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關於拆分Facebook的要求已經持續幾年了,不過直到本周,美國政府和幾十個州政府才正式對Facebook提起了兩起反壟斷訴訟,指控這家社交媒體巨頭濫用其在數字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從事反競爭行為。
其中,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正在向聯邦法院尋求永久性禁令,要求該公司剝離包括Instagram和WhatsApp在內的資產。這兩項措施意味著,如果禁令生效,那麼Facebook將在事實上被拆分。這項要求得到了參與訴訟的不少州政府的支持。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競爭局局長伊恩·康納在其聲明中表示:「個人社交網絡對數百萬美國人的生活至關重要,Facebook的壟斷行為剝奪了消費者從市場競爭中獲得的好處。我們的目標是遏制Facebook的壟斷行為,恢復市場競爭,推動市場在自由競爭當中繼續保持創新動力。」
應該說,這一次的兩起平行訴訟絕不是「無準備之戰」,美國政府醞釀了很久。並且將其焦點集中在Facebook構建社交媒體帝國的兩項關鍵服務——Instagram和WhatsApp的收購和控制上。2012年和2014年,Facebook分別以10億美元和190億美元收購了Instagram和WhatsApp。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自2019年6月以來一直在對Facebook進行反壟斷調查。而美國司法部的行動則要更早,大概在一年零兩個月前,紐約司法部長萊蒂夏·詹姆斯就宣布,她正領導一個司法部長小組專門調查Facebook潛在的反競爭行為。最終,40多位司法部長籤署了周三的起訴書。
詹姆斯通過新聞發布會表示,「近十年來,Facebook一直在利用它的統治地位和壟斷力量來打壓較小的競爭對手,扼殺競爭……通過使用其巨大的數據和資金寶庫,Facebook壓制或阻礙了該公司認為的潛在威脅。」對此,紐約州司法部要求法院裁定,Facebook在未來進行任何價值1000萬美元或以上的收購時,必須通知紐約州政府。
那麼為什麼美國政府非要拆分Facebook不可呢?下面談談我的看法。
第一,美國政府關注科技巨頭壟斷行為早有歷史。
上一次具有裡程碑式的重大科技反壟斷訴訟,可以追溯到美國政府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針對微軟訴訟。2004年,美國加州多個州政府起訴微軟濫用壟斷地位,控告其濫用在個人電腦作業系統領域的壟斷地位,對商品制定不合理的價格。
同一年,韓國、歐盟等裁定微軟違反了公平貿易相關法規。其中,韓國要求微軟在180天內針對韓國市場推出兩個版本的Windows,其中一個必須剔除Windows Media Player和即時聊天軟體。而歐盟也出臺了相同的判定,認為微軟在Windows中捆綁Windows Media Player的做法違反了反壟斷法,對其開出了4.97億歐元的罰單,並勒令微軟與競爭對手共享部分原始碼。
微軟案表明,反壟斷訴訟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結束,但它們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至今仍有不少人認為,正是微軟的訴訟為谷歌的崛起鋪平了道路。
整體來看,今年美國加大了對整個科技行業潛在的反競爭行為的調查力度。除了Facebook以外,審查的範圍還包括:蘋果對IOS應用生態系統的控制,亞馬遜對待其電子商務平臺上獨立賣家的方式。谷歌於今年早些時候也因反壟斷問題被美國和州政府起訴,指控其為了保持其在在線搜索和搜索廣告領域的強大地位而抑制競爭。
如果美國政府在法庭上證明了,Facebook被指控的不當行為給消費者或競爭帶來了切實的、可衡量的損害,包括但不限於消費者體驗、消費者選擇、消費者隱私,甚至導致科技行業「在潛在競爭服務上的投資減少了」,都有可能推動指控成立。
第二,美國政府希望打破壟斷,促進市場競爭和創新以應對崛起的中國企業,這絕對是重要原因之一。
美國是信奉自由市場經濟的國家,因此歷來對於壟斷企業拖累市場創新持有否定態度。「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美國當年與80年代崛起的日本競爭,也是美國如今堅持拆分Facebook的重要原因。
