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0家影視公司蒸發1600億,紅海行動票房第一

2021-01-08 澎湃新聞

作者:周馳

截至12月29日17時05分02秒,2018年度全國電影總票房(含預售)已突破600億元大關。其中《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和《我不是藥神》貢獻位居前三,分別貢獻了6.1%、5.7%和5.2%的票房。

其中《紅海行動》和《唐人街探案2》分別取得了36.51億、33.98億票房,它們均來自春節檔。回看今年的春節檔:《捉妖記2》預售票房突破2億,創下了中國影史首日預售票房新紀錄,上映首日更是以5.4億拿下內地影視單片單日票房冠軍。2月16日(大年初一)取得12.64億票房登頂全球單日單市場票房冠軍;春節檔6天累計57億票房,成就了史上最熱春節檔。

但開年的熱鬧難掩今年全年影視行業的寒冷。從整個電影資本市場來看,影視股下跌非常嚴重,從鏡像娛樂(ID:jingxiangyule)統計的20家上市影視公司來看,去年一年無一家公司市值增長,市值總蒸發超1600億,跌幅在50%以上的公司就高達8家。

其中依靠成龍IP資源轉型影視行業的文投控股跌幅最高,以79.97%的跌幅蒸發333億市值;今年年初總股本質押率為81.22%,質押率居資本市場首位的印紀傳媒市值蒸發78.51%位居第二。

2018年的影視行業在「天價片酬」、「陰陽合同」、「稅收風暴」、「業績巨虧」、「重組失敗」、「資本撤離」等負面關鍵詞中度過。隨著前幾年野蠻生長的泡沫被擠出,整體票房增長的開始放緩,在市場冷靜後,影視行業的整體熱錢減少,資本必然會流入頭部內容資源,讓電影人用心做內容,資本降溫,或許是電影市場正本清源的開始。

國產片崛起,進口片降溫 批片數量增長,但爆款並未出現

在影視公司市值大幅縮水,資本泡沫消失的情況下,中國電影票房增速放緩,但國產電影的票房在向好的方向發展。2017年國產片被進口片碾壓得十分嚴重,在2017年總票房TOP15中,僅有5部是國產片,僅取得135.31億票房;在今年票房TOP15中,國產片佔據了9個席位,共取得205.72億票房。

《2018中國電影市場用戶觀影報告》顯示, 2018年國產片票房佔比從51%提升到63%,票房貢獻率首次超過六成。相較於去年的進口片票房,今年進口片票房TOP10中,除了票房第九的印度電影《神秘巨星》外,其它均為好萊塢影片,而去年的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拿下了12.99億的票房,位居進口片票房榜第三位。

在《摔跤吧!爸爸》的火爆下,今年迎來了印度影片的引進熱潮。但今年以來,除了《神秘巨星》的7.47億外,《小蘿莉的猴神大叔》《起跑線》《巴霍巴利王2》《廁所英雄》《蘇丹》等印度片票房表現都不很理想,正在上映的《印度暴徒》上映3天,僅取得了1134萬票房。

其實,小語種影片近幾年在內地市場的「走俏」,除了政策的扶持,與題材差異化程度大、投資回報率理想也有很大關係。《摔跤吧!爸爸》和《你的名字》都為批片,2016年,光線協助推廣的《你的名字》成為當年貢獻收入第五的作品,2017年,《摔跤吧!爸爸》成為華誼貢獻收入排行第三的作品。

如此高的投資回報率誘惑之下,不少影視公司相繼投身批片大軍,大家都在試圖押中下一個批片爆款,但「撿漏」其實並不容易。2017年,堪稱批片爆發年,內地共有55部批片上映,其中近20部批片票房不足1000萬,淪為了炮灰。

和去年相比,2018年批片數量增加到70部左右,但市場反響反而更加冷清,今年上映的日本影片更是達到了14部,但總票房僅6億多。與此同時,批片的成本也在不斷暴漲,高昂的成本不僅縮小了盈利空間,更是加深了國內買家回本的風險性。而且,《摔跤吧!爸爸》等影片的成功依賴於題材的差異化,但在今年《我不是藥神》也主打現實題材,並取得了31億元的票房,使得小語種進口片的差異化優勢不再。

隨著觀眾審美的提高和對影片質量判斷力的成熟,明星IP和流量明星已經沒有了絕對的號召力,觀眾也開始更傾向於為有情懷、有誠意的影片買單,其中《我不是藥神》就是代表,豆瓣評分高達9.0分,位居國產影片前十,票房也位居年度第三。

那麼在票房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影視公司市值為何還會蒸發如此嚴重?

