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過大年 也得吃餃子!

2021-01-18 木石優客

相信假期裡大家都會吃餃子,其實在故宮,皇帝新年也要吃餃子,而且是新年的第一餐就要吃!

清代皇帝新年不僅要吃餃子,還極其講究餃子的餡和吃餃子時的儀式,視其為不忘祖宗、不忘發祥之地的表現。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率十三副遺甲起兵時,連年浴血奮戰,死者無數。為表懺悔,努爾哈赤曾對天起誓,每年除夕包素餡餃子祭奠死者。

從此,清代宮廷中就留下一條不成文的規矩:除夕吃素餡餃子。

(皇家的餡餃子以乾菜為主:長壽菜(馬齒筧)、金針菜、木耳、蘑菇、筍絲、麵筋等)

清前期和中期的幾位皇帝都嚴格遵守祖訓,在除夕晚上辭舊迎新的禮儀後,到乾清宮東側的昭仁殿東小屋吃餃子。當皇帝一行人登上乾清宮臺階時,御膳房開始煮餃子,當皇帝坐穩後,餃子恰好出鍋。

怎樣保證讓皇帝吃到剛出鍋的餃子呢?清宮規定,自臘月底至正月間,皇帝每過一座門檻,隨侍太監就要放一掛鞭炮。所以,御膳廚役以聽到鞭炮聲的遠近來掌握煮餃子的時間,就可以做到準確無誤。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御茶膳房》檔案記載,清嘉慶四年(一七八九年),嘉慶皇帝吃餃子時,用的是木胎黑地描金漆的大吉寶案。寶案面四周繪葫蘆萬代花紋,正中分別書「一人有慶」、「萬國鹹寧」、「甲子重新」、「吉祥如意」等吉語。吃餃子時用四個琺瑯佐料盤,各裝醬小菜、南小菜、薑汁、醋,分別壓在桌面四句吉祥語上。在靠近皇帝寶座的這面寶案邊,左、右擺放象牙三鑲金筷、金叉、金勺、擦手布、渣鬥(唾盂)。皇帝用「三陽開泰」紋飾的琺瑯大碗,一隻盛裝素餡餃子六個,另一碗盛放「乾隆通寶」、「嘉慶通寶」各一。首領太監將兩隻琺瑯碗取出,放在大吉寶案的「吉」字上,然後請「萬歲爺進煮餃子」。

清乾隆 剔彩 大吉寶案

清 金鑲牙箸

清 金鏨花蝠壽紋匙

清 金鏨花八寶叉

清代晚期,皇帝對祖宗遺訓逐漸淡化,每年除夕、元旦吃的餃子也有很大的變化。光緒皇帝吃餃子改在養心殿,餃子餡心也由素餡變成各種肉餡。《清宮膳食檔》載,光緒十一年(一八八五年)正月初一子時開筆儀後,「萬歲爺在養心殿進煮餃子。第一次進豬肉長壽菜餡十二隻。第二次進豬肉菠菜餡十二隻」。

皇家如此重視的餃子,到底有什麼前世今生?

中國人最看重的就是新年這頓餃子,這是祖祖輩輩血脈裡傳承下來的文化基因,全家人其樂融融在一起吃年夜餃子,以示來年財源茂盛、平安吉祥、幸福康健、人丁興旺等美好期望與祝願。餃子雖小,文化內涵深著哩!本文就為你介紹博大精深。

餃子在我國有2600多年歷史,儒家經典之一、西漢戴聖編纂的《禮記》,是專門研究秦漢以前多種禮儀的論著,載道:「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但餃子究竟源自何朝何代誰人之手,眾說紛紜:

「張仲景說」——餃子源自「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東漢時期,南陽郡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的張仲景,濟世救人,情系百姓。在長沙任太守,理政三年不忘大堂行醫,診病施藥。他見白河兩岸鄉親饑寒交迫,骨瘦如柴。冬天剛到,他讓弟子在南陽東關搭棚支鍋,把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一鍋同煮,熟後撈出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再煮製成「祛寒嬌耳湯」,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服後周身血液上湧,兩耳發熱,寒氣頓消,凍耳很快治好。1700多年來世代承傳,人們每年冬至包食嬌耳,紀念張仲景。

「李世民說」——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喜食丸子又怕油膩,令廚師在肉中加菜,結果炸、汆不能成型,廚師靈機一動用麵皮包住水煮,唐太宗吃時問此為何物,廚師答曰用麵皮包的丸子,這樣做牢固,叫「牢丸」,不料唐太宗大喜,連稱「這好!這好!」打那「牢丸」就成為重大節慶的標誌性食品。1972年,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的唐墓裡,發現了隨葬的一隻木碗裡有十幾枚「形如偃月」的食品,經專家鑑定確認為唐朝的「牢丸」,酷似今天的餃子。可見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餃子已傳到西域少數民族地區。

餃子的歷史沿革經歷了漫長的漸進過程。明末張自烈作了很好說明:「水餃耳,即段成式食品,湯中牢丸,或謂粉角,北方人讀角為嬌,因呼餃餌,偽為餃兒。」顏之推在其文集中說:「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據不少資料載,從「牢丸」到「嬌耳」,最後叫成「餃子」,是讀音讀訛的緣故,說來也有數百年歷史。