回到上世紀80年代,美國技術領域上一次真正面臨國際競爭威脅來自當時勢頭正盛的日本,當時諸如Westinghouse、Fairchild和RCA等大公司都在和日本對手的競爭中佔據下風。當時日本的銀行體系和政策法規歷來偏愛大公司,比如索尼、東芝、夏普和其他許多公司都曾通過顛覆性的創新影響了全球產業。
在創新的小公司和集中的大公司中,最後歷史的結果是支持創新的小公司。最終美國那些受重創的巨頭,也沒有能力發起了反擊並恢復美國科技的領先地位,而是矽谷這些創業企業搶佔了資訊時代的高地。反觀日本,太過於依賴某一代成功的公司,反倒是無法推動大公司持續轉型升級。
當然美國之所以有耐心,還是再往前追溯的歷史中獲得了寶貴經驗。1911年標準石油公司分裂成Exxon、Mobil、Chevron和其他衍生公司後,標準石油公司的價值在一年內翻了一番,還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增加了五倍。所以美國有理由相信,拆分壟斷的大型企業,最終都會和標準石油公司解體一樣,打破規模對創新能力的束縛。
對應到當下,隨著數字應用擴展至交通、航空、醫療和能源領域,網際網路不再僅僅由美國主導。美國開始重視中國在人工智慧、高級機器人和電子商務等特定領域的競爭,除了政治上的手段之外,鼓勵美國本土企業創新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美國當前科技巨頭企業表現並不給力,迫切需要發動下一波顛覆。比如谷歌,當前對於登月充滿信心,但旗下的自動駕駛汽車並沒有多少商業吸引力。蘋果技術底蘊還可以,但其收入在下降,在世界範圍內越來越不受待見,而美國人對於中國造的「一加」(Oneplus)手機更感興趣。Facebook可能在虛擬實境領域有所突破,但其重心已經從技術進步轉向服務點擊量。
如果長此以往,美國各界擔心科技巨頭們不僅自己不給力,而且擠佔其他市場對於創新的投資,將可能導致美國在未來的技術水平競爭中全面落後於中國。正如Facebook反對拆分時拿出的理由一樣——過於嚴厲的監管可能會讓中國等其他國家在快速發展的科技領域獲得競爭優勢。
第三,Facebook龐大的用戶基礎,正在形成美國政府也難以抗衡的權力。
目前Facebook的用戶大約30億,保守估計有20億左右的真實用戶。這意味著Facebook背後掌控著20億人的信息資料、每天的行動,甚至通過對網絡留痕的挖掘分析,可以對社會運行造成重大的影響。
過去的機器算法只是從用戶過去買過什麼來推算用戶將來可能喜歡什麼,以針對性的制定營銷策略。但是現在的機器算法遠比過去能做的多多了。
根據英國《觀察家》揭露了現在機器算法的威力。劍橋分析是一家同時在英國和美國設有辦事處的數據分析公司,該網站首頁上明目張胆地寫著:「我們能夠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影響到一個國家的選舉結果,目前已經在100多個國家選舉上起到了作用」。
因為,該公司能夠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訪問Facebook個人資料,通過數據挖掘出用戶的心理狀態和訴求,分析出政治傾向,從而有針對性推送資料幹預用戶的最終選擇。該公司甚至表示,不需要閱讀本人的Facebook資料,只要身邊朋友使用Facebook,就可以使用人工智技術進行深度觀察,同樣可以了解用戶、改變行為。
如果說這些已經足夠對美國政府造成影響的話,那麼Facebook之前提到的數字貨幣Libra,就將更深層次地締造自己的權利。一旦Libra真正推出並如計劃那樣實現與全球主要貨幣自由兌換,那麼Libra將很有可能取代美元當前在國際貨幣中的地位。
所以美國政府拆分Facebook的決心是充分的,但是過程一定是漫長的。
針對美國政府指控,Facebook副總裁兼法律總顧問詹妮弗紐斯特德表示:「美國聯邦貿易委員在起訴書中沒有提到,它在多年前就處理了涉及這些收購的審批事項。」並且表示,如果美國政府想要重新對當年的收購事項推倒重來,那麼美國企業今後在併購時就無法確保這些交易是否已經真正完成,不會再遭受質疑。
而聯邦貿易委員會前主席威廉·科瓦奇對此的解釋是,儘管監管機構當時可能沒有反對WhatsApp和Instagram的交易,但監管機構完全有權根據新證據改變主意。因為「美國併購法中沒有規定,此前未提出質疑,就可以使該交易免受未來的審查。」
如果Facebook最終被認定違反了法律,該公司最後的方法(也是現在正在做的),是以其服務整合得過於緊密而無法解除為由阻止分拆。但這一觀點能否成立,最終還需要由法院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