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至20世紀50年代,由於貧窮和腐敗,中國被西方國家多次殖民和侵略。因此,中國人開始反思落後的原因,很多人對幾十年來的中西文化進行了對比,有些人則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即落後是因為古老的傳統文化,而漢字是頑固的傳統文化的「元兇」,蔡元培、陳獨秀、魯迅、等人都紛紛表示贊同。
但有這樣一個人卻不怎麼認為,他就是民國時期的第一個鬼才趙元任。他用96個同音字寫下一篇奇文來反駁廢除漢字,且這96個字讀音都完全一樣。
民國鬼才趙元任
趙元任,字:宣仲,宜重。現代著名學者、語言學家、音樂家,與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一起被稱為清華「四大導師」。趙元任出生於天津,高中因成績優異被康奈爾大學數學專業錄取,並選修物理和音樂。大學畢業後,趙元任並沒有直接工作,而是進入哈佛大學繼續攻讀哲學和音樂專業,並於1918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都說「學得廣,不如學得精」,然而,我們的鬼才趙元任卻能學得廣又學得精,在多個領域都成為了「大家」。
趙元任在音樂領域擁有非凡的創造和成就,是中國現代音樂學先驅,也是我國近代作曲家中最早嘗試將西洋樂的多聲思維進行中國化和民族化的重要人物之一,其音樂思想深刻地影響了後世的創作者們。比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廈門大學校歌》《東北大學校歌》都出自於他手下。
趙元任不僅僅是音樂家,他還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開拓者,被譽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趙元任以其卓越的語言天賦,自小就向周圍人學會了各地的方言,據統計已學會方言有33種。
由於對各地方言的掌握,趙元任先後出版了《現代吳語的研究》《粵語入門》《湖北方言調查報告》等一批方言研究專著,為後世學者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除通曉各地方言外,趙元任還熟練掌握英、德、法、日、俄、希臘等國家的語言。在新中國剛建立時,羅素曾到中國訪問,趙元任就是他的隨身翻譯,並且數十場演講都用當地方言翻譯。
語言天才的反擊
趙元任有一篇96字的同音奇文,正文如下:「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這篇故事大概講的是,有一個非常喜歡吃獅子的人發誓要吃夠十隻獅子,當他收集完十隻獅子之後才發現原來都是石獅子。如果沒有白話文版本,讀者會不會在閱讀時僅僅聚焦於「shi」這個讀音,而忽略了它的連貫性和故事性。所以,為什麼趙元任要用96個音相同的字講一個看起來有點「無聊」的故事呢?
《施氏食獅史》剛好寫於提倡「漢字拼音化」期間,「漢字拼音化」指的是將拼音文字取代方塊漢字,之所以會提出「漢字拼音化」,是因為當時有專家認為我們國家那麼落後和舊的傳統文化的有關,而方塊漢字就屬於傳統文化。為了拯救中國,就必須要通過清除舊文化和廢除漢字才能達到這一目的。
廢除漢字的熱潮持續了半個世紀之久,然而,生搬硬套的直接後果就是水土不服,導致很多人都接受困難。而最能證明這一點的是,在那個時候,許多支持漢字拼音化的人紛紛倒戈,逐漸認識到根本行不通。例如,我們在某個時候用拼音寫下一段話,然後過了一段時間,再去讀這段話,這是否就是你最初想要的意思?
事實上,漢語不能拼音化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於我們的文化傳統,我們的同音字太多,不適合拼音,而如果我們不考慮現實,幹著移花接木的事情,一定會鬧得天翻地覆。作為相對較早認識到漢字無法完全拼音化的人之一,趙元任就寫下《施氏食獅史》,對漢字拼音化提出質疑。
被誤解的反擊
但是施氏食獅史卻沒有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反擊。相反,很多人誤解了趙元任的意思,以為他寫這篇文章是為了說明漢字拼音只能用在白話上,不能用在文言文上。但實際上這是對趙元任意圖的誤解,後來他自己也特地解釋說,他寫《施氏食獅史》是為了說明,在某些有限的用詞場合比如自然科學、工農商等學科領域內,是可以使用羅馬字拼音。
但如果要研究文字本身,就不能脫離文字,尤其是研究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歷史的,就必須要用到漢字。因此說,很多時候在理解一個人的意圖時,不能只聽隻言片語,否則會誤讀原意。
根據前文的解釋,終於明白了趙元任為何要使用一組同音異形的漢字來行文,他是為了反面證明漢字拼音化的可能性,如果漢字拼音化,那麼《施氏食獅史》將會是「shi」到底,那個時候,就真的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結語
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記錄著中華文明的光輝歷程,照亮著中華文明的前進之路。如果為了追求與西方國家一樣的文字而否定我們的文字,那麼也是在變相地否認我們自己千百年來,中華兒女用心傳承的中華文化。
趙元任阻止「漢語拼音化」是因為他深知漢字極具民族性和習慣性,漢字不同於拉丁字母,它是一個象形文字,在這個象形文字是一個國家的文化表現,也是中文文化五千年的精髓,他比任何人都珍惜我們的漢字。正因如此,羅常培這樣評價他:「他的學問基礎雖然是數學、物理學和數理邏輯,可是他對於語言學的貢獻特別大。近三十年來,科學的中國語言研究可以說由他才奠定了基石,因此年輕一輩都管他叫'中國語言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