明星資本泡沫嚴重 影視寒冬下,明星資本問題凸顯

首先,影視公司過於依賴明星IP,在今年的天價片酬、稅務風波下,明星資本已經成為「燙手山芋」,明星的暴雷,也給影視公司帶來致命打擊。

2009年,華誼兄弟上市,李冰冰曾在2007年以18.93萬購買的36萬股從變成了1028萬,翻了54倍,使明星看到了資本市場的威力。同時,影視劇迎來了大爆發,資本市場也看到了明星的影響力。2015年10月,華誼兄弟以7.56億元收購浙江東陽浩瀚影視70%的股權,當時這個公司成立僅一天時間,但重要的是,該公司旗下藝人包含李晨、馮紹峰、楊穎、鄭愷、杜淳等諸多當紅明星。

之後,影視公司的股東名單中經常可以看到明星的影子,明星與資本的捆綁關係越來越緊密。華誼兄弟、光線傳媒、唐德影視都是與明星關係十分親密的公司,年初收購蔣雯麗首映時代失敗、繼而又傳出大股東爆倉的長城影視也十分看重明星IP。

依靠與明星IP綁定快速創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德了。2015年2月17日,唐德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時,明星股東範冰冰、趙薇的到場,一時讓唐德十分風光。得益於與範冰冰的深度捆綁,唐德影視不僅坐擁過808億的巔峰市值,2014年,僅範冰冰主演的《武媚娘傳奇》就為唐德影視帶來了71.51%的營收。唐德影視董事長吳宏亮在2016年時說:「我們與範冰冰的這種緊密綁定,也是一般影視公司做不到的,說到底,影視公司核心還是要靠人。」

但是過度依賴明星資源,並非沒有風險,當唐德影視想依靠明星加持的大作《巴清傳》複製《武媚娘傳奇》成功時,男主角高雲翔陷入性侵醜聞,隨後製作方臨時邀請李晨救場,製作出摳圖翻拍版應急,可隨後《巴清傳》女主兼唐德持股股東範冰冰也深陷「稅務」問題,目前《巴清傳》的播出遙遙無期。

唐德影視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1.18億元,同比減少45.34%,淨利潤報1008.98萬元,同比減少83.67%。而2017年,唐德影視已經確認《巴清傳》收入6.17億元、結轉成本2.98億元,2018年上半年又確認了該劇收入7087萬元、結轉成本3558萬元,到今年上半年,該劇累計實現毛利3.54億元,同時尚有4175萬元作為存貨餘額未結轉完畢。而一旦播出方解除《巴清傳》合約,唐德影視已經確認的將近7億元收入和4000多萬元存貨將成為壞帳。

所以過於依靠明星IP,一旦明星出事,對於公司的打擊是致命的,唐德的市值目前已經蒸發65.45%。明星泡沫破碎如此之快,讓唐德猝不及防,在公司業績不斷下滑下,公司股東也開始逃離。9月,唐德前十大股東趙健提交了自己的減持計劃;12月4日晚間,唐德影視發布公告稱,收到公司股東陳蓉女士提交的《股份減持計劃告知函》,計劃自公告日起三個交易日後的三個月內以大宗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4,804,547股,即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21%。

在資本不斷綁定明星IP公司時,監管部門也在加大力度整改這種高溢價的交易,影視公司併購重組被監管、明星天價片酬被限制、明星稅收改革,隨著影視行業全方面的監管與整改到來,影視寒冬下,明星資本成了「燙手山芋」。當明星IP的泡沫開始破碎,市場開始趨於冷靜,中國電影行業也正在向著合理的方向前行。

「我可以肯定的是,在未來一兩年的時間,有幾千家的影視公司要倒閉,現在有兩萬家,數量多又沒錢,又不賺錢。」這是王長田在上影節的預言。當下,影視行業的泡沫正在被打破,寒冬的到來,只是整個行業淨化與進化的必須過程,熬過現在的陣痛期,行業才能走向良性發展,而最終能存活下來的,才是真正能做好內容的公司。

