇文,全文96個字是同一讀音文/觀心通史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先人為傳承文化創造漢字,才使得中華文化代代相傳。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漢字獨一無二,無可代替。然而,五四遠動時,漢字差點被廢除了,這也是漢字最危險的一次。當時,漢字都是繁體字,老百姓的文盲率達到了95%,老百姓學繁體字特別困難,所以魯迅提出了在當時來看非常極端的口號:「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 瞿秋白提議漢字改為拼音,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僅一個讀音
    因此,為了能夠強國富民他們提出了廢除漢字,對漢語進行西化改造,或者是全面的拼音化,在當時廢除漢字的聲音洶湧而來。要知道,在當時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接受教育的,再加上漢字博大精深,需要費一大番功夫才可能學會。因此有專家認為,當時的文盲率居高不下,要歸咎於書寫複雜的漢字,若是想讓更多人擁有識文斷字的能力的話,那麼廢除漢字是當務之急。
  • 瞿秋白建議漢字改成拼音,趙元任寫出96字奇文反對,全文一個讀音
    1928年9月,《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在南京發布,這代表著已經有官方機構開始提倡漢字使用字母表示了。瞿秋白明確表示反對,並於次年2月擬定了《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1930年的春天,《中國拉丁化的字母》出版,著引起了社會上的巨大反響。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一學者寫2篇奇文,從頭至尾一個讀音,真妙
    在歷史中我們都知道,是倉頡早年創造的字,在以後漢字不斷的變革中,各種形態都出現過小篆,隸書,楷書等。在我國,我們漢字是模仿事物發展形成的象形文字。在近代以來,我國對於文字也出現了不一樣的變革,在五四運動的時候,魯迅,陳獨秀等人提倡了白話運動,改變了文章不一樣的寫法。
  • 民國語言大師寫下一奇聞,全文96個字讀音字字相同,至今無人超越
    然而在民國時期有一位文學才子也被稱之為是鬼才,他便是趙元任。1892年11月份,趙元任出生於現金江蘇地區,是清朝詩人趙毅的後人,可見趙元任出生的家族背景已經富有詩書氣質。所以在家族背景的影響之下,趙元任對於中國文學研究也極富興趣。1901年趙元任參加了當時的國家統考,進入了南京高等學堂深造。然而自此之後趙元任的學習科目也變得廣泛了很多。
  • 一篇文章96個字卻是一個讀音,曠古奇文
    錢玄同、陳獨秀、魯迅等精英接受了西方思想,認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所以他們極力推動廢除漢字。趙元任就是在這樣危急的背景下,作下了這樣一篇「曠古奇文」——《施氏食獅史》。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
  • 民國的一篇奇文,全文94個字就一個讀音,能夠讀下來的都是神人
    幾乎是每到一個地方就學習一種方言,現學現賣,足見他的語言天賦有多高。 雖然他在數學、物理、哲學、音樂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詣,但最後卻選擇了語言學作為終身的學術事業。 曾經很多人好奇這一點,而他給出的答案竟然是「好玩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