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假期裡大家都會吃餃子,其實在故宮,皇帝新年也要吃餃子,而且是新年的第一餐就要吃!
清代皇帝新年不僅要吃餃子,還極其講究餃子的餡和吃餃子時的儀式,視其為不忘祖宗、不忘發祥之地的表現。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率十三副遺甲起兵時,連年浴血奮戰,死者無數。為表懺悔,努爾哈赤曾對天起誓,每年除夕包素餡餃子祭奠死者。
從此,清代宮廷中就留下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除夕吃素餡餃子。
(皇家的餡餃子以乾菜為主:長壽菜(馬齒筧)、金針菜、木耳、蘑菇、筍絲、麵筋等)
清前期和中期的幾位皇帝都嚴格遵守祖訓,在除夕晚上辭舊迎新的禮儀後,到乾清宮東側的昭仁殿東小屋吃餃子。當皇帝一行人登上乾清宮臺階時,御膳房開始煮餃子,當皇帝坐穩後,餃子恰好出鍋。
怎樣保證讓皇帝吃到剛出鍋的餃子呢?清宮規定,自臘月底至正月間,皇帝每過一座門檻,隨侍太監就要放一掛鞭炮。所以,御膳廚役以聽到鞭炮聲的遠近來掌握煮餃子的時間,就可以做到準確無誤。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御茶膳房》檔案記載,清嘉慶四年(一七八九年),嘉慶皇帝吃餃子時,用的是木胎黑地描金漆的大吉寶案。寶案面四周繪葫蘆萬代花紋,正中分別書「一人有慶」、「萬國鹹寧」、「甲子重新」、「吉祥如意」等吉語。吃餃子時用四個琺瑯佐料盤,各裝醬小菜、南小菜、薑汁、醋,分別壓在桌面四句吉祥語上。在靠近皇帝寶座的這面寶案邊,左、右擺放象牙三鑲金筷、金叉、金勺、擦手布、渣鬥(唾盂)。皇帝用「三陽開泰」紋飾的琺瑯大碗,一隻盛裝素餡餃子六個,另一碗盛放「乾隆通寶」、「嘉慶通寶」各一。首領太監將兩隻琺瑯碗取出,放在大吉寶案的「吉」字上,然後請「萬歲爺進煮餃子」。
清乾隆 剔彩 大吉寶案
清 金鑲牙箸
清 金鏨花蝠壽紋匙
清 金鏨花八寶叉
清代晚期,皇帝對祖宗遺訓逐漸淡化,每年除夕、元旦吃的餃子也有很大的變化。光緒皇帝吃餃子改在養心殿,餃子餡心也由素餡變成各種肉餡。《清宮膳食檔》載,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年)正月初一子時開筆儀後,「萬歲爺在養心殿進煮餃子。第一次進豬肉長壽菜餡十二隻。第二次進豬肉菠菜餡十二隻」。
皇家如此重視的餃子,到底有什麼前世今生?
中國人最看重的就是新年這頓餃子,這是祖祖輩輩血脈裡傳承下來的文化基因,全家人其樂融融在一起吃年夜餃子,以示來年財源茂盛、平安吉祥、幸福康健、人丁興旺等美好期望與祝願。餃子雖小,文化內涵深著哩!本文就為你介紹博大精深。
餃子在我國有2600多年歷史,儒家經典之一、西漢戴聖編纂的《禮記》,是專門研究秦漢以前多種禮儀的論著,載道:「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但餃子究竟源自何朝何代誰人之手,眾說紛紜:
「張仲景說」——餃子源自「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東漢時期,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的張仲景,濟世救人,情系百姓。在長沙任太守,理政三年不忘大堂行醫,診病施藥。他見白河兩岸鄉親饑寒交迫,骨瘦如柴。冬天剛到,他讓弟子在南陽東關搭棚支鍋,把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一鍋同煮,熟後撈出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再煮製成「祛寒嬌耳湯」,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服後周身血液上湧,兩耳發熱,寒氣頓消,凍耳很快治好。1700多年來世代承傳,人們每年冬至包食嬌耳,紀念張仲景。
「李世民說」——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喜食丸子又怕油膩,令廚師在肉中加菜,結果炸、汆不能成型,廚師靈機一動用麵皮包住水煮,唐太宗吃時問此為何物,廚師答曰用麵皮包的丸子,這樣做牢固,叫「牢丸」,不料唐太宗大喜,連稱「這好!這好!」打那「牢丸」就成為重大節慶的標誌性食品。1972年,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的唐墓裡,發現了隨葬的一隻木碗裡有十幾枚「形如偃月」的食品,經專家鑑定確認為唐朝的「牢丸」,酷似今天的餃子。可見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餃子已傳到西域少數民族地區。
餃子的歷史沿革經歷了漫長的漸進過程。明末張自烈作了很好說明:「水餃耳,即段成式食品,湯中牢丸,或謂粉角,北方人讀角為嬌,因呼餃餌,偽為餃兒。」顏之推在其文集中說:「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據不少資料載,從「牢丸」到「嬌耳」,最後叫成「餃子」,是讀音讀訛的緣故,說來也有數百年歷史。
如今,我們也可以享受一下擁有皇室血統的餐具啦,就是這款故宮文創 故宮貓·調料碟。這款碟子以故宮貓為設計靈感,將其飽滿憨厚的背影刻畫於調料碟上。故宮貓軟萌可愛,深受大家的喜歡。
獨具匠心的製作成下陷造型,每當醬油緩緩倒入,故宮貓的背影就躍然呈現於料碟之中,細溝小壑的深淺都內含玄機,將貓身上的紋路精美呈現。隨著倒入液體顏色的不同,故宮貓的顏色也隨之發生變化,每一次使用,都是愉悅的體驗,是一件實用性與觀賞性兼具的美物。
相信使用了這款調料碟,你一定會多吃好幾個餃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