買買買跨界進入影視行業 對賭期結束,子公司業績紛紛變臉

除了明星資本泡沫的消失,由於很多公司前些年買買買跨界進入影視公司,在最近兩年子公司的對賭期基本結束,在沒有業績承諾的壓力下,子公司的業績出現斷崖式下滑,從而影響母公司的業績,反映到資本市場,帶來的後果就是市值蒸發。可以看到,中南文化前身為中南重工、當代東方前身為大同水泥、印紀傳媒以廣告服務起家、長城影視前身為江蘇宏寶文投控股,文投控股、北京文化、驊威文化、奧飛娛樂等公司也都是跨界進入影視行業的。

文投控股,原來是做汽車製造業務的,與影視毫不沾邊。對於跨界進軍影視行業的公司,最直接有效的策略便是收購,2014年8月,投控股還叫松遼汽車的時候,公司完成了對江蘇耀萊影城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都玩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兩家公司100%股權的收購,主營業務由此增加了影城運營、影視投資製作、網路遊戲的開發運營,文投控股開始進入影視行業。

在這之後,文投控股並沒有停下買買買的腳步,2016年底,子公司都玩以4億元價格全資收購了俠聚網絡;2017年文投控股計劃收購海潤影視、悅凱影視、宏宇天潤3家公司,為重組收購,文投控股停牌半年多,但海潤影視、悅凱影視先後被挪出最終的併購方案,重組標的僅剩下悅凱一家。

然而在這種大手筆的買買買下,風險也在快速堆積。據文投控股2018年3季報數據顯示,公司 2018年前三季度淨利潤僅為0.25億元,同比下降了93.34%,負債合計32.4億元,與2017年同期的28.2億元相比,增長15%。

此外,今年4月,文投控股的掌舵人綦建虹宣布離職。而在9月4日,文投控股發布公告稱,其第二大股東耀萊文化所持有公司28221.2萬股無限售流通股被輪候凍結,及2108.68萬股限售流通股被凍結,凍結期限均長達3年。

而造成業績大幅下滑的原因則是買買買帶來的後遺症。2014年8月文投控股以23.2億元收購耀萊影城時,後者曾承諾在2014年-2017 年,扣非歸母淨利分別不低於 1.45 億、2.20億、3.10 億、3.3767 億,4年中,耀萊影城分別實現淨利潤1.47億元、2.25億元、3.95億元和3.28億元,完成率分別為101.68%、102.06%、127.5%,97.01%。但在對賭期結束,耀萊影城就上演了業績變臉,2018年上半年耀萊影城虧損了4972.94萬元,由盈轉虧。

驊威文化的問題也是如此,驊威文化是從玩具製造業跨界進入影視行業,走的也是買買買的路子。自2013年以來,驊威文化發起了15筆、累計44.6億元的收購或投資,但其上市8年來淨利潤總額不足10億元。而這些業績大部分是依靠併購公司的業績承諾撐起,據2017年公司年報顯示,公司扣非淨利潤中67.8%是來自併購公司的業績承諾。

2018年前三季度,在少了收購子公司的業績承諾後,驊威文化僅實現營業收入1.29億元,同比減少79.36%;淨利潤3343.60萬元,同比減少85.40%;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5562.51萬元,同比減少168.46%。

在2018年驊威文化還兩次折戟於資本市場,先是30億元收購的張紀中女兒的東陽曼荼羅的重大資產重組方案敗走A股;隨後11月21日,溢價近48倍的收購微信公眾號運營公司旭航網絡一案也宣告終止。與此同時,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郭祥彬火速將驊威文化扔給了杭州鼎龍,逃離這一爛攤子。

雖然資本的大量撤離給電影市場帶了來陣痛,但在痛過之後,影視公司將向著良性的方向發展。正如導演陸川在上影節說的:「資本退潮是好事,中國電影這一輪崛起,是從20多年前完全不被資本關注時就開始的。一代代電影人砥礪前行,在藝術和商業領域衝鋒陷陣,才有了市場的綻放,資本隨機湧入。如今資本退潮、泡沫散去,忠誠於創作的人依然會和電影在一起。逐利的人離開行業,這沒什麼壞處。窮,從來不是做不出好電影的理由。大潮退卻,礁石會露出來,真正有堅守、有態度的創作者依然會出好作品。」

