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大重陽
本文大概3000字,讀完共需4分鐘
編者按:隨著5G時代的到來,新基建建設與發展變得越來越迫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研究員曹明弟在《人民論壇·國家治理周刊》2020年第5期撰文《關於新基建,你必須知道這幾個「不」》,對如何促進新基建綠色發展提出分析和建議。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拉動內需和投資的重要途徑,在增強經濟的韌性、穩定就業、維護民生等方面都將發揮重要作用;與傳統的「鐵公基」相比,新基建更加側重於突出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方向,體現出加快推進產業高端化發展的大趨勢。
關於新基建的幾個「不」
01
新基建不是穿舊鞋,走老路
「新基建」重在一個「新」字。2008年的「四萬億」主要涉及傳統的鐵路、公路、橋梁等「鐵公基」領域,而「新基建」帶有明顯的新時代特徵,涉及的是5G、人工智慧、數據中心等科技創新領域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等民生消費升級領域基礎設施。
「新基建」既是基建,同時又是新興產業,因此它能緊密連接市場,撬動投資和建設,既能通過基建拉動上下遊的投資需求,提振消費,為中國經濟渡過短期難關、支撐長期繁榮夯實基礎,又能通過市場機制的約束和激勵,開展適度超前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形成適量的供給和產能,帶動十幾萬億產值的新經濟,為搶佔全球新一代信息技術制高點奠定堅實的基礎。
02
新基建不能立即推動終端消費
在抗疫中,大部分經濟活動暫停,當下復工復產需要快速恢復經濟循環,推動整個經濟鏈條的復甦。新基建是底層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直接推動建築、工程類及相關的產業發展,但是基礎設施之上的平臺類、應用類的發展尚需時日,不可能同步推進,形成規模。即新基建本身發揮對整個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底層支撐作用還需要時間,不能一蹴而就,對終端消費產業的推動力還不能立竿見影。
2020年新基建大約1萬億元的投資規模是我國恢復經濟生產開闢的新戰場,而不是主陣地。新基建是我們應對疫情、恢復經濟生產的重點投資領域,但其規模還比較小,不足以「對衝」疫情和全球經濟收縮所帶來的需求收縮。我國在加強疫情防控的同時恢復經濟發展,可以把新基建列入第一批菜單,但同時還需要第二批、第三批……。
03
新基建的投資不能只來自政府
當前政府的財政支出面臨極大的壓力。新基建的投資需求較大,需要強化市場驅動力,吸引更多資金投入。要進一步放開基建投資領域的市場準入,尤其是為民營企業參與基建投資拓展渠道、消除限制。新基建的投資需要多元化,獲得專項貸款、併購、IPO、發債、多層次資本市場等方面的支持,包括規範的PPP。
04
新基建的實施不能僅靠政府
傳統的「鐵公基」基本都是政府出資建設來實施。但是現在基建相關的產業出現了一些諸如「基礎設施即服務」等新模式,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難以分開。新基建的建設需要打破以往基建基本由政府獨立承擔的局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和企業一起來,推進市場有序運行,以適配建設之後的運營、服務的需要。
05
新基建不會較大地擠出民間投資
一般來說,政府推動的基建往往會產生擠出效應。但是由於新基建的產業特點,政府必須拉上企業一起幹,在源頭上就引入了民間投資,提升了民間投資規模。
另外新基建在經濟下行壓力大時,由於擴大了公共支出,以填補需求不足的問題,其帶動效應和乘數效應更為顯著,推動經濟穩步恢復,也會帶動民間投資的增加。
新基建需要綠色發展
以新基建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就必然要符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要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為經濟社會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底層的新科技支撐。