如今,我們也可以享受一下擁有皇室血統的餐具啦,就是這款故宮文創 故宮貓·調料碟。這款碟子以故宮貓為設計靈感,將其飽滿憨厚的背影刻畫於調料碟上。故宮貓軟萌可愛,深受大家的喜歡。

獨具匠心的製作成下陷造型,每當醬油緩緩倒入,故宮貓的背影就躍然呈現於料碟之中,細溝小壑的深淺都內含玄機,將貓身上的紋路精美呈現。隨著倒入液體顏色的不同,故宮貓的顏色也隨之發生變化,每一次使用,都是愉悅的體驗,是一件實用性與觀賞性兼具的美物。

相信使用了這款調料碟,你一定會多吃好幾個餃子吧!

相關焦點

  • 講述北京|吃頓乾菜餡餃子過大年!
    對咱老北京人來說,過年吃乾菜餡餃子並不陌生。可是說實話,在編寫這篇小文之前,我一直已為「乾菜」是小白菜兒晾乾的。直到前幾天我去哥們兒家吃乾菜餡餃子,他老母親告訴我這乾菜是用菠菜晾的,以及晾曬的方法和做餡的過程,我才明白。敢情我糊裡糊塗了幾十年啦!好在我還真沒吃過幾次。上小學的時候我父母每到年、節都忙,晚上下班也晚。
  • 餃子DIY,暖暖過大年
    過了臘八就是年,每年一到這個時節。一半的心早已去過年,剩下的一半依然奮鬥在工作崗位上。
  • 過大年你吃餃子
    根據文獻記載,春節時候吃餃子這種習俗最遲在明代已經出現。到了清代,過年吃餃子這種習俗已經非常廣泛,並把它固定下來。據《酌中志》載,明代宮廷正月初一已是「五更起…飲柏椒酒,吃水點心(即餃子)。或暗包銀錢一二於內,得之者以卜一歲之吉」。清朝宮廷過年時,正月初一吃「煮餑餑」,如乾隆就曾在弘德殿舉行過「進煮餑餑儀式」,他在早膳前進煮餑餑一品四個,內有「通寶」,盛進時要特意讓皇帝食得,以示終歲大吉。
  • 古代皇帝和嬪妃們,他們是如何度過春節的?過年是不是也會吃餃子
    在我國最為重視的就是春節了,而春節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非常嚮往的一個節日,在過春節的時候,都會穿新衣,吃餃子,掛春聯,走親戚,這些都是我國古時候所遺留下來的傳統。我們大家都知道,在我國古時候每一個朝代也都會去過春節,那麼高高在上的皇帝和太后以及皇后還有後宮中的嬪妃,他們是如何度過春節的呢?皇帝在過春節的時候,是不是也吃餃子?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古代的皇帝和嬪妃是如何度過春節的。
  • 零點寫吉語三點吃餃子7點開家宴 紫禁城裡皇上春節過得挺辛苦
    還有不到一個月就是春節了,去紫禁城裡體驗一把皇帝過年的感覺是不是超讚?故宮博物院建院以來最大展覽「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從1月6日起亮相午門—雁翅樓展廳。開展第二天,我已經急不可待,跑到故宮先睹為快,如果還沒來得及去的朋友可以先聽我講講重點,權當做個攻略。
  • 天天吃餃子的你,真的知道餃子的來龍去脈嗎?
    餃子是我們大家都喜歡吃的食物,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餃子作為一種民間吃食具有悠久的歷史,因製作原料營養均衡、烹飪方式營養流失少而深受歡迎,而在中國人一年中最重大的節日——春節,餃子更是必不可少的頭號食品。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齊聚一堂,剁餡的、擀皮的、包餃子的,大家各司其職,忙得不亦樂乎。
  • 臘月三十|吃餃子 年夜飯 千家萬戶樂團圓
    今年除夕打算怎麼過?看春晚之餘,別忘舒活筋骨去室外走一走;送祝福之餘,還請擺脫手機和家人聊一聊。若問如何找回兒時鄉間的濃濃年味兒,且回歸這幾個年俗,過個有傳統味兒的大年!熱熱鬧鬧過大年啦節日習俗家人團聚吃年夜飯臘月三十夜稱「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春節的高潮是「大年三十」。大年三十的民俗內容主要圍繞的是「合家歡聚」,這也正是中國人為什麼把大年三十看得那麼重要的原因之一。
  • 冬至吃餃子原來有這樣的緣故!人參餃子更不能錯過!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呢? 原來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
  • 大年初一吃餃子,初二講究吃什麼?寓意:順順利利,牢記老傳統
    寓意:順順利利,牢記老傳統       大節小節,春節為首,隆重而富有儀式感,過年時,為了慶祝傳統節日,我國很多地方都會舉辦形式各樣的慶祝活動,南有舞獅,北耍龍,多式多樣,秧歌太平鼓,喜慶祥和過大年,濃鬱的鄉土人情,發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 知傳統文化,包創新餃子.颯媽帶你過不一樣的大年!
    傳說二:為紀念女蝸造人時解決小黃土人兒耳朵老掉的難題傳說女蝸娘娘用黃土捏小人兒的時候,天寒地凍,耳朵老也粘不到頭上。於是蕙質蘭心的女神靈機一動,掏出一根線,一頭穿到耳朵上,一頭讓小黃人兒嘴裡咬著固定了耳朵。(若寶貝兒們延伸出更多問題,請寶媽們開動腦筋自圓其說。颯媽就經歷過被孩兒的連環奪命問到噎到)。