相關焦點

  • 2018年電影行業回顧 口碑倒逼票房欲成常態
    資料圖:觀眾在影院觀影中新社記者 張雲 攝在與進口大片進行市場競爭過程中,國產電影無論從票房呈現上,還是社會口碑上似乎都佔據了上風。據最新發布的《2018騰訊娛樂白皮書》顯示,達「30億+」級別的影片前三甲均來自國產電影(《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二》《我不是藥神》),「好口碑決定票房走勢」正逐漸形成電影業內常態。
  • 2018年度電影票房排行榜:6部電影超20億《紅海行動》問鼎年度冠軍
    中商情報網訊:2018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609.76億元,同比增長9.06%,城市院線觀影人次為17.16億,同比增長5.93%;國產電影總票房為378.97億元,同比增長25.89%,市場佔比為62.15%,比去年提高了8.31個百分點,市場主體地位更加穩固。
  • 外媒盤點 2018 年世界電影票房排行榜:紅海行動入圍,漫威 IP 狂攬...
    時光流轉,轉眼間2018年即將過去,今年感覺遺憾的是好多藝術家的突然去世,今天外媒《Vogue》帶來了2018世界電影10大票房收入排行榜,值得關注的是國產影片名作《紅海行動》也佔據了一席之地。第10位/《紅海行動》世界票房總收入:5.7億美元。
  • 2018年電影公司眾生相:傳統五大博納第一、新興公司騰訊系登頂
    榜單背後不僅反映了出品公司實力的變化,更反映出網際網路影視在近些年來與傳統影視的融合,就像NETFLIX正式成為美國電影協會(MPAA)一員,成為第一家加入MPAA的非電影公司、第一家加入MPAA的流媒體
  • 影視板塊市值蒸發174億,歡瑞等7家公司遭遇至暗時刻
    其他股價跌停的公司,還包括:2017年業績巨虧2.72億的東方網絡,獲得美的少帥何劍鋒入主的前央企華錄百納,今年1月至今股價已經跌了2/3的北京市國企文投控股,江蘇廣電控股的幸福藍海,影視子公司世紀長龍2017
  • 2018年中國電影票房再創紀錄 16部影片票房超10億
    票房Top5國產電影佔四席 《紅海行動》36.5億奪冠  中新經緯客戶端梳理發現,票房前五名中,國產電影佔據四席;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中,有六部為國產電影。2018年票房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和《復仇者聯盟:無限戰爭》,其中除《復仇者聯盟:無限戰爭》外,其餘四部均為國產影片。
  • 盤點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 票房突破600億 影片排行榜
    據娛樂產業研究機構藝恩提供給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0日17:00,全國電影總票房約為600.67億元,國產電影約佔361.7億元,國產影片票房貢獻超六成,國產電影扛起了票房的大梁。  據藝恩數據統計,截至2018年12月29日,2018年全國新增銀幕8099塊,銀幕總數已達到60957塊。位居全球第一。
  • 《紅海行動》票房破16億,這位演員功不可沒!
    林超賢導演的《紅海行動》霸氣發威,在春節檔國產大片混戰之中殺出重圍,2月22日、23日兩天都穩居日票房收入榜首的位置,上映第8天,日票房收入還超
  • 瀕海交鋒題材類似戰狼2、紅海行動,票房有望破30億
    中國電影家協會軍事題材工作委員會副會長丶解放軍原總政治部文化部文化影視局局長孫軍丶原海軍某訓練基地司令員房國平等領導現場致辭。 ,該片講述的是中國第一部海軍海上反恐3D電影為題材的,類似戰狼2和紅海行動, 自戰狼2(56億票房),紅海行動(36億票房),現在在開拍的戰狼3,等等,愛國,軍事題材的電影這幾年在中國是相當得火
  • 八佰熱映,影視行業迎來復甦?
    在一年前恐怕沒有一個影視從業者能想到,在未來的某一天會為衝破1億票房這一事而歡呼雀躍。或許我們應該從2013年那場不亞於今昔的沒有硝煙的非典戰爭說起,從歷史中窺見重大事件發展的規律。2003年票房過千萬的8部國產片總票房只有2億多,諸如那個港片還在黃金期的年代,《炮製女朋友》投資超2000萬港幣,但最終只收穫600萬票房。
  • 該大片耗資7億,比《紅海行動》還高,預售票房只有467萬
    雖說同樣是由《紅海行動》的金牌班底打造,但能否同其一樣逆襲,成為年度第一,就有些捉肘見襟了。 於2018年2月16日上映的《紅海行動》,根據"葉門撤僑"事件真實改編而來,一場戲動用多個國家將近300位工作人員,1200多個演員,製作總成本高達5億元人民幣,最終卻一再拖檔