新基建中涉及到的信息通信業已成為中國的重點耗能領域,因此在5G、大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等方面推動節能減排、綠色發展非常必要和迫切。根據一財網報導,2014年中國三大移動運營商能耗合計約為671萬噸標準煤,相當於中國當年全社會能耗的千分之二。隨著5G時代的到來,使用的行動網路流量預計將比2014年增長一千倍以上,能耗將明顯上升。隨著信息通信業的快速發展,通信網絡規模不斷提升,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中心大規模部署,信息通信業的能耗需求飛速增長,而且伴隨著大量設施、設備的修建和改建,耗能總數再次提升。數據顯示,僅2017年美國的大數據中心就耗費了超900億千瓦的電量,這些電力需要34家大中型火電站發電量才可以滿足。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中,需要大力推動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綠色設備和技術的應用。信息通信業要大力提升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以綠色科技創新為支撐,推動基礎設施升級,構建先進綠色網絡,淘汰高能耗老舊通信設備,促進3G/4G/5G網絡協調發展,推動實現網絡資源高效利用。
新基建中涉及的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方面還涉及到更基礎的電力能源結構問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初步核算,2019年中國全年能源消費總量中,煤炭消費量佔57.7%,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23.4%。即我國消費的能源一半以上來源於化石能源,清潔能源不足四分之一。
新基建需要創新性地應用於能源高效利用和新能源技術中。在新基建的發展中,要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風能、太陽能、水能、核能等清潔能源利用的規模和比例,積極採用新型高效蓄電技術,加快推動智慧能源應用,為新基建綠色發展賦能。
本文發表於2020年第5期《人民論壇·國家治理周刊》
綠色金融助力新基建健康發展
綠色金融作為近年來全球新興的主流金融領域,必將促進一切有利於綠色發展、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產業和項目,包括新基建。
綠色金融可以通過不斷深化其內涵,拓展其外延,利用金融特有的槓桿模式推動綠色資源的高效配置,通過產融結合,以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票、綠色產業基金、綠色保險和碳金融等綠色金融工具和手段促進新基建的健康發展。
綠色金融對新基建的直接支持包括領域支持和通道支持等方式。綠色金融支持的領域主要有:一是對新基建相關的場所、設施綠色化建設的支持,例如新建的5G基站、大數據中心機房、人工智慧實驗室、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特高壓換流站、新能源充電場站等;二是新基建所需的相關物資、能源場站的綠色化轉型,例如一些新基建相關工廠企業的綠色能源應用、生產線、工藝的節能減排改造;三是針對新基建建設和運營相關的能源、汙水、固廢等的處理處置和監測檢測等。通道支持在於發揮綠色金融具有的綠色通道優勢,在「六穩」形勢下調動綠色投資者的積極性和熱情,積極支持新基建,為相關的綠色投融資項目提供快速、低成本的金融支持。
綠色金融通過政策激勵與約束、綠色投融資收益和成本,環境信息披露等具體機制推動新基建行業的綠色發展。通過定向的綠色金融鼓勵措施,推動綠色新技術、新產品的實際應用,從設施建設、設備選型等方面推動新基建綠色智能發展。通過綠色效益和成本的共享和分攤機制,深化基礎資源共建共享,實現新基建的設施集約建設,深化和擴展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通過環境相關信息披露機制和提升環境效益計量手段,提升市場透明度,將對新基建綠色發展的要求從投資者傳導到項目中,並推動新基建從源頭建立能源、水資源消耗和汙染物排放情況的動態監測、控制和優化管理體系,提升新基建項目綠色化水平,提升新基建對社會綠色化發展的貢獻度。通過不斷深化市場服務體系,建立健全第三方服務機制,推動綠色供應鏈建設,為新基建的綠色創新發展建立良好的商業生態系統。
長期來看,中國綠色金融服務將促進新基建長期穩健的發展。一是綠色金融將針對新基建綠色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不斷擴展服務的對象和範圍,完善服務的方式和工具,推動新基建對整個社會在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之間平衡健康發展的底層支撐作用。二是培養和形成更多的綠色投資者,為新基建的綠色發展培育強大的綠色資金供給來源,為我國新基建的綠色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和金融實力,也為新基建走向更高、高遠、更長久提供推動力和拉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