  • 三十晚上吃餃子有什麼習俗和禁忌?允許剩嗎?
    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沒有過過苦日子,所以也不會在意該吃什麼而不該吃什麼,估計就連吃不吃餃子都無所謂。那些年齡大經歷過窮苦日子的老年人到現在還會有許多習俗和禁忌,比如我的媽媽,不僅僅餃子餡大年三十,逢年過節禁忌都比較多,記得我小時候,我們家餃子餡二十九提前都盤好了,整整一大盆,因為三十那一天要請我爺爺奶奶來吃飯,比較忙,三十晚上包餃子,從吃過中午就得開始包,餃子必須要有剩餘
  • 萬能的餃子,今天,你吃了沒?
  • 種草 餡兒如此鮮的餃子,猜你八成沒吃過!
    作為一個長期生活在北方的南方人,覺得北方人民動不動就吃餃子的執念十分可愛。出遠門之前要吃餃子、冬至吃餃子、小年吃餃子、大年三十更要全家圍坐,等12點鐘聲敲響的那一刻吃下開啟新年的第一口餃子。對他們來說,吃餃子不僅是一種習俗,更是幸福團圓、家庭和美的象徵。交了個北京男朋友之後,逢年過節的考驗就十分殘酷了。超市買的速凍餃子不愛吃,下館子人太多,在家包餃子必須不破不漏,臣妾做不到啊。
  • 今年咱吃彩色餃子
    全文插圖的彩色餃子,均為張瑩製作拍攝1400多年前,漢代醫聖張仲景用餃子創造出醫療效果,被傳為佳話;又據報導說,早在春秋中晚期的皇室墓穴中,就曾發現過餃子的痕跡「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躺著」、「餃子就酒,越吃越有」等俗語因此得名。 餃子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民俗美食,象徵著團圓,喜慶。像除夕吃餃子;破五 吃餃子;入伏吃餃子;冬至吃餃子……這一系列民間吃餃子的習俗,自古代開始,沿襲至今。餃子形同元寶,大年三十吃餃子,寓意來年招財進寶,更象徵著全家和睦,幸福美滿。人們把餃子包成各種形狀,並賦予其美好的寓意。
  • 小豬佩奇過大年什麼時候上映 小豬佩奇過大年和啥是佩奇什麼關係
    小豬佩奇過大年什麼時候上映2019-02-05(中國大陸)大年初一上映。不少人都被一個《啥是佩奇》的短片刷屏,原來該視頻是為了動畫電影《小豬佩奇過大年》拍攝的預告短片,因此不少人表示要去電影院觀看該電影。
  • 看電影必看《小豬佩奇過大年》!
    而這個近兩年爆紅的動畫IP馬上就有劇場版啦期待,嚶嚶嚶《小豬佩奇過大年》大年初一《小豬佩奇過大年》是由阿里巴巴影業公司、Entertainment One聯合出品的原創動畫電影,於2019年2月5日(大年初一)在中國內地上映。
  • 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
    2、補冬:冬至日的時候除了祭祖,還有補冬的習俗,補冬顧名思義就是進補,冬至日後人們開始吃一些食物,有益於人們的身體健康,可以避免冬天生病。冬至的傳統美食1、吃餃子:餃子是北方的傳統麵食,在很多傳統節日中北方人都會吃餃子,冬至日也不例外,俗話說「冬至大如年」所以,北方在冬至日家家戶戶都會吃餃子,並且民間還有冬至日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
  • 冬至靈魂拷問:為什麼北方人過啥節都吃餃子?
    那時,周代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所以說,拜歲和賀冬沒什麼分別。西漢時期,漢武帝採用夏曆,將正月和冬至分開。《漢書》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表示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此時。
  • 北京故宮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網上展覽觀看入口+介紹
    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網上展覽圖片來源攝圖網(ID:500503167)  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網上展覽觀看入口:https://www.dpm.org.cn/subject_hesui/guide.html  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網上展覽介紹:  辭舊與迎新,不論深宮
  • 這才是,和林老家的過大年!
    開門消霧灌冷風,敢快又得來關門。 滿嘴饅頭滿嘴飯,現在想起還感嘆。 蒸糕麻花一齊來,師傅還得把日排。 又是稱來又是量,黑糖素油有配方。 餃子裡頭包鋼鏰,誰要吃上福氣硬。 送神已到二十三,拆洗被褥更忙亂。 臘月天寒曬不幹,火爐烤火蓋上翻。