  • 《紅海行動2》明年上映,原班人馬回歸,票房有望超《戰狼2》
    近日,由林超賢執導的火爆動作片《緊急救援》正在院線熱映中,上映一周後收穫了3億票房,可喜可賀。作為國內首部海上救援題材影片,給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電影風格。不過,很多觀眾則更關注林超賢的另一部電影IP,那就是《紅海行動》。
  • 紅海行動導演林超賢
    2013年,因拍攝的動作電影《激戰》,獲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最佳導演提名。2014年,執導了犯罪電影《魔警》,該片入圍第6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全景單元。 2016年,執導警匪動作巨製《湄公河行動》。2018年2月16日,其執導軍事動作電影《紅海行動》在中國內地上映。
  • 從博納影業看中國影視公司的IPO之路
    》,到2016年的《湄公河行動》,再到2018年的《紅海行動》,都一步步奠定了博納影業在主旋律影片方面的優勢地位。除上述的「山、河、海」三部曲之外,2019年博納還推出了「中國驕傲三部曲」,分別為暑期檔的《烈火英雄》《決勝時刻》以及國慶檔的《中國機長》,三部均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博納影業於1999年由於冬創立,是國內首家獲得電影發行牌照的民營影視公司,也是首家登陸美國納斯達克的中國內地影視公司。作為一家具有全產業鏈布局的電影集團公司,博納的主營業務為電影業務和影投業務。
  • 《流浪地球》票房超《紅海行動》,登頂中國電影北美票房榜!
    《紅海行動》,登頂中國電影北美票房榜!,其中2月14日情人節(周四)當天3.51億,也受此影響,次周末回彈遠不如《戰狼2》,但基本與《紅海行動》次周六持平。累計票房已於昨日12時30分超越《紅海行動》,攀升至中國影史票房榜第二位,預計本周二便能突破40億,繼最快20億、最快30億後,繼續刷新最快40億的紀錄。另外,2月17日晚,電影《流浪地球》官微正式宣布,該電影成為近五年中國電影北美票房冠軍:「上映11天獲382萬美元票房,登頂近五年中國電影北美票房榜,刷新近五年中國電影Top5排名。地球還在流浪,我們繼續前行! 」
  • 口碑炸裂票房逆襲,《紅海行動》的最終票房能超越《戰狼2》嗎?
    上映的第7天,《紅海行動》的單日票房超越了《唐人街探案2》,並在接下來的五天內持續佔據票房榜首之位。截止到發稿前,《紅海行動》的票房已超過23億,有望向30億票房發起衝擊。說到《紅海行動》,很多人都會聯想到去年狂攬56億票房的《戰狼2》。在豆瓣上,《紅海行動》的評分高達8.5分,超越了《戰狼2》的7.2分。
  • 2018《紅海行動》戰隊和2019《流浪地球》戰隊,誰是最強春節檔?
    2019年,《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新喜劇之王》《廉政風雲》《神探蒲松齡》《小豬佩奇》和《熊出沒之原始時代》8部影片雲集,總票房達到58.4億,超過了2018年的57.7億的票房記錄。
  • 2018年電影票房達609億 金馬映像寄語新時代
    在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總票房達到了609.8億,較2017年的559.1億同比增長9.1%。為慶祝中國電影喜迎這一歷史性時刻,金馬天地暨金馬映像年度感恩答謝盛典,於2019年1月5日在北京長白山國際大酒店隆重舉行。
  • 《流浪地球》大戰《紅海行動》,2018、2019誰是史上最強春節檔?
    2019年,《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新喜劇之王》《廉政風雲》《神探蒲松齡》《小豬佩奇》和《熊出沒之原始時代》8部影片雲集,總票房達到58.4億,超過了2018年的57.7億的票房記錄。
  • 2018年香港最賣座十大港片,《無雙》第2,《紅海行動》墊底
    根據中國電影報統計數據得知,中國電影2018年總票房609.76億元,票房榜前十名分別是《紅海行動》(36.5億)、《唐人街探案2》(33.97億)、《我不是藥神》(31.00億)、《西虹市首富》(25.47億)、《復仇者聯盟3》(23.90億)、《捉妖記2》(22.37億)、《海王》(19.23億,還在上映中)、《毒液》(18.70億)、《侏羅紀世界2》(16.95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